”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语已经回响在文化视野中很久了。而世界上的民族如此之多,差异之大,其本身存在与天地之间的事实就已经证明了它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作为民间音乐,它属于动态的文化,要让云南沧源佤族民间音乐让世界上更多的非佤族人民认识和了解,就有必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在本土教育方向上传承,让自己民族的孩子们对自己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能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二是在面向世界窗口,输出佤族民间音乐的歌调,把佤调中的精髓与现代音乐发展方向接轨,能把佤调嵌入现代音乐,作为重要元素推广到世界。如果更多的族外人认识到了佤调的魅力,就更能促进佤族后裔自己对佤调的保护传承的热情。
云南沧源古时俗称佧佤山区或阿佤山区,部分地区称”葫芦地”。1937年设沧源设治局。1949年4月,佤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推翻国民党设治局,成立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府,归普洱专区辖。因在澜沧江支流之源而得名。西汉属古哀牢国地,东汉属永昌郡哀牢县。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着原住佤族人民,佤族历史源远流长,但史料记载的不多,且有混乱不清之处,故常常造成了同一条史料,有不同的解释,好在有大量的本民族传说和其他民族传说叙述了佤族的源流。传说与史料的相互印证,才能逐步深入了解佤族的由来。
佤族神话又可分为传感神话和释然神话:传感神话反映母与子生命信息的相互承传关系,是母体崇拜之反映,也是佤族宗教祭仪的解读;释然神话则是佤族思维发达了以后利用想象力对宇宙万物作各式各样的解读。既万物皆有神灵,大到天地日月星辰,小到树木森林五谷杂粮、虫鱼鸟兽以及日用器具都有他们自己的神灵。佤族多半是以这种原始信仰为主,也有少部分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基督教。原始信仰虽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没有固定的成文教义,但是由于他们对自然的崇敬、亲近与依靠,以及他们由曾经打过败仗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敬畏、谨慎与自强的心理慢慢渗透出了鲜明的民族性格。例如:婚配条件首选就是要身强力壮,其次才是容貌和家庭条件。男女分工并不完全独立,而是相对协助合作。如干农活,男人扶犁、女人撒种,一起插秧收割,采木料建新房,踏新房等等都是合作完成,所以无论男女身材体格都很健硕,性格中都洋溢着刚毅和自信。
佤调就是当地人对”佤族民间音乐”的笼统称呼,老一辈佤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曾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生产、生活中,类似劳动号子的民歌有着强劲有力的节奏与韵律更是时常伴随在耳边,所以佤族人民都有嘹亮的歌喉,协调的动作,有力互动和强劲的节奏感以及充沛的精力。由于佤族后裔退居山林地区,自然环境与条件并不十分理想,加大了生产、生活的难度。所以,佤调承载着精神抚慰与支撑的作用,其中无论从祭祖求神、刀耕火种、春种秋收、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对大自然有着相当的敬畏与依赖,音乐中总是渗出丝丝的忧伤,从音乐中能听出人类的渺小,歌词中常常带有的只是感叹词。无实意哼唱词、有的在歌词中出现非常多的各种风雨神怪和花鸟鱼虫,在佤调中都被赋予了生动的意义。
在精神生活中,歌舞传说成了佤族人民解释自己民族所属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佤族人民历来的生产、生活中更是寸步不离歌舞,从祭祀、劳__动、狩猎、育儿、恋爱、婚庆、建新房、游戏、玩耍、节庆、出殡等等都有各种歌歌调调,时常还有简单朴素的动作与之配合。只是随着现代化生活的侵入,道路的修建,使得佤族地区仿佛也渐渐远离了当年比较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中青年佤族唱佤调的机会和场合就开始迅猛缩减,更多的要经过排练被当作音乐成品来做演出之用。例如:来源于劳动的动作,例如插秧舞就是男扶犁女点种的衍生,最具佤族特色的甩发舞就是由于佤族女人弯腰干农活的时候,浓密的披肩长发垂到眼前,顺势抬头甩发擦汗,继而又继续埋头干活的一个非常自然的劳作动作发展而来的。
佤族音乐主要有佤调、歌舞、歌调、各类鼓、简单弹拨乐器以及吹管乐器等部分组成。原始佤调多以2列音、3列音、4 连音为主,音域窄,调式不完整,5音、7 音音阶多在新佤调民歌中出现,多以单乐句反复多乐段唱诵形式为主,原始朴素以及众人参与是其主要特点。是世界多元化文化研究的基础,追溯原本文化研究的宝贵材料。可喜的是:由于云南省教育厅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佤族地区的中小学已经有了以自己佤族民歌为主的音乐教科书。对佤族后裔继承传承本民族音乐起到了相当有利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世界音乐长时间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主流的音乐的历史长河,从公元6世纪起有教皇格里高利组织采集的欧洲各地原始民歌集成与创编了的格里高利耶圣咏,在基督教文化拓展影响下,发展了十几个世纪,音乐史中各种复杂的和声、调式、曲式、音响、音色以及结构都已经进行过各种尝试,大致经历了中世纪教会音乐、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后期到现代主义,有现代古典、流行、爵士、摇滚、新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并存的几个时期。
为人类历史留下了由众赞唱诗,众人参与歌唱上帝,留下了大量圣咏和宗教音乐作品;J.S巴赫的《马格尼菲卡特》,莫扎特《安魂曲》等。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独领风骚,观众叹为观止,造就了音乐大师,为人类音乐史留下了大量精神财富,经典作品不胜枚举。如贝多芬、莫扎特、李斯特、肖邦、瓦尔第等;以严谨遵照历史原谱文献,一丝不苟地进行精益求精的音乐研究,派生了许多音乐学、人类学的学者,担任着音乐文化研究传承沿袭的传播重任,如王光祈、汤亚汀、鲍利斯·阿萨菲耶夫、钱亦平等;而现代音乐中爵士音乐和即兴创作大师的大量涌现,正是本着音乐的根本规律(暨合理和声结构、基本节奏) 之上回归到音乐本来的原创模式,即兴表演、集体参与以及共同即时分享,如:迈尔斯·戴维斯、博比·麦克费林、杰利·罗尔·莫顿等。
即便有这许多世人熟知的欧洲音乐元素,但是作为欧洲古典和现代音乐中心的德国,同样也有他们自己本民族的民间音乐。以德国科隆音乐学院为例,在作曲技法基础课中,所用教材就是以传统德国民间歌曲的曲调,作为学生练习基础和声写作的固定习题。或许是德国作曲家的知名作品太过丰富而遮盖了德国民间音乐的光芒,音乐学院的德国学生还经常以很不屑的态度来完成任务而已,倒是外国留学生们对其倍感兴趣,加以分析对比,还能看到四部和声写作中,能投射出古典巨匠作品的影子。时至21 世纪,众多的新音乐也经历过了很长时间的探求、摸索、失败、尝试、更新、重组……似乎开始渐渐有轨道与路径了,音乐中已经不再单单只是音乐家、演奏者和听众组成的角色本位清晰划分的时代了,而是有了更丰富的角色,更自然的让更多大众能够参与即兴创作来完成音乐作品,从中体验音乐带给人类的最朴实的愉悦,通畅的情绪宣泄表达,从而起到心理按摩的作用,已经有”独乐乐”向”众乐乐”发展了。音乐世界里出现了多个时期各领风骚各、占山头的共存局面,已经并不以某一个民族或区域为主流的时代正在萌芽,而快速发展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急需恢复收集整理各民族的文化脉络整装待发,来应对世界音乐发展新格局的浪潮。
综合国内外的这些珍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路递增叠加发展而来,就构成了今天世界多元的立体精彩的世界音乐框架,而此框架对原始的朴素的自然东西有极强的渴望与需求。而这些世界新音乐所需的基本条件,佤族民间音乐特征都已经具备,佤族音乐要传承和发展,不只是大量记谱、整编创作,还可以大量的引用原始佤调直接进入音乐会作品元素,进行现场调动观众互动参与,感受佤族音乐强烈的韵律性,易学、易唱、易参的集体性,本真自然朴素的表达。所以综上所述;拓展推广佤族民间原始音乐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世界音乐发展轨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