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信阳民歌审美特征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一、信阳民歌的由来

  信阳民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有据可查的。原始的信阳民歌也是源于劳动、生活、祭祀等各种活动。而在随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吞并位于此地的周边国家,楚文化逐渐成为主流。直至后来秦灭楚,汉灭秦,民族大迁移导致南北文化不断沟通,而人口的大量变迁也使得当地农业手工业等轻工业的兴盛,丰富了文化生活。民歌的产生是建立在文化内涵的博大之上的,信阳市不但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之地、子路问津的名迹、司马光砸缸和亡羊补牢的典故也都诞生于此。而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与”相和歌”也给信阳民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譬如,婚嫁的司礼乐、祭神的娱歌、农业的车水歌都是执节者歌的典型,即又是演奏乐器的,又是主要演唱的。在千年的岁月洗礼里这种演唱形式从来不曾有过断层,至清朝中晚期,它又在中国民歌的大背景下有了新的内涵。在信阳民歌最为兴盛的时代,从唱词,取材和演唱形式都是极为多元化的。在乾隆一朝的《光山县志》劝民诗曰:”??或借迎赛名,或乘剧余兴,高烛夜呼庐,一唱百十应”。可见当时的平民闲时文化生活的实情是同灯歌一唱众和的代表风格极为呼应的。

  二、信阳民歌的地方特色

  一个拥有地域特色的民歌产生因素是极复杂的,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语言特色、大众性格与爱好、一贯的传统审美和曲艺流派都是会对其有着或轻或重、的影响的,影响方式也各有不同。站在方言的鲜明语言性来说,信阳下属县市有着繁复的方言,并且它的声调语言同北京音差距不小。此处我们重点就声母和韵母两点来展开,以达到演唱者可以熟练使用信阳方言发音特色的目的。首先,方言和民歌曲调统一,音乐是一句方言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而作成,除了少数不易融合的字外,这使得音乐有非常特色的乐感。其次,在歌曲中尽可能的使用本土特色的衬词、衬句,这很明显在信阳民谣中有所体现,也是其中不可剥离的成分。尤其以下列三点为典型:(1)习惯类衬词,(2)语气语尾的衬词,(3)衬词段。最后,信阳民歌独具一格的演唱方式。此处将通过列举的方式来呈现这些演唱方式,较为典型的有以下这些:高腔唱法、平腔唱法、低腔唱法、直声唱法、断腔唱法、滑音唱法、颤音唱法、波音唱法、快速吐字唱法。从这些唱法声韵来看,信阳各县凭借取材多样、形式丰富、风格多变等特色自主发展了数量可观,艺术价值较高的民间音乐,它们为中国的民间音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淮河区域的民间曲乐尤其是信阳民歌,我们必须对信阳民歌的典型特征和演唱技法更进一步的深究,并结合其地域特征一起分析。前文已经谈到,一个地域性民歌的起源必然是有极为复杂的因素复合作用的。而本文则着重探讨四个主要成因:历史、地理、人文和语言。因信阳民歌数量可观,难以面面俱到,所以本文将以词曲所属的风格为分类标准而细化为四种:一是优雅轻柔温婉多情;二是轻灵上口;三是豪放不羁凛冽;四是闲适洒脱野趣十足。在这几种类别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三、信阳民歌音乐美的特殊性

  (一)音乐与艺术语言的比较

  音乐的艺术语言包括很多,如文本语言,普通语言,地方语言等。而文学语言又包含着小说语言,散文语言和诗歌语言。而民歌的呈现形式多以地方语言居多,信阳民歌也不例外,早期的信阳民歌是货真价实的原生态音乐,基于信阳处于淮河流域,这种自然特点与地理特点都会影响信阳音乐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阳民歌也逐渐的有了现代化的气息,从歌词大意以及音乐唱腔都能感受到,不过信阳民歌还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而保持某一个地方风格的关键倚力是音乐审美的偏向,这种现象,可以体现在一个地区或某个个体上。

  民歌所特有的地方语言其文本所呈现的境界和它的语言本身都是其他语言不能比拟,我们不能期待音乐能像说话一样,音乐本身的艺术性以及它呈现的艺术形态都是书本和其他语言不能取代的,而作为某种大同语言的音乐并不是独特的,能够和其他语言相互串通,地方语言民歌的选材也不会存在局限性,不管它的主题是什么,它所表现的地方特色都可以用地方语言来传达。民歌的基础就是地方语言,是在乡土原生态气息之上创作的感性世界,它并没有缜密的逻辑性和文本材料,而它所传递的艺术美和其他艺术歌曲一样,是直观的,实在的。音乐无国界,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二)音乐与视觉艺术的比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说的就是人天生就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我们感受音乐艺术的途径就是听觉和视觉,而听觉和视觉的美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怎样,视觉艺术还保存着依赖于实物的倾向性,但是音乐从来都没有过这种现象。”因此,即便是标题音乐,也只是很不系统的跟标题里涵盖的内容有一丝关联,但在本质上不得不说它有着独特的美。也就是说,音乐的美从本质上说是非模仿、非再现、非具象、非依附性的。至少在总体上比视觉艺术更明显地具有这些本质特征。

  音乐作为听觉美的艺术,它与视觉艺术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视觉艺术是建立在对实物的依赖之上,而听觉艺术不依赖任何现实东西,它对所有美的鉴赏欣赏全只靠人对听觉的审美理想。对一切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分析得出,音乐作品的结构是井然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音乐作品的美:它是一种多样的井然化的音乐元素,这种井然化,是与大众听觉需要相吻合的,它的形成与人们审美需要相辅相成,它随着特定时期里人们的审美需要而改变。

  四、信阳民歌的风格和歌唱技巧分析

  毫无疑问信阳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民间歌曲,这些歌曲之中也有所差异,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风格差异。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浅谈一番。

  (一)从调式音阶、旋律节奏方面分析信阳民歌的风格

  据传,信阳民歌的起源是由鸟的啼叫幻化而来,而信阳民歌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信阳地区的音乐中十二音阶已经接近十二平均律,也为信阳民歌的形成做了铺就。这点于1953年出土的长台关一号战国楚墓所随葬的编钟纹饰上可见一斑,这也表明了信阳民歌的历史起源至少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信阳民歌中的主旋律是五声音阶,暂时没有发现全套的七声音阶。但在一些小众的民歌曲目,”穿心调”、”卖柴调”中尽管也有清角变宫音,但都时间不长,且多在弱拍时,或是经过音当中。很明显五声外音仅仅只是作为作品的小型节点装饰出现,主要的歌曲构架还是五声音阶的天下。

  (二)从音域结构及润腔方面分析信阳民歌的风格

  信阳民歌类别繁多,较为典型的有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而民间舞蹈一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查明还有八十多种,更有一百二十多种表演形式之多,四百多个传统节目和三千三百多个表演班团,全省舞蹈演出类的社团至少三分之一出自于此。而在八十年代中期河南电视台还借此为主题制作了一部音乐纪录片《歌乡行》有上下两集,推出之后大受好评,后来不但在中央电视台中放送,还登上了国际联播节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

  就内容而言,信阳民歌有劳动生产歌、仪式歌、时政歌、情歌、历史歌、传说歌,儿歌这些类别;而就腔调唱法而言则有高腔唱法,低腔唱法,平腔唱法,断腔唱法,直声唱法;在音律长发上则有波音唱法,滑音唱法,颤音唱法,快速吐字唱法等。

  劳动生产歌大致以高腔,直声为主,有力而铿锵,表现了信阳人民劳动热情和对音乐的热爱;仪式歌多以平腔,低腔和高腔居多,不同唱腔表现出不同仪式中人的情绪;时政歌中的断腔,波音都能体现信阳人民对时政的急切的关注和关心,情歌的唱腔种类繁多,不同情感中的腔调也不同,腔调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是信阳民歌中情歌的一大特点。生活歌以高腔,平腔,低腔为主,不同腔调体现了人民对生活的感叹和对未来的向往;历史歌多以滑音,颤音,波音为主,很多历史歌中也带有快速吐字的唱法,使歌中讲述的历史事迹生动而形象,犹如身临其境;传说歌和历史歌相似,其唱腔也大致相同,都以形象表达歌词意义为主题的唱腔形式;儿歌的唱腔多以滑音,颤音,快速吐字为主,活泼而生动,调式好记朗朗上口。

  五、信阳民歌歌唱风格形成的人文环境及传承保护

  随着时代发展,平民百姓的主要日常娱乐已经被其他形式所取代,民歌不再如以往那样炙手可热也在情理之中。但正因如此,许多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谣正在失去听众和歌者,并渐渐消失。即便是一个很有民歌传统的小镇也常常因为过半的人外出打工,留下来的也都各有副业,子女又在城市里上学,所以下一代的孩子们多半都不了解民歌。就以情歌为例,当代的年轻一辈更倾向用打电话、上网或者约会开门见山的提及爱情而再也不会用祖辈的民歌来委婉的表达思慕,事实上,他们也已经失去了那种传统的纯净心境。再比如车水歌,原本就是农业发展的副产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连水车都已经只能在陈列博物馆中看见,更不说车水歌了。

  在娱乐活动越来越多彩的二十一世纪,民歌已经被流行音乐所取代是必不可免的,以赞美爱情为主题的流行音乐也适应了当代人的需求,也是无数年轻人追捧的,不管是哼唱还是演出,大多都以流行音乐为主体。民歌的传统价值彻底被抛之脑后,加之不经常练习和越来越少的人传唱,民歌的地位更是大打折扣。而民歌的演唱也被定义在特定的坏境舞台中,这种概念说到底是让人寒心的,国家一项又一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让我们追悔莫及,传统民歌的传承已经迫在眉睫。

  在一种地区性音乐中,唱法和唱腔是它的血肉与魂灵。唱腔直接决定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与风格,对于表现地区性而言这是必须的。信阳民歌以歌舞结合的方式,向外表达的不仅仅是亘古流传下来的乐舞之风,更有信阳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