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作者通联方式标注现状的调查与探析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为了加强医学学术期刊的读者与论文作者之间的联系,以利于便捷、顺利地进行学术思想、观点和技术、经验的交流与沟通,在期刊上完整、准确地标注论文作者的通信联络方式,是期刊编辑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GB /T 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指出: “每篇文章应列出全部著者姓名及其所在的单位、通信联络方式( 必要时) 。”陈浩元等也明确指出: “作者单位及其通信地址是作者的重要信息之一。一般在发表作品时,应尽可能注明作者的详细工作单位和通信地址,以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为了了解目前医学学术期刊对作者通联方式的标注情况,促进编辑树立较强的通联意识,进一步做好标注工作,我们对部分医学期刊进行了调查分析。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笔者于2014 年7—9 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国医学学术期刊分为3 类,即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非”双核心”国家级期刊,每类选取20 种进行调查,分别对每种杂志发表的论文作者的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 Email) 的标注情况进行统计,对这3 种通联方式做出对比分析,并提出标注建议。

  2 结果

  通过统计发现,作者的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每种杂志均进行了标注,标注率达100%。Emial 和电话号码的标注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文核心期刊Emial 的标注率达85%,远高于国家级期刊的15%; 电话号码标注率仅中文核心期刊达到25%,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只有10%,而国家级期刊的标注率为0。

  此外还发现,部分医学期刊对作者通联方式的标注不完整、体例不统一。具体表现为: 一刊之中有的论文做了标注,而另外一些论文则未标注; 在本研究统计范围内的期刊中,有近30% 的论文只标注了”通信作者”的通联方式,却未对第一作者进行标注; 同一期刊中,通联方式标注的项目、格式不统一,随意性较强。

  3 分析

  我们对国内60 种医学学术期刊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期刊标注了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53%的期刊标注了Emial, 12%的期刊标注了电话号码。这是人们常用的3 种通联方式,对期刊的读者与作者的联络交流而言,各有长处和不足。

  3. 1 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这是经典传统的人际通联方式。笔者认为,标注作者的通信地址、邮编及作者所在单位、科室的名称,有利于读者及时了解某医院某科室采用的新技术、新知识,利于读者通过书信与作者进行联络,咨询问题,学习经验,甚至约定直接的面晤。但从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性质来看,约见会谈受到预约与统筹安排工作、生活时间的影响较大,所以限制了其优点的发挥; 而信件的书写、邮寄又会花费较长的时间而导致反馈节奏较慢,难以及时地表达各自的意愿和见解。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尤其在期刊论文的读者与作者间,这一通联方式的实用价值日渐减小。

  3. 2 Emial 采用Emial 通联,这是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的现代化联络方式。它具有以下优势: 1) 简单快捷,可以极大地节省作者与读者的时间,使交流的过程简单、实用,并且能够做到不打扰双方的工作和生活,可非实时交流以避免双方时间节奏的不合拍; 2) 具有较强的私密性与非正式性,非常有利于作者与读者抛开体制、功利、人情等的束缚而畅所欲言,增加了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也可适当避免对形式过分追求而导致的灵感流失; 3) 方便作者与读者充分地进行大信息量的学术交流,不仅能传输长篇的文字内容,而且可以发送图像、照片,其交流的信息量远比电话、短信、微信要大许多。总之,作者、读者间的电子函件通联兼顾了交流的自由性、系统性、时效性、灵活性,确实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优势明显的通联方式。当然,这一通联方式也有缺陷,那就是一旦公开Emial可能会招来众多令人烦恼的垃圾函件。这也许正是近50%被统计期刊未标注Emial 的主要原因。

  3. 3 电话作者电话号码的标注,最大的优势是读者可以即时地联系作者,进行信息沟通、学术交流。但这一通联方式存在明显的弱点: 1) 因为通话双方工作节奏上的差异,打电话或手机的时间掌控较难,且易对双方产生较大的打扰; 2) 电话交谈难以系统、全面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不利于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 3) 个人电话尤其是手机号码属于个人隐私,一旦公开,会给作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骚扰和无尽的烦恼。在期刊上标注电话号码的可操作性十分有限,只有12% 的被统计期刊进行了该项标注就是明证。

  4 建议

  交流需要平台,而医学期刊正是这样一个为促进研究者们相互间交流而搭建的体制化的平台[3-5]。实践证明,期刊的确能让医学工作者获得学术交流的满足,并从中获得极大的益处。而准确、完整地在期刊中标注论文作者的通联方式,有利于期刊交流平台功能的充分发挥,确保这种学术交流通畅顺利进行。张忠等[4]曾对《Nature》《Science》《Medicine》《Genomics》等20 种国外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通联方式进行过调查,其中《Medicine》等14 种期刊( 占70%) 标注了通信地址、传真( Fax) 、电话( Tel) 、Email,《Nature》等6 种期刊( 占30%) 标注了通信地址、Email。借鉴参考国外科技期刊的经验,结合中国医学期刊的实际,以快捷、实用、规范为原则,我们对国内医学期刊论文作者通联方式的标注提出以下建议:

  1) 每篇论文均应在适当位置,如作者署名正下方,或篇首页地脚等处,除标注作者所在单位全称外,完整地标注作者的通信地址( 含邮政编码) 和Email。

  2) 论文的作者多于1 人且没有通信作者时,可以仅标注第一作者的Email; 如果作者多于1 人又有通信作者时,则除了标注通信作者的Email 外,还应标注第一作者的Email。这一建议是基于以下现实作出的: 在目前我国科研体制下,科研论文中的”通信作者”大多并不是第一作者科研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而往往只是第一作者的导师、行政领导或”需要照顾的朋友”,这些人其实并不对论文中的核心内容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只是”挂个名”而已,如果读者直接与其联系沟通探讨论文中的学术内容,多半不会获得满意的效果。

  3) 每一个期刊都应制定自己的作者通联方式的编排格式规范,全刊全部论文的作者通联方式中各个项目的取舍、排列顺序、间隔标志符等均应统一,切忌随意、混乱。

  4) 有必要对GB /T 3179—2009 中的”每篇文章应列出全部著者姓名及其所在的单位、通信联络方式( 必要时) “进行适当修订。标准的这一条款适用于所有我国出版的期刊,其中科学普及类、文化休闲类等的期刊,确实没有必要标注作者的通联方式,但刊登论文的学术类、技术类期刊标注作者通联方式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过期刊作者与读者的联系沟通,创造了认识和结识同行的机会,能够使交流双方及时了解前沿的学术信息,开阔视野,启发科研思路,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为避免标准条款可能产生的歧义,建议删去”必要时”3 字,改为”每篇文章应列出全部著者姓名及其所在的单位,学术论文、技术论文还应列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 如果有的话) 的通信联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