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的诊治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我校对病理学教授情况和授课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病理学实验课作为整个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演练场,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该学科的学习效果。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目的不但在于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要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连贯性教学。

  一、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一)传统病理学实验的教学与考核方式

  一直以来,病理学实验课作为考查课的形式设置,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实际操作为辅。我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于2012 年引进了Motif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来完善教学设施。通过这套系统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观察疾病镜下病理学特点的过程中实现充分的互动,加强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为实践操作,成绩结构由平时成绩与实践操作考试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0.1,其评定方法按照学生完成课上作图作业情况及课堂表现予以评定。实践操作考试的考核方法为识图答题,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播放幻灯片,考生在20 分钟内完成10 张镜下图片及大体标本图片的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作答。

  (二)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堪忧

  在长期的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中,大多数学生的反馈认为病理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厌倦情绪。在教学手段上,使用的教学影片比较陈旧,授课内容及形式也比较保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该课程设定为考查课,学生及教师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性,难以调动课堂气氛,维持课堂秩序。这种教学效果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实验课的初衷,致使病理实验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二、对病理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依据

  (一)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需求

  通过实验课程教学课堂秩序以及教学效果反映出的现实情况,可以认为目前的教学形式存在以下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课程内容抽象、涉及面广、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第二,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结合程度不够,造成实验课程中学生难以消化全部理论知识。第三,学生与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第四,教学资料比较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考核形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的总体水平。

  (二)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针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对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以下一些改进。由于该课程自身就具有内容抽象、知识面广等特征,学习理解中的困难是学习该课程的客观现实。所以就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更形象的方式简化抽象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一要提高学生与教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强化实验课程的成绩权重来诱导学生与教师提高对课程的重视,改变从前的错误看法。二要丰富实验课程的内容,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内容更新颖。使课程内容可以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回课堂。三要调整考核形式,增加平时的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学生更重视课程的全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考试结果。

  (三)新型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形式

  我校积极应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病理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而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首先,课程性质由原来的考察课改为考试课,将改革后的病理学实验课命名为:《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它是一门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助以 PBL 教学、临床病例讨论和病理尸检观摩的课程。显微形态学在我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考核方案:将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实验报告(20%)、平时成绩(20%)和期末考试(60%)。

  (四)新型教学形式的设定依据

  这次新型的教学形式的设定的针对性很强,其主要目标就是增强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该课程涉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以及PBL 教学形式的引入,使课堂的互动性更强,气氛更活跃。在考核方式上的调整增加了平时撰写报告与课堂表现的成绩权重,提高其专业水平。

  三、新型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提高了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考核方式的调整,让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课得到了重新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也改变了原来”几十年如一日”的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态度,真正做到”授之予渔”。同时,PBL 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以典型的病例为线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PBL 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显微形态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我们纳入了学生平时成绩,其中包括纪律、卫生等考核项目。武则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三)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为了完成病理学实验的大胆改革,在师资力量上我校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授课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参与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我们对改革前、后病理学期末成绩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后学生的病理学成绩及格率较改革前提高了10%,改革模式对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意义。

  (四)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基础医学生来说,病理学实验课乃是检验病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唯一场所。在实验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大体标本及镜下切片的观察来认识疾病,我们还开设了病理尸检观摩板块,了解尸体解剖操作流程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跟踪和参与医疗事故中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并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切片制作,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转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拓宽了视野,为今后培养临床工作者或者法医打下基础。

  总之,为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集理论与实践应用为一身的医学人才,我们必须加快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 通过不断地更改教学模式及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及对医学前沿知识的了解。病理学实验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 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重视课程的全过程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