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延边朝鲜族唱剧音乐特征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一、唱剧音乐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唱剧的形成约在18世纪,唱剧音乐主要是当地的民歌、民谣、时调(格律诗)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当中,唱剧音乐借鉴国剧京剧和其他戏曲音乐的发展手法,以朝鲜族民间音乐”盘索里”为主要唱腔音乐素材来源,通过调式灵活的运用、特有的演唱方式、微分音的使用逐渐成为较有影响力的朝鲜族戏曲音乐品种。尤其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聚居的区域,唱剧音乐的改编、讲授、传承活动一直很频繁,并诞生了很多经典的剧目。如《春香传》、《裴裨将传》、《三国志》等等。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局为了响应中央提出的有关民间艺术发展的精神,决定搜集、整理、保护好唱剧音乐的相关音像、影像、乐谱资料,并对相关传承人进行调查采访,对其在传承过程中的困难,面临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如在专业的延吉歌舞剧院当中设立唱剧演出队,聘请老艺术家传承传统剧目、编创新剧目,并对唱剧音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作曲家高子星对唱剧音乐的改革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他提取了朝鲜族民间音乐”盘索里”中”兴甫歌”的核心音调,并进一步融合了朝鲜族歌舞”江刀阿里郎”、”农夫歌”的典型节奏型,再配上东北民间歌舞音乐,使唱剧音乐充满了时代感与民族气息。自高子星对唱剧音乐改革之后,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投入到唱剧音乐创作工作中来,在七八十年代最终形成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唱剧音乐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专业唱剧实验剧团的成立,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专业作曲家的加盟,促使唱剧音乐进入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中来,配器中使用了西方现代音乐的编配手法,伴奏乐队中的乐器数量大大增加,既有仗鼓、伽倻琴、奚琴这三种最为主要的特色乐器,又增加了不少园鼓、大钲、小金等打击乐效果乐器,甚者还有西洋乐器,如大提琴、定音鼓的使用以增强乐队音色的色彩效果。这些乐器的加入对唱剧音乐表演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逐渐体现出由少变多和由简及繁的发展趋势。进入新时期以来,唱剧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更加趋于理性,唱腔音乐、伴奏手法与传承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地注入了时代的气息。如借鉴现代京剧音乐的编配方式,尝试引入大型民族或者西洋管弦乐队,同时在乐曲编配上尝试使用更多的变奏曲、前奏曲、间奏曲来串联整场,并高度重视专属舞蹈音乐的创作。这些大胆的改进促使着唱剧音乐的表现形式、内容不断丰富,使唱剧音乐以其浓厚的朝鲜民族风格跻身于我国戏曲音乐艺术之林,成为当代朝鲜族音乐文化的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二、唱剧音乐的音程结构与旋律特征分析

  (一)音程结构

  上文已经提及唱剧音乐的曲调源多来自于本民族的语言音调,并依据语言声调的起伏做对应的发挥。从现有的唱剧音乐曲谱来看,如果研究者仅仅以一首作品来进行分析,很难对唱剧音乐的音程结构做出较为客观的分析结论。必须选取一定数量、代表性的唱剧音乐作品,才能以点见面,分析好唱剧的旋律结构特征及音乐的发展手法。基于此,笔者选取了《兴甫传》、《春香传》、《沈清传》等多首唱剧音乐的片段,并将每一个代表性乐段中音程分类及运用等多项音乐数据进行了筛选与量化分析。通过数据的对比与研究,探寻唱剧音乐的音程结构特征。

  通过各项音乐具体数据(特色音程、骨架音程、特殊音程、微分音位置等等)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唱剧的音乐发展是遵循了一定的艺术规律:在音乐展开上多用重复、对比等发展手法,旋律进行中五度以上的跳进极为多见,如从三音至七音的跳进。而从音乐的性格上来看(音程与节奏、调式组合的音响效果),又存在着多种类型,如抒情型、叙述型、动态型等等,这种音乐特点的存在进一步印证了唱剧音调的丰富性。

  (二)旋律特征

  第一、旋律进行多以二度与四度组合为主。在上文所列举这些代表性唱剧的曲调当中,大多采用二度与四度组合进行的方式,这是与本民族音乐语汇密切相关。这种组合的不同方式,能够起到控制唱腔表现力的作用。如二度+四度的往上进行,可以使音乐旋律的色彩呈现出一种明亮、欢快、积极的情绪,常用于叙事与抒情的段落。而往下进行却起到相反的效果,四度朝二度的进行,会使情绪急速下降,营造了一种隐晦、阴暗的音色效果,常用于剧中人物痛苦回忆的唱腔段落。

  第二、窄音程为主、宽音程为辅的旋律构架。窄音程指的是朝鲜族音乐中动力感最强的音程,旋律音程为邻近的二度与三度。这种音程的组合可以使旋律拥有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体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势。在表现剧情冲突的段落中,窄音程通过不断下行与上行,可以营造紧张的音乐氛围,提高剧目的艺术表现力。宽音程虽然在唱剧旋律当中并不多见,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剧情表现段落,如痛苦、气愤等强烈情感段落的时候,往往宽音程的使用,可以起到加强唱剧音乐的力度与提升其紧张度的作用。

  唱剧音乐是中国少数民族戏曲音乐中的一颗明珠,其音乐素材取自于朝鲜族民间音调”盘索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在音乐结构、语汇上予以创新,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音乐形态。

  从流传至今的《水宫歌选段》、《春香传》、《赤壁歌选段》等多部唱剧音乐来看,虽然在音乐表现内容上有所差异,但总体风格却保持一致:强调单音音响,塑造波状(揉音、滑音、颤音)音响效果,重视长短音乐节奏型的运用等等。究其原因,与延边朝鲜族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无论是旋律走向、节奏要点,都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这种独特的音乐类型,更容易唤起观众心中那份久存的记忆。如旋律开始总是落在强拍上,乐句的终止多采用下行的方式(如四度下行)。在音乐分法上,转声法多用于上行旋律,而退声法多用于下行旋律,装饰音上的运用也是具有一定讲究,多采用繁杂的装饰音上行对主音予以修饰;在调性色彩上容易形成隐晦模糊的色调等等;这些独树一帜的唱剧音乐发展手法逐渐被延边朝鲜族人民所接纳、吸收,并在此基础之上予以二次创作,形成了当今的唱剧音乐。

  时至今日,唱剧音乐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消沉,在第三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唱剧音乐通过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并且借鉴西方的歌唱发声技巧及乐队伴奏方式,已经逐渐成长为具有中国朝鲜族特色、渗透着浓郁区域文化、较有区域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戏曲音乐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