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企业创新的目的与意义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物质运动需要力的推动,经济活动的开展同样需要行为主体和各种要素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才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作为物质与经济相结合的技术经济活动,是一个多要素交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没有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就无法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是指来自创新系统外部和内部的、促使创新要素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各种作用力组合形成的驱动力量。创新动力的大小、作用方式,对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方向、速度、持续性、创新成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技术创新动力的提出1912 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完成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是外部推动的,指出创新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超越一般经营者和资本家的企业家们认识到,在市场和企业之外产生了具有创新潜力的技术发明,一旦这些发明应用到生产环节实现技术或者产品的重大创新,将打破原有的市场平衡,成功的创新者将成为额外甚至是垄断利润的获得者。但这种创新需要企业家冒一定风险。

  进入20世纪以来,各国学者通过对大量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经济学家施穆克勒提出了市场拉动说,认为由于对潜在市场需求的认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获得高额利润。研究证实, 70%左右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这无疑支持了市场拉动说。罗森伯格和克莱因对技术和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的作用进行细分研究,提出了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了技术轨道模式、N—R 模式。国内学者通过研究也提出了E—E 模式、EPNR、外在激励模式、产业集群创新等。这些研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从不同视角进行剖析,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但对技术创新的动力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分析从系统角度看,技术创新具有复杂系统特征,在创新过程中,参与创新的各要素对创新的贡献是有差异的。物理学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根本原因。成功技术创新的研究表明,推动技术创新的力量既有企业外部的拉动要素的作用,也有企业内部的驱动要素的作用。我们把企业内部驱动技术创新开展的力量称为创新自动力,把外部拉动创新的力量称为创新他动力。企业技术创新的自动力与他动力之间存在的相互的非线性作用,共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

  1.技术创新的自动力

  企业是经济实体,获取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首要目标和任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旨在获得新技术或新产品,使得企业在市场上赚的更多。从企业内部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力是由利益要素和精神要素共同构成的,包括预期高额收益、对人力资本的利益激励、企业家价值的体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预期高额收益诱惑力。出资人出资设立企业,通过为社会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实现投资的增值。技术创新是企业经营中的一项关键活动,创新成果不仅使企业独占了专利和技术,新产品投入、新技术的应用占据高端市场,赢得他人无法企及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这种预期高额收益成为激发企业实施创新、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而且,创新成功的效应还将引致同类企业、甚至资本富裕的其他企业投入到创新、模仿的行列,挤占市场份额,分享丰厚的利益。

  (2)内部利益激励刺激力。内部利益激励是对参与创新的各类人员的激励,使人力资源最大限度转变为人力资本。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决策者、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共同加入,能否将创新活动的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需要企业实施一套制度框架,对激励的方式、范围、类型、兑现时点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确保激励的公平公正。从而使激励成为技术创新活动启动、开展、强化的关键推动力量。内部利益激励既有物质激励,也可采用精神激励。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物质激励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方式。给与创新参与者基本的和额外的物质奖励,如高薪酬、股权、期权以及必要的福利,会产生强烈的正向刺激。精神激励是对人的心理期望的满足与被尊重和认可的归属感,通过为参与创新的人员提供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平台,对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授予各种荣誉称号、职位晋升等使创新参与者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更多的人开拓创新。评选劳动模范、年度经济人物、优秀企业家等都是精神激励常用和效果较为明显的方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各类创新参与者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在实施激励时,要根据参与者贡献和需求,施以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合理组合,让激励能效真正发挥出来。

  (3)企业家自我实现内需力。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实施的组织者。德鲁克曾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开始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机会的手段和工具。企业家追求创新和推动创新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满足、名誉和社会地位的获得,以及展示自己驾驭能力和冒险精神。企业家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对企业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追求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不仅成为企业家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也带动和影响了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理念,有助于形成大众创新、全员创新的氛围,使创新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不断超越自我,发现并抓住各种机遇,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壮大。

  (4)企业社会责任内激力。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年来国际社会研究和重视的热点。美国学者戴维斯指出,企业的每项活动、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社会成本和效益。这里的社会成本和效益,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关注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做出决策、开展生产活动、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每个过程和环节都要站在对环境损害最小、相关者利益最大、企业与环境和谐友好的高度,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绿色制造,提供绿色产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自觉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时刻不忘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创新不只是经济利益追求,更是负责任、树形象、创品牌的内在抓手。

  2.技术创新的他动力

  除了源自企业内部的自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还有来自外部的驱动要素。企业生存竞争带给企业的压力、市场需求对企业的拉力、技术进步对企业生产的促力、政府政策对企业的导向力,称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他动力。

  (1)生存竞争的压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通过产品、服务、信誉等竞争,完成企业的优胜劣汰,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资源也向优势企业集中。面对竞争,企业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如何把竞争压力转化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就成为企业实现这种转化的有效途径。企业要面对竞争,首先要清醒认识外部环境、竞争对手、自身地位和具有的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甄别和分析能力,对创新领域或项目的风险评估能力,从而确定企业的创新目标。其次,竞争倒逼企业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工艺路线,实施绿色制造和生产,开发、生产性价比高、功能全、节能环保的产品,借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凸现优势,扩大已有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挤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企业间产品和价格的竞争的背后是企业人才的竞争。竞争加剧了人力资本的流动,竞争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提供了舞台。企业要想保住、增强竞争优势,必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用一流的员工创造一流的产品,胜在竞争的源头。生存竞争的压力是刺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2)市场需求的拉力。市场需求反映顾客对某种产品、服务的意愿和数量需要,涉及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功能、范围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及顾客消费偏好对市场需求具有较大影响,同时市场需求也随着季节、环境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不断拓展和提升。企业能否抓住需求契机、引领市场,关键在于对细分市场需求的深刻认识和顾客消费取向的把握与挖掘,而对需求的变化和消费升级的满足,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外在推动力,特别通过开发新产品、增加新功能对顾客的潜在需求、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那些独创性、前瞻性的创新开发,则可能成为引领顾客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需求激发了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创新成果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又引致了新的需求产生,对企业又形成新的诱惑,形成需求拉动与创新满足的往复循环。苹果公司凭借对需求的独特的认识,不断用特有的产品迎合市场需求,站在市场的高端,获得了巨额利润。市场需求永远是企业技术创新着力点,引领需求则是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3)技术进步的促力。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纵观5000 年的世界文明史,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这些革命性的历史变革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都是科学技术进步并不断应用的结果。当前,”互联网+”催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方法与本身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智能工具的普及,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创新资源获取、创新效率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产品功能更多、制造过程排放更少、资源消耗更低,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助推企业与环境的和谐。

  (4)政府政策的导向力。政策是国家为实现或者完成既定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的行动准则。政府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导向力表现为对技术创新的引导、激励、支持。通常包括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等等。其中,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技术创新发挥引导作用,而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政策采购政策等对技术创新发挥保护作用。这些政策的综合运用,使得企业技术创新在选择方向、获取资金、减免税收、保护环境等方面,既有了明确的遵循和依据,也能够利用政策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特别是政府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政策,是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最好的防护方式。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的相互作用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驱动下实现。内部的自动力和外部的他动力,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协同方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1.自动力要素间的作用

  预期高额收益诱惑力点燃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冲动和愿望,成功创新企业收获的巨大利益,如丰厚的利润、新兴的市场、趋之若鹜的用户,吸引着众多企业投入创新行列。企业创新收获的高额收益,不仅让企业拥有了发展的基础,还有能够对相关利益者实施物质和精神激励,企业家也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而相关利益者的激励的兑现,既保证了工作、生活的物质基础,在精神上、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调动了创新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了再创新的刺激力,吸引更多人员展开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提出新的创意。

  企业家在创新成功中体现的价值,一方面表现为无形的创意变成了有形的产品和服务,让更多的人享受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收获物质奖励的同时,在精神层面被企业、社会所认同产生成就感,使得创新内动力不断升华,进一步带领企业掀起一轮又一轮创新。企业家的倡导和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有助于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为企业注入创新基因。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仅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责任。技术创新为企业履行这种责任提供一条有效途径,绿色产品有利于消费者的健康,绿色制造则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企业由于履行社会责任而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反过来又激励企业实施新的创新活动,以便更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2.动力要素间的作用

  竞争是企业生存的现实写照。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思考如何生存的问题,要战胜和超越对手,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技术创新是一大法宝,通过创新满足市场和顾客需求,而顾客需求的满足特别是为占有更大的市场,企业间必然开展多种形式的竞争。需求需要挖掘、需要分解,只有对市场和顾客需求能做到精细把握,企业才能制定指向性特别强、目的特别清晰的创新目标,完善创新机制,配置各类资源,使用最新科技手段和方法,开展创新研究,或针对顾客的专有需求研制满足特定市场的产品。技术进步对创新的作用非常显著。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原理,吸纳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创新,能够创造全新的产品,提供全方位服务。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B2B、C2C、O2O 这些营销模式成为现实,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购买习惯。苹果公司依靠强大技术支撑,实现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系列产品创新和软件升级服务模式创新。政策对创新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对边界的划定、获取外部资源的条件和途径、技术产品标准的选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首先要关注市场需求,但也必须重视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政策赋予的机遇,用足用好政策,经营活动远离法律法规限制红线,创新活动有的放矢。

  3.内外动力的协同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动力要素,彼此连接在一起,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力的大小、方向是不一样的上图表明,预期高额收益的诱惑力与市场需求的拉力是动力核心,这两种力量的协同带动了其他动力要素的协同发挥作用,形成多条作用路径:预期高额收益诱惑力对外与生存竞争的压力、市场需求拉力、政府政策导向力相协同,对内与内部利益刺激力相协同;企业家自我实现的内需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激力、政府政策的导向力向协同;政府政策导向力与技术进步的促力、市场需求的拉力相协同;技术进步的促力与政府政策的导向力、生存竞争的压力相协同。

  协同导致有序,协同引起涨落,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正是在各种动力要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不断地进行循环,推动企业的技术、产品、装备向着更层次迈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更好地适应市场和顾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