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就业问题不能仅仅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否则数年之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 生将会成为未来失业行列中的”主力”,现今我国的新增”失业人群”中,先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失业比率呈上升趋势IZI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状况要从就业 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人方面综合考察。
(一)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的数量性问题
从就业的数量性指标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己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全国人 多数省市中职就业率都在95%以上。但是,一次就业率(或者初次就业率)更能反映就业的数量性问题。所谓一次就业率,是指在某个毕业时间点之前实现就业的 学生的比率,其他推迟就业的学生不能计算在一次就业率中。高等教育一直把一次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次就业率总体上 并没有就业率那样乐观,学生经过顶岗实习后不一定能很快地实现就业,企业会因为学生不符合需要辞退学生,学生也会因为岗位和工资待遇等问题频繁更换企业
(二)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1.对II就业率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对II就业率不高是一个长时间存在的问 题,这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个人收益水平。”不对II就业”可以分为两人类:一是,被动选择的不对II就业对于在中等职业学校中 过于密集设置的专业,培养的人才超过了企业需要的数量,学生在无法实现对II就业的前提卜,为了能就业,只好选择”不对II就业”或者,学生的技能水平和 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也无法实现对II就业二是,主动选择的不对II就业出于学生个人原因或者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学生木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主动选择不对II就业或者,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不看好,也有可能主动选择不对II就业主动选择的不对II就业与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专业的未来发 展的认同感有很人关系。
2.存在结构性失业现象。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存在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即:有些专业的 毕业生受到经济领域用人单位的热捧,一个毕业生面临几个就业机会可以选择,甚至学生在二年级时就被用人单位预定一空,还有些经济领域苦于招不到适合的技能 型人才;相反,对于一些招生规模人、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的专业,人量的中职毕业生无法就业或者无法对就业。这种结构性的就业问题,说明了中等职 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就业渠道不够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的结构性问题还表现在就业渠道的相对单一。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中职就业情况报告可见,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体是进入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事业单位,走继续升学渠道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不到 10%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以及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技术的快速更替,尤其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对人才的层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为中职学生继续 学习和提高提供更多机会。
(三)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的质量性问题
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就业质量”一般概括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 展空间等四人方面,具体体现在职业声望、职业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职业锚、专业方向与职业的适应性、人职匹配诸方面}3{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质量可以 用就业稳定率、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率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来分析。
1.就业稳定率低。就业稳定率不高是中职就业质量低的重要表现之一。就业稳定率差, 表现为中职毕业生就业后频繁地更换工作。教育部开展的就业质量抽样调查显示,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合同的期限来看,2010年71所被调查中等职 业学校毕业生中,签订1年及以内期限就业合同的人数最多,约占 40.64070,签订2年(含)以内期限就业合同的占75.94070可见中职毕业生普遍稳定就业时间不长尤其对于三产类专业,学生就业后流动性人,就 业稳定率问题最为严重,这里有企业的问题,也有学生白身的问题。一是,三产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很容易被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人所挤占,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人 化,不重视技能,以更廉价的劳动力替代中职毕业生。二是,三产类就业岗位的待遇水平不高,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差,有的学生不能适应,主动频繁性的变换工 作。就业稳定率差,影响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职业发展是不利的。
2.待遇保障水平低。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是职业者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保证,中等职 业教育毕业生作为教育系统最低层次的就业者,其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教育部开展的就业质量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71所被调查中等职 业学校毕业生中,起薪介于1000元和1500元(含)之间人数所占比重最多,约为47.58070;享有三险一金的学生占比最多,超过50%比例;还有 约23%的学生不享受劳动保险。
3.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有限。中职毕业生进入工
作岗位后,人多数进入企业的生产、服务一线,属于最基层的劳动者现阶段,除一些人中 型国有企业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外企、合资企业外,一般的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中职毕业生获得的培训机会更中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基础有限_在职继 续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又不畅,导致学生缺乏发展后劲,在企业的晋升很慢、机会很少,这极人地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质量盐城市盐南中等专业学校对毕业生就 业调查显示:有一半更换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就是由于待遇低和对个人发展不利等综合因素影响最终选择离开;同时,仍留在原单位的毕业生中,己得到提升或晋级的 人员也寥寥无几。
(四)中等职业教育就业问题的归因分析
就业问题应该是社会的问题,主要责任应该由政府承担才能切实保证各种教育的就业质 量。当前,与普通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的就业不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学校负责安排和解决,这一方面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人压力,同 时学校统筹资源的力度有限,仅仅从学校层面无法真正解决中职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问题涉及到社会、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学生家长和个人 等多方面因素。
1.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轻视技术劳动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始终不高。”重文凭、轻技能”的现实也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生源素质人幅卜降,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就业市场不规范。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遭受白上而卜和白卜而上的双向 职位排挤,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待遇较好的职位受到木科和高职毕业生的排挤,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职位受到无技能、低成木劳动力的排挤,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 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就业初期的离岗率也比较高。尤其对于技能水平要求不是很高的职业领域,归根结底是由于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导致就业无门 槛,从而使具有中、低技能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空间受到无技能人员的挤占。还有一些中小型企业,对于国家现有的就业准入标准落实不到 位,用人只求低成木,也对中职学生的就业产生冲击和影响。
3.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性和合理性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专业重复设置和自目设置的问 题,不能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相适应,导致中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且对II就业率低。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专业设置的白主权,只需报上级主管部 门批准即可。但是政府部门在审批各个学校申报的专业时,缺乏统筹规划,没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指导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_导致一些热门专业 众多学校人规模设置,一些冷门专业的人才无人培养,从而为学生的就业带来问题。
4.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用人部门的要求。职业学校仍然存在着强调单一技能的 实践误区,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用人部门的人才需求,同时技能培养也存在与企业技术进步脱节的现象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师资队伍水平,导致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到位,无法对企业产生有效的吸引力。
5.家长和学生的就业观有问题。受社会人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白身看不起职业 教育,不愿意到一线岗位工作。就业目标定位不准,向往管理性工作岗位,排斥服务性工作岗位,导致就业现实与就业预期产生巨人悬殊。家长和学生没有树立正确 的就业观,很人程度上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有效就业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由于不愿意孩子吃苦,主动选择让学生辞职在家待业的也人有人在。
(五)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的深层次因素
1.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低,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不高。”读书当官”的传统 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而且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木身不够健全,仍然是一种断头教育,没有为技能型人才提供畅通的渠道,学习者无法通过职 业教育改变白己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中的地位,因此影响了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选择。庄西真(2005)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 社会结构和个体选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只是潜在的,它通过干预个体选择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只有当职业教育更好地、而不是一般 意义上促进社会分层和流动时,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态势”。
2.中等职业教育多部门分割管理,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 还是中专、职高和技校三种类型并存,中等职业教育至今仍然实行多部门分割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与教育部门、省市级教育部门与地方教育部门之间资源统筹 困难,无法实现职业教育一盘棋发展,不利于专业设置和资源建设的统一规划,从而降低了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影响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最终影响毕 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3.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有待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实现与产业的密切对接,中等职业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只停留在企业招收学校毕业生或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等比较初步阶段。只有一些发展较快的重点学校,能够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而且也是少部 分地区能够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和建设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由于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得不到加强, 导致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缺乏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