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量快速增长,《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5.2 : 4.8左右,这一目标已于2009年提前实现。同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52万人,比上年增加56.41万人,在校生2 195.16万人,比上年增加108.07万人,这说明职教攻坚取得了极大成效。
然而,从管理和运作层面看,”普高热、职教冷”其植根于高中阶段教育的管理思维和运 作机制中,把举办中等职业教育仍作为一种”副业”,特别是初三学生就地”分流”现象,助推了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偏颇认识;从就业对比看, 初中与中职毕业后获得的工作岗位、待遇几乎完全相同,使中等职业学校的高就业率显得含金量不足,社会认同度较低,则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成长性不高的重要外 因。《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客观地分析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 得到很好落实”,同时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质 量、规模、结构、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无法如愿归位有其内在原因。
(二)分割布局,内涵建设淡化
四川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经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重新洗牌后,现存的已不多, 且多分布于各个地市州一级。而各地(尤其是县及其以下所属)的新生力量职业高中,其布局以地域为主体特征,一般一个县至少拥有一个职教中心或职业高中,不 难看出,这是一种突出地域性、分割布局的模式。在社会认同度不高、学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生源数量逐年减少等背景下,上述布局模式直接带来教育资源相对分 散、专业设置重复、校均生源减少等问题,迫使各校加入争夺生源的混战之中,学校内涵建设有逐步被淡化的趋势。
(三)效率缺失,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
近年来政府逐年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仅以四川省为例,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 内教育事业费2007年比2008年增长了29.24% , 2009年比2008年又增长了8.97%”‘。但是庞大、分散的布局,使政府的投入仍是杯水车薪。据统计,四川省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 事业费为3 326.84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人员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892.39元,占总经费的30%,低于全国平均的1 164.43元⑤,再从全国看,到2011年,整个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已欠账18年。办学经费已然严重短缺,但同时存在不能有效利用的问题。
1.资源不足与利用分散
职业教育是”花本钱的教育”,《2010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计划项目学校遴选基本条件》规定:校内实训设备总值不低于1 500万元(生均5 000元),这是高标准配置。同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 000元,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2 500元,这应该是最低配置了。本来公用经费投入不足就已经使办学设施、设备捉襟见肘,而分散布局、小而全的资金投放方式,则使资源短缺问题愈发突出。由 于公用经费比例明显偏低,硬件上不去,致使学校规模普遍偏小,从而摊薄了投入的回报率。
2.”铺摊子”与资源闲置
近几年来,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其中”铺摊子”和利益分化现象比较突出。
(1)招生数量增加与办学能力提高不同步。招生数量的增加和扩大办学规模不是同等的 概念。在经济学中,将规模变化定义为所有生产要素的同比例变化,也就是说,规模的扩大是以所需生产要素相应扩大为前提;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 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失效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的问题。据此,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各校办学软硬件悬殊明显、部分学校不达标等限制下,采取争相扩 大招生数量的作法,走的是一条小型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路子,也会使本来就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拮据,长此下去,还会对有限教育资源造成掠夺和破坏。
(2)利益分化使教育资源利用不均衡。四川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类属关系复杂,办学中 的利益本位现象,使整体利益被逐渐分化,存量教育资源却被部分闲置,还滋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这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在传统管理上,中 等职业学校是由各行业举办并监管,其后,因数轮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和刺激,先后走了升格、合并和撤销的路子,分属教育和 劳动部门管理,而各地的职业高中与普教又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由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职业高中依托主管部门,建立了生源输送的直通 车,坐拥大量生源而迅速得到强势发展;而处于同一地域内的其他学校,有的尽管是国家、省级重点中专,却因为”身份”和”血缘”问题,在招生中处于明显劣 势,情况严重时几至濒临生源”断奶”的边缘,致使这部分学校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常处于闲置、浪费的状态。
(四)宏观协调缺失,运行秩序亚待规范治理
1.恶性竞争凸现,公平与效率渐失
公平性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软肋。围绕生源爆发的恶性竞争,正许多另类的形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逐渐蔓延开来,并导致一系列不良现象出现。
竞争无序:违规支付大额招生介绍费乃至买卖招生指标时有发生;全员招生:教职工分配 招生指标,并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壁垒森严:初三学生就地分流,甚至被直接圈入当地职教中心,不允许外地学校介入;主业荒废:每年3-10月学校的中心工 作就是招生,无暇顾及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急功近利:部分学校违规缩短办学周期,有的甚至仅在校学习2-3个月,在交齐3年学费后便安排到外地打 工,有劳务输出之嫌;此外,一大批社会无资质人员被聘用为专职招生员,穿梭于各校和生源地,吃了此校吃彼校,产生了一批暴发户。 上述现象,不仅扰乱了教育秩序,又使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获得对等的生源匹配,对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是一种误导。
2.准入资格缺失,重复建设严重
国家为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几年相继出台和实施了许多鼓励和优惠政策,中 等职业教育这块大蛋糕变得更加诱人。四川省2011年公布具有中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共654所,其中高职院校(含普通专科)占4.13%、普通中等 专业学校占16.97%、职业高中占27.83%、民办校占35.63%,技工校占15.44%。虽然表明多元化办学的杠杆作用已生效,但也不能不看到办 学准入”闸门”难以固化的隐忧。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审批权限多头化。在多元化办学的格局下,各类分属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门管理(有的学校还同时划归行业主管部门,接受双重管理),而这些部门又同时兼有审批的权限,由此导致调控的缺位,办学资格认证有必要统一规范。(2)办 学达标任重道远。硬件需要以投入为支撑,而软件建设则要靠长期的培育和积淀。对照201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 理办法》,目前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师资(含”双师型”教师)不达标、无固定校舍(不达标)、缺乏教学设备、无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现象, 近年来全国被警告、叫停的学校不是少数。(3)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不合理。各校在专业开办上失控现象较为突出,不少学校都有10个左右的专业。出于招生的 需要,热门专业有无条件都要开办,且专业设置大多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类的专业几乎绝迹。致使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生源竞争加剧。从长期 看,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或将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