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诗词歌曲《静夜思》演唱处理细节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

一、《静夜思》意境

  深刻理解诗的创作意境,是准确把握演唱基调的前提。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公元726 年) 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 岁,其写作地点当在扬州旅舍。该诗用叙述的语气,直抒胸臆的写法,写远客思乡之情。

  从题目中”静夜”二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创作的。诗人作客他乡,深夜从梦境中醒来,看着孤寂清冷的客房,望着异乡皎洁的明月,感到凄清寂寞,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全诗一个”思”字点出了诗作主题。诗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写的正是夜深人静之时诗人从睡梦中醒来,看到清朗月光洒满床前的情景。第二句”疑是地上霜”是说诗人睡意曚昽地乍一望去,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疑”字,说明是突然所见,表现了诗人思虑集中,是猛然发现的。”霜”字表现了四个意思: 一是形容了月光的皎洁,二是写明了节气,三是表明寒气袭人、睡在床上感觉到阵阵寒意,四是透露了旅夜的孤寂和凄凉。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举头”到”低头”,从”望”到”思”,几个词写出此刻诗人油然而生的万千愁绪,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月夜思乡画面,准确地揭示出作者的心理感受和内心活动。全诗单纯易解,然意味深远,使人体味不尽。

  二、古诗词歌曲《静夜思》音乐分析

  1. 曲式结构( 见下表) 2. 曲式结构特点与创作手法该曲曲式结构为一部曲式。

  开始为5 小节的引子,具有预示主题材料发展可能的旋律自第2 小节低声部响起,至b 角音结束( 2 + 2) 。上方的和弦既是主题的材料库,又对之后的调式变化起到了预示作用。D、E、A、B 组合而成的二度叠置和弦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按照四度音程叠置和弦的转位来看( B、E、A、D) ; 二是按照附加四度音的三度叠置和弦来看( E、A、B、D) 。按照第二种和弦看法的话,会预示着一种解决即由附加音A 解决到原本的和弦音G 上,引子结束时的最后一个和弦支持了这种看法。

  a 句共4 小节,由两个乐节构成( 2 + 2) 。第一个乐节与引子中的第一个乐节材料旋律骨架一致,上行旋律线条结束于b 角音。第二个乐节在此情绪基础上下行结束于e 羽音。这两个气口的结束音的布局符合上一段对引子中和弦材料第一种规律的看法。之后,经过3 小节的间奏,进入平行材料的第二句a1a1句同为4 小节,由两个乐节构成( 2 + 2) 。第一个乐节与a 句中的一致,第二个乐节在继续上行至D 徵音结束,旋律与节奏具有一致性。a1句中,第二乐节的结束音符合引子中对于和弦材料的第一种看法,但第一乐节则没有进行到A,而是结束于b 角音。联系第二种和弦看法的话,应该是有意在整个作品结束处避开具有附加音性质的A。在经过1个小节的间奏后,整个作品进入高潮部分———b 句。b 句共4 小节,一样由两个乐节构成( 2 + 2) 。第一个乐节延续了上一句中上扬的旋律线条趋势,形成了整个作品的高潮,最后结束于G 宫音,但是结束位置与之前不同,没有结束于第3 拍,而是结束在第1 拍上,起到了一种转的效果。第二个乐节的旋律线条则一落千丈,形成了较大的情绪差异,节奏规律也回归到前两句的特征上,乐句结束于e 羽音,和a 句形成了对照关系。

  结尾共11 小节,由3 个乐节及间插于其中的间奏组合而成。前两个乐节与引子的材料一致,但配上了具有总结意义的歌词。最后一个乐节则揭示了引子中所隐藏的答案,即G 宫音为真正的解决音,同时和弦也由之前广泛布局的D、E、A、B 改为落于E、G、B、D。

  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除具有一部曲式的特点外,由于引子与结尾的呼应关系,还隐寓着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的可能性,这种特征也为结构不规整的主题部分,提供了统一的支撑性。

  三、古诗词歌曲《静夜思》演唱艺术处理

  演唱处理是歌者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加工和再现的重要环节。作品本身所要呈现的内涵,不仅是演唱者追求的目标,也是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所崇尚的至高理想境界。笔者将从咬字归韵、音色控制、声情并茂三个方面阐述该歌曲的演唱艺术处理。

  1. 咬字归韵

  ”古诗词歌曲的歌词是建立在汉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的,很讲究声、韵、调三要素,要加强字声的结合,要求字音清晰、准确,做到’以字行腔、字声相谐'”。明代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曰: “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字头一般为声母,字腹和字尾为韵母。一般来说,字头的演唱要迅速,发音准确清晰,讲究’喷口’。”如”举头望明月”中”头”字,咬字时舌尖与上牙齿用力,注意字头是t 的力度要强。再如”明”字,ming,字头是m ,嘴唇先要闭紧,最好再绷住,把字喷咬出来,能短促而清晰的听到m,很快过渡到韵母ing 音。

  ”字腹的拖腔要保持元音发音的准确性,字头和字腹之间的距离不能太长,讲究’饱满’。”[5]字腹是汉字发音的主宰与核心,也是”以字行腔”达到”字正腔圆”的重要环节。

  如: “床”chuang、”光”guang、”霜”shuang、”乡”xiang 几个字,母音为复合母音,音节要分解来读ch – u – ang、g – u – ang、sh – u – ang、x – i – ang,演唱时字腹要清晰圆润,强调字腹母音的圆润过渡。

  ”字尾的收音也要注意准确,讲究’规韵’。”也称之为归韵或收音,是一个字在歌唱中的最后部分。在中国声乐艺术中向来把”收声归韵”作为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之一。如:”月”字, yue,演唱时舌尖抵着下牙齿,嘴唇收紧变圆,字尾收在e 上,强调韵母e 音。

  在咬字归韵上,可以用夸张的放声朗诵的方法,多做练习,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把字唱准、读准,有利于更加准确的演绎作品,诠释其韵味。

  2. 音色控制

  ”作品的风格决定演唱者的音色。”[7]音色控制是一种高级的发声技能,它不仅体现了演唱者的演唱能力,还蕴涵了演唱者对音乐作品韵味的理解。古诗词歌曲以其”古香古色”的韵味特点,对歌者演唱时的音色具有特定的要求。《静夜思》这首诗蕴含了含蓄之美、意境之深等艺术价值,它着力烘托出一种氛围,一种色彩、一种情绪,再配以秦西炫先生的音乐艺术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诗人身在异乡,深夜思乡的场景。演唱者要通过自己的声音去描绘这幅写意画,表现出一种孤寂而凄凉的画面。如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在声音的控制上要轻,演唱的音色不能太明亮,要圆润而通畅,体现出灰暗、深沉、寂静的月夜。18 小节”举头望明月”的”月”字,是全曲最高音小字二组G,这个高音的要将音色控制的亮而不”炸”,圆而通透。接下来”头”字,要将音色唱的暗淡一些,这样既可以与之前的高音形成音乐的对比,又能将诗人苦闷、失落的心境表达出来。最后一句”故”字,母音发u,可以将音色唱的忧郁、空灵一点,模仿”埙”的音色唱出,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表现出来。

  古诗词歌曲在音色控制上,演唱者要注意对自己声音的把握,不能过分的追求音量和音高,要将声音控制的圆、通、明、实,为声乐作品服务。

  3. 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是中国传统唱沦的主要美学追求之一。〔清〕徐大椿说: “……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可见,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形。

  首先,声情并茂的根本是在情,因此,必须要先有情。诗词情景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是情感的基础。另外,情感的准确拿捏也与演唱者本身的演唱技术和生活情感积累有关。在该作品中,诗人思乡之情无疑是整首乐曲的感情基调,以每拍54 的速度舒缓、悠长的演唱,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要有一种身在异乡月夜思乡的哀伤萦绕在心中。

  其次,依据”情”来设计好”声”。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词在乐曲中出现两次,在第一遍的演唱中,想象诗人深夜在梦境中醒来,声音要控制得弱一点,如梦中初醒,飘忽不定,以为”月光”是”霜”; 第二次出现这两句歌词时,感觉似乎已经慢慢清醒,声音要唱得坚定些。在高音的设计上,”举头望明月”中”月”字,使全曲最高音,情感基调要高昂,似乎是要看看究竟是什么把地上照成了白霜。还有很多情感设计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以情带声的演唱。在理解了歌曲的情感内涵并设计好自己的演唱处理、熟练掌握歌曲各个技术难点后,需要全神贯注、全身心地去表达情感,以情带声时,大脑要提前意识,声未到情先到。这样才能够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结语

  古诗词歌曲《静夜思》诗意盎然,曲风柔婉,旋律特点鲜明,是诗与曲的完美结合。掌握古诗词歌曲的情境、曲式是分析、处理该歌曲的基础和前提。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唱体会,希望通过该文撰写,使我们在今后演唱这类作品时,能够根据诗词情景、旋律特点,从咬字归韵、音色控制、声情并茂几个方面处理作品,为广大声乐学习者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