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身体重心与舞蹈重心的关系解读
舞蹈重心在训练活动中起着平衡与稳定的作用,它决定着千变万化的舞姿造型与动作的流动方向;因此,在舞蹈教学和训练中,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各舞种的重心训练是有一定的历史原由和文化内涵的。如西方芭蕾舞的开、绷、直、立,现代舞的收缩与伸展体系,都体现出了不同的重心趋向和文化内涵。芭蕾舞的重心是重力向上,以脚尖上的舞蹈来表现自己身体的轻巧和敏捷,挺胸、收腹,以使脊柱尽力得到拉直和伸展,使得动作在起始和结束时,身体呈现为一种积极的状态。而现代舞的重心特点是以脊椎为轴,顺应地心引力,不断实现重心转换。这两个舞种都是源自于西方,本身继承了西方的文化与审美,芭蕾舞以拉长、向上感觉为主,感觉比较生硬,注重线条美。现代舞它以夸张地球吸引力、重心向下为主。以上是从西方舞种范畴对重心关系的解读,下面要回到文章的重点中来,浅谈一下汉唐古典舞重心训练的风格特征及其体现出的文化内涵。
二、汉唐古典舞重心训练的风格特征
低重心是汉唐古典舞重心训练的一部分,顾名思义,要求重心的运动与地面呼应,如何能将重心放低,沉气下蹲,势必膝盖要控制一定的高度,步法的移动尽量将幅度放大,在重心转换的过程中不能起伏,力量要集中、气韵贯通、行如流水、一气呵成。站在文化教学观俯瞰,不难发现低重心训练体现了古代社会生态观的基础,因为人们吃穿用都是取地之灵气,这种”天地之道”的理论让生灵万物各按其本性自由自在地去生存、发展。所以古代人对”地”是非常崇敬的。这种对地的崇拜,直接影响了汉唐古典舞低重心训练目的,沉气下蹲、步法幅度放大、气韵贯通、行如流水为的就是呈现古人对大地的那份崇敬之情。
从形态方面看,中国地源辽阔,物资丰厚,这势必会影响造型艺术产生出追求恢宏狂放之美的意识,借助中国古代建筑的例证看就能略知一二。中国的宫殿群体与寺庙建筑与西方的高耸教堂截然不同,纵观古今,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特点,就是以空间的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点。再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美。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旁证,归纳汉唐古典舞重心训练具有大幅度、密度强、多样化等特征。综上所述,汉唐古典舞的重心训练是与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
三、汉唐古典舞重心训练的文化体现
汉唐古典舞以汉、唐、魏晋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准向,以汉、唐和明、清戏曲舞蹈为支点,通过研究史籍文献和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激活丰富的文物资源,破解中国传统古典舞蹈的发展、演变的历史。在强调专业技术、技能,文化属性的同时,实现形、神、意的统一。
(一)步伐训练中重心的流动体现的文化风貌
汉唐古典舞的重心流动是以动势的发展而运动,在课堂中,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是重点训练的部分,不是简单的迈步,走步,跑步。其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步子与步子之间重心流动的变化规律和特有的文化风貌。这种变化所体现的正像汉代艺术品”马踏飞燕”所呈现的风貌一样,在闪电般的刹那间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体现出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中较有特色的是”跑场步”,要求重心压低,微屈膝大步跑,有充足的力量感,足下生风,疾驰挥洒,重心流动的过程正如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马踏飞燕那样,只有幅度较大的重心移动才能体现这种大气之美,厚重之感,只有挥洒恣肆,宏放雄健的舞步才能充分体现汉代的文化风貌。
(二)重心转换中的韵律所展现的文化意蕴
汉唐古典舞重心的流动带来了”仰、俯、翻、卷,倾,旋,”的曲线之美,并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同时,汉唐古典舞在重心转换的流畅、节奏上体现为抑扬顿挫、对比跌宕、刚柔相济、吞吐自如的特点。正是这些特殊的身体表现规律产生了汉唐古典舞气韵之美的特殊审美和文化内涵。汉唐古典舞要求发力于身体,力量是从内到外的过程,人体重心通过动作运动时发力所转换的,达到最终形成的形态。
(三)斜塔重心的气势之美所展现的文化价值
斜塔重心,一反常规的平衡重心,而是将重心调整在倾斜的状态上或是在失控的角度来完成,几乎是瞬间形成。因为汉代那些宏放,粗狂,肆意的动势只靠肌肉力量是达不到效果的,只有重心大幅度快速的移动,才能将动作转换过程中刹那间的重心失控之时完美的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时代背后的文化内涵,突出汉代征服性的主题,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经常表现为速度感,构成了汉代审美文化中宏放气势的美学观。斜塔重心的重心运动体现了汉代审美文化中宏放的气势感,这种重心变化是在历史长河的演变而变化的,是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体现。从青铜时期沉雄厚实,古朴凝重青铜器,到东汉时期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马踏飞燕,在这些粗线条粗轮廓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了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之美,和生命力顽强的精神,斜塔重心的气势之美正体现了一个民族追求向上精神所体现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