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发生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症状及相关的体征时,要及时给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使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通气功能,起到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挽救或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否则可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医护人员要合理的使用机械通气技术,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便实施及时有效的抢救,提高成功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随机抽取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8例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51.5±3.5)岁,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如吸痰﹑处置原发病﹑吸氧等。在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就需要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①患者呼吸频率每分钟超过35次或呼吸节律紊乱时;②鼻导管吸氧 3-5L/min 患者呼吸节律还不规则,呼吸急促,情绪烦躁,且PaO2<60mmHg,SaO2<90%等情况时。
1.3 检测指标:SpO2治疗前后的比较分析,检测血气﹑血压﹑心率水平等。
1.4 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t检测,计量资料x2检测,所有数据以标准差表示( ±s)
2 结果
在患者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所有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指标等情况都得到有效的治疗与控制。
3 讨论
神经內科急诊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出血占位导致的颅内压增高,严重影响脑血流灌注,当引起脑干供血不足,尤其是延髓缺血缺氧时,易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严重者患者可能猝死。当延髓呼吸中枢发放的神经冲动减少或节律紊乱时,就引起呼吸肌无力或协调障碍,导致通气功能下降,严重时就会引起患者急性呼吸衰竭。
对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特别强调要重视患者原发病治疗,在有效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及时纠正患者的呼吸衰竭,才能提高救治成功率。在该研究中,有两位患者丘脑出血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这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来自于颅内压增高,及时对患者采用脱水降低颅内压﹑双侧侧脑室进行穿刺引流等措施,同时切开气管进行机械通气,患者得以抢救成功。
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要预防呼吸机并发症。在患者长期使用呼吸机时,容易使患者产生呼吸机依赖,导致脱机困难,甚至还可能出现肺顺应性下降﹑呼吸肌萎缩﹑呼吸系统细菌及真菌感染等情况。
在使用中,要严格按照无菌规则操作,及时更换通气管,加强气道的护理。在患者神志恢复,自主呼吸功能正常后,可以试行脱机观察,并最后停止使用呼吸机。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时,要及时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在临床试验中,机械通气对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普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