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军通过基层卫生机构和体系医院二元化医疗保障模式来保障官兵的身心健康。其中的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包括师旅医院、团卫生队、营以下部队卫生所(室),这些卫生机构都是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部队综合性卫勤保障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以预防工作为主,同时开展本级范围内广大官兵的医疗保健工作[1]。体系医院则大多担负了地方与部队同时服务的双重任务。而连续性护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如从医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护场所(如医院的不同科室)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的照护,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伸,包括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2]。因此,军队体系医院通过开展连续性护理,能够更好地拓展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渠道,让军人患者同样享受连续性、无缝隙的护理照护。我们通过调查及分析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对连续性护理认知现状,为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连续性护理培训,进一步提高部队连续性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驻京部队6所基层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个单位为团卫生队,2个单位为干休所卫生所。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基层卫生机构从事医务工作1年以上;(2)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构成、保障对象情况、硬件设施)以及填写者个人的信息;第二部分为对连续性护理认知情况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测评,其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熟练掌握计5分,部分掌握计4分,一般计3分,不太掌握计2分,不掌握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本问卷项目和内容经卫勤管理、医疗护理方面的专家讨论修改后确定,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系数为0.81。
1.2.2 调查方法 研究组在每个单位选择1名联络员负责问卷发放及回收,并经统一培训。联络员在发放问卷前,使用统一指导语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方法,再负责统一回收后交研究组。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为93.6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珔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层卫生机构一般情况 6所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专业构成及工作量情况见表1;各单位均保障现役官兵及离退休老干部、优惠家属,其中有2所单位服务少量地方人员;各单位目前硬件设施基本一致,都具备理疗、换药、健康宣教室等医疗辅助功能间以及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其中有2所单位还具有远程会诊等信息设施;经查阅电子档案,6所基层卫生机构常见的慢性疾病种类比例见表2。被调查的6所基层卫生机构有2所没有开展连续性护理工作。
2.2 医务人员一般情况 所调查的103名医务人员中,男80名、女23名;年龄20~52岁,平均(30.97±8.11)岁;专业工作年限1~32年,平均(7±1.22)年;人员类别:干部52名;士官43名、战士4名;学历:研究生2名,本科49名,大专28名,中专或高中24名;专业:医疗41名,护理13名,卫生员47名,其他2名;职称:中级及以上27名,初级38名,其他38名。
2.3 医务人员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情况 103名医务人员对连续性护理认知情况见表3。
3 讨论
3.1 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开展连续性护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化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3]提出:”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前部队离退休干部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基层官兵训练强度大,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相对较大[4]。因此,基层卫生机构作为最直接与广大官兵、退休老干部接触的专业组织,与地方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类似,更应充分发挥健康管理作用。军人患者在体系医院的治疗关系结束后,一些常见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均可依靠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来完成。但本研究显示,还有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还没有展开连续性护理。已有学者[5]提出,影响连续性护理开展的因素有社会、制度、执行者及患者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下一步,我们将重点研究基层卫生机构开展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方式,理顺体系医院与基层机构在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广大官兵和老干部的遵医依从性,充分发挥连续性护理在生活方式改善、疾病治疗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对慢性病康复指导的积极作用,提升慢性病管理效能,实现从体系医院到基层卫生机构的连续、无缝隙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6]。目前,我们一方面通过到基层单位开展相关专科疾病的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宣教手册、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广大官兵和老干部提供健康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接收基层机构护理人员进修、到基层代职、直接送知识及技术到基层等方式帮带基层机构医务人员,使专业的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基层,对探索连续性护理开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且得到了基层广大官兵的认可。
3.2 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连续性护理知识有待加强 表3显示,被调查的103名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都能够充分理解连续性护理的意义,且对连续性护理相关内容有一定的了解(93.21%),认为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应在连续性护理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从基层卫生机构人员的组成结构来看,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中高级技术职务比例低;卫生员大多来源于新兵或士官,仅经初步培训后分配使用,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相对较低[7]。因此,这也提示医院在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技术传帮带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而且从表4也可以看出,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基本具备了相关慢性疾病连续性护理的意识,治疗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好于康复及社会生活需求,也提示我们应重点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康复指导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前,我们已在着手编制相关专科疾病连续性护理的知识手册,将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对驻京部队的6所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连续性护理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下一步我们开展部队患者慢性病连续性护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当然,我们所调研的6所机构地处北京,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不能完全代表全军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情况。因此,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大调研范围,做进一步深入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