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清代的戏曲演出特点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清代是云南戏曲的收获期和成熟期,在借鉴中原姐妹戏曲表演、声腔、剧目等艺术的基础上,和云南原有的”祭土主””祭本主”等风俗融合,形成了滇剧、白剧、云南壮剧、傣剧、云南花灯等地方性剧种。在这些剧种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演出场所、活动组织、演出时间、演出习俗、演出剧目等是什么情况呢? 由于云南地处边疆,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缓慢,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有限,我们所知甚少。但云南戏曲文物繁多,我们可以通过清代留存至今的戏台、雕塑、碑刻、木刻、壁画、抄本等戏曲文物来了解这一时期的戏曲活动,进而探寻云南戏曲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一、演出场所

  清代初年,”三藩之乱”平定后,随着”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等政策的实施,云南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各省移民和商人纷纷涌入,各种戏曲声腔随之传入,促进了云南戏曲的发展和繁荣。戏曲的繁荣直接促进了戏台的建设,于是各种类型的戏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城市、乡村。这些留存至今的戏台,按其建筑地点可分为神庙戏台、会馆戏台、梨园戏台、乡村灯棚、宗祠戏台等。

  ( 一) 神庙戏台

  神庙戏台是指附属于各类庙宇建筑物的戏台。云南清代的神庙戏台修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前代戏台基础上的重修重建。如玉溪市通海县曲陀关古戏台,本建于元代,明代重修过,清初毁于战火,顺治六年( 1649) 又重建,咸同年间再遭兵祸,光绪十五年又重建。此外如易门县大龙泉戏台、瑞云寺戏台等均属此情况。二是依傍原有建筑而新建的戏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宜良草甸土官村土主庙戏台。该村土主庙建于元代,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康熙年间始建戏台。

  据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7) 刊立的《土主庙戏台碑记》载: “各村之盛会不一,见寄之歌唱,妆以傀儡; 游人如蚁,士女如云,熙熙攘攘,诚斯境之一会也。但会非戏则聚不久,聚不久则情不畅。然戏非台亦何足观? 因村、营之远近不一,抬搭维艰,由是乡人会议,相工师、度木材,经营以建之。”碑文中”非戏则聚不久,聚不久则情不畅”,说明当时之人对”以戏聚人”的戏曲功能已有深刻的认识。另从碑文”然戏非台亦何足观”来看,以前虽也演戏,但无专用戏台,影响观看效果,那么戏台建成前的演出地应该是临时或者半临时在场院等地搭建的草台或野台。三是庙台同为新建的。如会泽金钟山古戏台。据《新纂云南通志》载: “雍正五年( 1727) 知府黄世杰、教授赵淳于金钟山建文昌宫”,戏台亦同时落成。

  ( 二) 会馆戏台

  清代,随着云南矿业的开发,各省商人纷至沓来。寓滇商人为保护自身利益,加强内联外协,纷纷建立了大量的会馆。作为”系寓居异乡城市中同一乡贯的官绅商民所建的馆舍,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外出商民不断增加与城市中土著、非土著矛盾日渐加剧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组织。”它不仅供同乡、同行集会,同时也是凝聚乡情、互通信息以及节庆演剧的场所。位于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的会泽,由于铜矿资源丰富,明清时期,成为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八省额办京铜的主要地区之一。各省商人在会泽成立的会馆共有108 座之多。其中著名的有湖广会馆、江南会馆、江西会馆等八大会馆。这些会馆既是同乡会所,又是行业庙会的综合性庙宇。”每一庙、馆大殿对面,必皆有戏楼”,”每年庆神演戏”。如每年农历 3 月 23 日妈祖的朔望日,福建会馆要举办隆重的道场祭祀妈祖。

  每逢关帝的诞辰 5月 12 日,陕西会馆就举行大型的关帝祭祀活动。这些祭祀神灵的活动往往伴随着大型的灯会和戏曲演出。宣威城中上堡街楚圣宫,又称两湖会馆,由楚人寻锦高等商人倡议并出资修建而成,馆中建有戏楼。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刊立《宣威楚圣宫戏楼碑》载: “从来乐以格神和人,迨及唐代,因游月殿,得观霓裳羽衣,遂演梨园,溯建戏楼,无非格和之雅意也。今我楚圣宫之戏楼,其新建也,已数十年矣。”

  ( 三) 梨园戏台

  梨园戏台是指由班社艺人建筑的戏台。清代中叶,随着云南政治局势的稳定,首府昆明的经济得到恢复和繁荣,各类戏班云集昆明。在昆明的永泰班等七班社向官府购买地基,拟建老郎宫戏园,官府发给执照。”署理云南开化镇标中军总府印务候补参府勒,为给照事: 照得本镇标,前经备价买获估变裁汰前营把总衙署一所,座落太平街水塘子( 今昆明南昌街) 。除将瓦片木料拆卸,修补本标公馆外,现遗有地基,未经变卖。今有吉祥班戏役杨永泰、胡起凤、杨士重、徐麒麟、刘兴之等情愿备价银六十两承买前来,除银数之兑收外,合行给照,为此照给杨永泰等遵照管业,须至执照者。遵右给杨永泰等准此。”此为乾隆五十三年( 1788) 五月二十一日钤有官印之原件。

  乾隆五十三年( 1788) 十月十一日,昆明县知事为确保”老郎宫”顺利施工,特别发了官府《告示》: “署云南府昆明县事永善县正堂加三级记录十次邵为晓谕事: 案据吉祥、长春、祥泰、怡顺、朝元、桂花六班杨永泰等察称: 转向开化镇买得裁汰前营把总衙署拆遗空地一块,业蒙镇宪发给印契,令各班拟于买获空地盖建老郎宫庙宇作为香火之所,诚恐街邻人等,藉影生端,恳祈给示严禁等情,前来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处居民人等遵照。示后倘有从中阻挠及藉端滋事,许该班人等指名察报,以凭拿究,决不姑宽! 凛之特示! 发老郎宫实贴。”老郎宫戏园作为当时梨园戏班的专业演出场所,见证了昆明当时演剧之盛、戏班之众的繁荣景象。

  ( 四) 乡村灯棚

  所谓灯棚是指有顶棚遮蔽风雨,旁附简陋化妆、更衣室的戏台。清代云南的戏曲演出不仅在人口集中的商业都市,还广泛地存在于乡村。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社火观灯活动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祭祀性的花灯歌舞,从春节元旦至元宵节期间为灯节演唱期。嵩明花灯堪称云南花灯的一杰,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嵩明县杨林镇官渡村重修灯棚,正月二十六日立碑刻石记事。碑文曰: “吾中节灯棚一地,自乾隆年初建,于嘉庆年重修。斯时也,老雯咸歌舜日,少慕共乐尧天,岂不美哉! 道光癸已( 1833) 七月二十三日地震,灯棚落平,众姓住宅俱以落平,公私不得其所焉。又道光十五年( 1835) 再建,惜乎! 仰田亩鱼梁之息,而为相友相助之资,试思先人创造不易,必尤怨后人守业有差,于是乎老幼妥议,将灯棚内所施所买田粮鱼课坝道,逐一清开,勒石于左……”。灯棚为乡村演唱花灯的活动场所,嵩明花灯在云南花灯中自成流派,乾隆时期该村就建有灯棚,由此足见云南花灯至少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规模和气候,也可见当时唱灯之盛。

  ( 五) 宗祠戏台

  宗祠戏台是指附属于宗祠建筑物的戏台。宗祠是由同一家族的人修建,又称祠堂、宗庙或祖祠,本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后来也成为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云南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是在清代。大宗必有祠,有祠必有台是云南宗祠的特征。当时的宗族喜欢用演剧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追思,对神灵的敬畏,对喜事的欢庆,宗族演剧活动具有祭祀性、宗法性、教化性等特征。楚雄市子午镇以口村宗祠戏台是其中的代表。以口村有王、李、何三大姓,三姓在清代中后期先后修建了带有戏台的本姓祠堂。其中王氏宗祠戏台建于清光绪十七年( 1891) ,何氏、李氏宗祠戏台建于清末( 具体年月不可考) ,戏台至今犹存。此三处戏台均为宗祠的固定设施,土木结构,坐西向东。此外比较集中的宗祠戏台还有和顺的八大宗祠戏台以及散存与云南民间各地的宗祠戏台。

  ( 六) 露台

  露台是指三面型的露天戏台,此类戏台不再附属于其它建筑物,是独立的建筑主体。前为戏台,观众可三面观看,后有供乐队、演员化妆用的戏房。此类戏台在云南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有代表性是昭通市大龙洞古戏台、宜良古城戏台等。昭通大龙洞古戏台位于大龙洞公园内,戏台为歇山式建筑风格,建于清乾隆三十年( 1765) ,可容纳千余人看戏。宜良古城戏台位于宜良古城村后,始建年代不可考,清同治陆年( 1868) 复修。《古城戏台碑记》记述了”以为观游之所”的修台动机,戏台落成后”气象为之一新”的面貌。

  二、演出习俗及组织

  ( 一) 神诞献戏

  道教、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与云南民间的祭”本主”等民俗日益融合,形成了多教合一、多神合祀的特点。云南民间本有春祈秋报、赛社演戏的民俗文化传统: “俗传正月初夜,鸣鼓连腰以歌,为踏足虎之戏。五月十五日,招命骑健,画辑图舟,十船同角,千人齐声唱鼓扣舷,沿江腾波而下。俗三月八日为大节,以陈祠享,振铎、击鼓、师舞为敬也。”因此,云南的戏曲活动与祭祀神灵的宗教信仰关系密切。无论道教、佛教神系,还是民间祭祀的”本主”神系、”英雄”神系,抑或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原始宗教神系都得到了普遍崇祀。许多神庙、佛寺也渐渐地容纳了民间祭祀时的演戏风俗,与民间庆典活动相融,由临时搭台献演,逐渐增建或补建了固定的戏台,神诞献戏渐成习俗。据《东岳庙常住碑记》载: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帝君诞辰庙会,”装扮社火,迎神赛会,扮演戏文,神人共庆”。龙王在民间也受到广泛的崇祀。刊立于乾隆二十年( 1755) 三月的《轮流演戏碑》就有祭祀龙王演戏的传统: “示谕: 照得每年各村营演戏事头龙,立夏及龙王庆诞,牌到分定,轮着村营演戏一天,报答神庇,灵佑万民……各宜尽心,凛之慎之! 如违严拿重究! “碑文下分列村名 44 个,根据各村人财物的多寡,共同承担演戏任务。

  ( 二) 节会

  演戏节会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古已有之。《东京梦华录·冬至》载: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节会可以使人们平时紧张忙碌的生活得到放松。孔子曾借蜡祭时举国皆狂的情状,说明节日具有让人放松和娱乐的调节功能,”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张而不弛,文武弗能; 弛而不张,文武弗为;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而节会时,”非戏则聚不久,聚不久则情不畅”,故而节会时为了聚集、吸引观众,演戏也就成了必然。春祈秋报,演戏酬神的戏曲活动与祭神赛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立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的《高抬会碑》记录了玉溪通海土主节祭祀土主,演戏娱神的盛况: “吾乡之中,每岁春初,设立土主会道场,一供昭其敬也。然有会以妥神灵,复演戏以□□□虑寂寞; 又设一高抬会以壮观瞻。”云南民间的节会演戏还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师宗县五龙乡保太村道光十四年 ( 1834) 所立《关帝庙新建戏台碑记》记述了秋收后演戏酬神的缘由: “……每岁季秋,县主临仓征收,谒庙拈香,欲敬戏文,奈无台阁,此乃前人缺陷。乡之善士赵明论……公议将公地渔塘一段,……公树一林,禀官变卖”于道光十年( 1830) 兴修戏台,四年竣工。”雕梁画栋,千秋鼎峙,涂丹施粉,百代巍峨。”

  ( 三) 禳灾祈福

  演戏禳灾祈福,驱逐瘟疫、鬼邪的活动,古已有之。《吕氏春秋·季冬》: “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征鸟厉疾,乃毕行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地之神祇。”驱灾逐疫,演戏祈神是云南的盂兰胜会的主要内容。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日,对祖先及没人祭祀的孤魂饿鬼进行建醮超度祭奠,安抚逝者魂灵,祈求家人安康。《古城戏台碑记》云: “先辈于秋七月中演戏一场,以为观游之所。”《三台山土库做斋戏大头管事碑记》也说: “上下河递年三,七月庆祝圣诞修斋演戏”。由此可知,当地每逢盂兰盛会有演戏超度亡魂的习俗,亦可见盂兰盛会是由崇拜祖先、驱逐鬼疫的宗教祭祀活动演化而来的。

  ( 四) 开业庆典

  演戏开业庆典,又叫”开张庆典”,是一种既有祝福又兼有一定广告效应的喜庆活动。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昭通毛货行业公会成立,为此特举办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其开支项目中包含演戏费用。据立于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季夏月十二日的《毛货行碑》载: 同业 21 人,”每人各出银一两正,于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因挂匾唱戏办会概行用去银四十五两”。

  三、演出剧目

  清代云南的戏曲活动非常兴盛,地方原生性的民族民间传统祭祀仪式、节日礼仪、民族歌舞等在一定程度上与云南戏曲走向了融合。特别是在康熙道光年间,出现了一批”民家曲以民家语为之”、”静夜华灯演苗戏”的白剧、苗剧等少数民族戏曲表演样式; 以”哎咿呀”腔流传的壮剧; 把《封神演义》译成傣语演出的傣剧; 从语言到音乐等都彝族化的彝剧花灯《打花鼓》等,标志着白剧、苗戏等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出现。到咸丰同治年间,滇剧也成熟了。但这些剧种演出的剧目有哪些,在何时何地演出呢,却很难回答。

  从文献的记录情况来看,最为详细的演出记录是乾隆五十七年( 1792) 六月二十六日,徽班在昆明老郎宫为檀萃祝寿所演剧目,一共二十三出。其余文献要么只录曲调、要么所录甚少、要么语焉不详,很难得出一个概貌。由此,我们只能根据一些文物资料来探寻和梳理。

  ( 一) 戏台题记

  戏台题记,又叫舞台题记,是演职人员在演出活动间隙书写于戏房中的墨迹。在玉溪市土主庙万年台化妆室的墙壁上有三条清代的题记:”光绪十一年( 1885) 二月十四日演出《骂殿》等戏”; “玉全班光绪二十年( 1894) 二月十五至十七日演出《假投降》《三圣宫》《永咸宫》《锦江楼》《双世缘》《碧玉簪》”;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五至十七日桂林班演出《江东桥》《金枪会》《八珍汤》《凤仪亭》《黑水分舟》”该题记真实地记录了戏班名称、演出剧目、演出时间和地点,保存了文献所没有或者不屑于记录的资料。从题记反映的演出时间来看,玉全班、桂林班均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演出,可知玉溪”花朝节”有演戏酬神的习俗。”花朝节”是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之一,又叫花神节。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各地的百姓,尤其是花农,都要祭百花以求庇佑。

  ( 二) 戏曲壁画

  云南的戏曲壁画,从地理分布及保存的完好程度来看,有代表性的属地是楚雄。《楚雄莫苴旧村王氏宗祠戏曲壁画》,绘于清光绪十七年( 1891) ,有画六幅,能辨认剧名的有三幅,分别是: 《闯宫》、《洛阳斩单》、《醉写吓蛮》。画风细腻,颇具民族特色,如《醉写吓蛮》中的渤海国使臣,头裹”套头”,身穿羊皮褂,口含烟锅,活脱脱一副彝家汉子模样。《禄丰古城文昌宫戏曲壁画》,绘于光绪四年( 1878) ,原有四十余幅,今存两幅,可辨认剧名的一幅为《彩楼招亲》,另一幅不知名。《禄丰王官场土主庙戏曲壁画》,绘于清光绪九年( 1883) ,原有十五幅,今存十幅,能辨认剧名者一幅,为《梅亭煮酒》。《禄丰勤丰戏台戏曲壁画》,绘于清宣统元年( 1909) ,有画八幅,内容为《薛仁贵》全场,幅上皆有题字,除两幅污损不可辨外,其余六幅分别是: 《仁贵居地穴,娘娘锡( 赐) 宝衣》《薛仁贵别妻》《薛仁贵定天山,斩将立功》《薛仁贵大破飞刀》《薛仁贵兵困箭山》《凤凰山上打猎》。

  ( 三) 戏曲石雕

  云南保存下来的戏曲石雕较少,其中以《会泽川主庙戏曲石雕》最为典型。川主庙最早建于明代,清顺治、雍正、乾隆朝皆重修过。此石雕原为会泽县川主庙正殿前的一对石狮子坐墩,具体雕琢年代不可考,但从雕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的风格来推测,当属清代中期的作品。石雕为浮雕《三国》戏曲故事,共八幅,分别是: 《空城计》《甘露寺》《长坂坡》《舌战群儒》《击鼓骂曹》《战长沙》《截江夺斗》《当阳桥》。

  ( 四) 戏曲木雕

  清代云南的戏曲木雕主要保存于被誉为云南”木雕之乡”的大理。大理木雕工艺始于公元十世纪,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后,逐步形成了独特精湛的木器雕刻技艺。《大理周城戏台戏曲木雕》是云南现存清代戏曲木雕的杰出代表,刻制于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一共九幅,每幅都刻有题目,自左至右依次为: 《寿星骑鹤》《夜宴桃园》《葛艾拜寿》《唐僧跨马》《桃园结义》《文王访贤》《转马荐葛》《仙姐送子》《踏雪寻梅》。

  ( 五) 戏画

  云南现存清代戏画,保存完好和有代表性的是《禄丰大美桥戏画》。从图画技巧来看,风格与上述《禄丰王官场土主庙戏曲壁画》、《禄丰王官场土主庙戏曲壁画》风格基本相同,以此推断应该是清代光绪中期的作品。此戏画纸张用材为厚麻纸,共计八幅,每幅均有题名,分别为: 《周幽王宠褒姒》《昭君和番》《薛焦盗丹》《匡胤送妹》《赵春山》《陈姑赶潘》《蒋士龙( 世隆) 闯寨》《蒋士龙( 世隆) 戏伞》。

  ( 六) 戏曲抄本

  现存戏曲抄本依剧种分为两类,一类是灯曲唱本,一类是滇剧抄本。灯曲唱本有清光绪年间昆山堂石印版本,因保存不善,现在能看清且较为完整的剧目有: 《上妆台》《掐菜苔》《采茶小曲》《二十四想想》《衣等哟》《猫儿思春》《新采茶》《点兵小曲》九首。滇剧抄本保存较为完好的是《姚克让滇剧本》,抄本为棉纸毛笔书写,包括四个折子戏:《闻铃剑阁》《游武庙》《半日阎罗》《芝春嫖院》。

  四、结语

  戏曲文物作为戏曲研究的活化石,是对正史和其它文献资料的有益补充。”回顾历史是为了弄清是非、认识规律,让以后的路走得更扎实,走得更坚定”作为云南戏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文物,对我们研究云南戏曲的发展、成熟,探讨云南戏曲的剧种、剧目、演出状况、舞台艺术、民俗民风,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遍布云南各地的神庙、会馆、宗祠、露台、乡村灯棚、梨园会馆等演出场所,是当时云南戏曲演出活动兴盛的反映; 神诞献戏、节会演戏、禳灾祈福演戏、庆典演戏等演出习俗是民俗信仰、戏曲欣赏心理的折射; 戏台题记、戏曲壁画、戏画、戏曲石刻、戏曲木雕、戏曲抄本等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演出剧目和艺人的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