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外膜肺氧合在中国儿童重症医学领域的开展现状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从心肺转流技术发展而来,能够部分代替患者心肺功能,维持机体各器官的供氧,对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较长时间心肺支持的生命支持技术。1971年,Hill等首次使用心肺转流术设备对1例24岁多脏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进行成功救治,标志着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临床应用的开始。1975年,Bartlett等为1名婴儿成功进行床边心肺支持,真正进入”ECMO”时代。1989年,为更好提供ECMO培训,推广新型ECMO设备临床的应用以及建立全球ECMO数据库,全球ECMO专家在美国密歇根州成立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ELSO)。经过长期临床实践,ECMO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新生儿的呼吸支持治疗中,除先天性膈疝(CDH)外,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等疾病的救治成功率达到80%左右。ECMO基本原理就是经动静脉插管,将血液引流到体外,经人工膜肺氧合去除二氧化碳后,灌注入体内,维持机体各器官的供血和供氧,对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较长时间心肺支持(一般3 d~3周),使其充分休息,为药物治疗和心肺功能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ECMO治疗期间,全身氧供和血流动力学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膜肺可进行有效的二氧化碳排除和氧的摄取,血泵可使血液周而复始地在机体内流动。

  1 儿科ECMO 适应证

  ECMO儿科的应用包括呼吸支持和循环支持两方面,呼吸支持主要用于对常规呼吸支持手段无反应的严重呼吸衰竭患儿;循环支持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导致循环功能衰竭,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患儿。

  1.1 EMCO 呼吸支持

  1.1.1 新生儿ECMO 呼吸支持适应证 胎龄、体质量是进行ECMO 支持前需要考虑的。胎龄<34 周新生儿进行ECMO 支持时,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非常高;体质量<2 kg 患儿,动静脉血管纤细,插管非常困难。机械通气超过10~14 d 也是ECMO 的相对禁忌证,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和高浓度氧引起的肺损伤,肺功能恢复可能性较小。患儿的凝血功能状态非常重要,接受ECMO 治疗的患儿如存在凝血障碍,全身肝素化后会发生不可控制的出血。如存在颅内出血(ICH),ECMO 期间全身肝素化会加重ICH。ECMO 支持前也需要排除先天性畸形,如无法手术纠治的先天性心脏病、致命性染色体畸形( 如13- 三体综合征或18-三体综合征)[9]。根据ELSO 的建议,氧合指数(OI)是目前衡量肺功能并作为决定ECMO 治疗的具体呼吸指标。

  1.1.2 儿童ECMO 呼吸支持适应证 ECMO 非新生儿期儿科患者呼吸支持的地位仍无法确定,目前并没有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支持ECMO 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但从新生儿及成人资料来看,对于内科常规治疗无效的呼吸衰竭患儿,ECMO 支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对于儿童呼吸衰竭ECMO 应用时机和指征把握,与成人及新生儿基本一致。

  1.2 儿童ECMO 循环支持适应证

  从ELSO提供数据来看,ECMO在心脏支持方面的应用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大部分应用在复杂先心病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循环支持。另外主要用于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循环支持,稳定血流动力学,为有效内科治疗和患者恢复争取时间;也为终末期心肌病患者在得到供体行心脏移植前进行循环支持。有报道显示成人和婴幼儿ECMO循环辅助的生存率分别为32%和45%[10,11]。学界对ECMO在儿童循环支持的适应证并未明确阐明,普遍认为出现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不能维持正常心排量即为循环辅助指征。

  2 儿科ECMO 的模式与管理

  2.1 静脉- 静脉(veno-venous,V-V) 模式ECMOV-V模式ECMO(VV-ECMO)能为严重呼吸衰竭提供呼吸支持,但对心脏无辅助作用。该模式通过中心静脉插管将血液引流至体外,离心泵将血液泵入氧合器,在氧合器中氧合及排除二氧化碳,再通过另一个静脉通道,将血液回输至患者静脉系统(图1A)。首先VV-ECMO能通过代替肺部的氧合及换气功能,下调呼吸机参数,避免进一步肺损伤发生,争取肺功能恢复的时间窗口;其次VV-ECMO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ECMO改善了患儿氧合,增加心肌供氧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随着ECMO治疗开始,呼吸机参数下调,右室后负荷得到减轻,相应增加左室前负荷,提高心排量。

  2.2 静脉- 动脉(veno-arterial,V-A) 模式ECMOV-A模式ECMO(VA-ECMO)能同时进行呼吸和循环支持,该模式主要用于循环衰竭患者。该模式通过静脉插管将血液引流出体外,离心泵提供动力将血液泵入氧合器,在氧合器中氧合及排除二氧化碳,再通过动脉插管,将血液回输至患者动脉系统(图1B)。儿童患者最常用的插管方法一般通过右侧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分别插管,经右房将血液引流至氧合器氧合,再通过颈总动脉插管输入动脉系统。当流量达到患儿所需心排量时,心脏可处于休息状态。但VA-ECMO提供血流大部分为非搏动灌注,血流动力学不易稳定,支持期间管理难度较大。

  3 儿科ECMO 的管理

  3.1 基本生命体征监测

  ECMO支持期间,必须行持续心电监测,呼吸监测,有创持续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监测,这有助于了解重要生命体征稳定情况。

  3.2 ECMO 系统监测

  ECMO系统可以监测机器的流量(以L/min为单位衡量);同时监测离心泵的转速(以r/min衡量)。回路中的压力监测也非常必要,一般监测静脉段和泵后动脉端压力(以mmHg衡量)。无论哪种模式的ECMO治疗,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最为重要,这能够及时反映机体对氧利用的平衡。在我院儿科ECMO治疗中,利用Terumo CDI 101监护仪持续监测静脉血氧饱和度、红细胞比容及血色素。维持静脉氧饱和度60%~75%,红细胞比容35%~40%。

  3.3 常规实验室指标监测

  3.3.1 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 1~3 h 一次,维持ACT 时间在160~180 s 之间,根据ACT 水平调整肝素用量。

  3.3.2 电解质、血气分析 4 h 一次。

  3.3.3 全血细胞分析 每日一次,如有变化随时急查,维持血红蛋白在12 ~ 14 g/dl 之间,血小板水平应维持在75×109/L 以上。

  3.3.4 凝血功能 每日一次,根据患儿凝血状态随时急查。

  3.3.5 生化全项 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离子,每日一次。

  3.4 镇静及营养支持

  给予适当镇静镇痛,具体药物及用量根据患儿精神状态调节,但总原则是尽量减少阿片类及苯二氮卓类药物应用。ECMO治疗期间,如胃肠道功能能耐受,提倡早期喂养,有助于院内感染控制。接受ECMO支持患儿一般经鼻胃管喂养,可应用多潘立酮有助于胃排空。

  3.5 ECMO 撤离

  VV-ECMO治疗时,如肺功能逐渐恢复,则动脉血气氧分压上升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对于VA-ECMO治疗的患儿,通过静脉氧饱和度、动脉压力波形轮廓、超声心动图心脏收缩力等来评估患儿心功能恢复情况。在患儿心肺功能恢复过程中,应该逐渐降低ECMO回路的流量,逐渐使患儿的肺部或心脏开始工作。当患儿肺部能够负担70%~80%通气、换气功能或心脏能够承担90%的心排量时,提示可以撤离ECMO。当VV-ECMO流量降到30 ml/(kg·min)或VA-ECMO流量降到50 ml/(kg·min),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可以考虑撤离ECMO。对于呼吸支持,撤离ECMO前,应将患儿的呼吸机参数由休息模式调整至正常模式,同时夹闭气流,打开ECMO回路交通端,使管道中血液自循环。对于循环支持,需要将ECMO管道暂时夹闭,调整正性肌力药物,持续观察4~6 h,如果患儿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及心功能正常,可拔出所有ECMO插管,撤离ECMO。

  4 ECMO 技术在国内外开展现状对比

  据ELSO统计,截止到2014年1月,全世界共有58 842例患者接受体外生命支持,其中新生儿33 412例(占总数56.78%);儿童患儿15 004例(25.50%);成人患者10 426例(17.72%)。在33 412例新生儿中,有27 007例因为呼吸衰竭接受ECMO支持。以上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接受ECMO支持的儿科患者比例远高于成人,而且大部分为新生儿。近年来,ECMO呼吸支持比例逐年下降,循环支持比重越来越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呼吸支持技术的进步和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有关。

  2002年中山市人民医院完成了中国大陆第一例EMCO治疗,紧接着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单位也相继在临床上开展ECMO工作,此期间ECMO主要用于成人患者循环支持。国内儿科领域ECMO技术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内学者分别对ECMO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报道[12-16]。据ELSO所提供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中国国内共完成体外生命支持629例,其中新生儿9例,占总数1.43%;儿童127例,占20.19%;成人493例,占78.38%。在9例新生儿中,仅有3例因呼吸衰竭接受ECMO支持。

  国内外数据表明,无论在ECMO开展的例数还是临床管理水平,我国远落后于国外先进医学中心。另外ECMO的发展轨迹也完全不同,国外ECMO技术是由儿科领域开始,逐渐发展至成人领域,由呼吸支持逐渐应用到循环支持;而在中国大陆由从成人领域开始,逐渐至儿童,由循环支持开始逐渐到呼吸支持。ECMO技术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开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三个不平衡:一是开展人群不平衡,成人病例较多,儿科病例较少;二是支持类型不平衡,循环支持较多,呼吸支持较少;三是开展学科不平衡,大部分ECMO病例在心脏外科领域(包括小儿心脏外科),在儿童重症医学领域开展较少。

  5 制约国内儿科ECMO 发展因素

  导致ECMO技术在儿童重症医学领域发展滞后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首先,中国儿童重症医学技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系统中的有创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如血液净化和ECMO技术,与国外比较有较大差距。其次,儿童重症医学科与交叉科室的协作渠道不完善。临床上大部分儿科ECMO的插管操作需要儿童心血管外科医师的支持。需要ECMO支持的患儿,往往病情极度危重,要迅速完成动静脉切开并插管,就需要心理素质强大、技术熟练的儿童心血管外科医师。但目前国内除了儿科专科医院和几个大型心脏中心之外,绝大部分儿童心血管外科均隶属于成人心脏外科,未能和儿童重症医学科紧密结合,协调沟通不够,因此儿童重症医学专家在面对急需ECMO支持婴幼儿时不能及时得到儿童心脏外科医师支持,错过ECMO治疗的最佳时机。最后,国内缺乏适用儿科ECMO治疗所需耗材。目前国内市场上可作为儿科ECMO治疗用的套包仅一种。而该品牌儿童套包中的氧合器和离心泵并不适合较长时间支持,根据本单位经验,该品牌的氧合器在使用70~90 h后开始出现血浆渗漏。离心泵在使用4~5 d后,也会因破坏血液而出现不同程度溶血,导致急性肾衰竭出现。ECMO插管的缺乏也是制约儿科ECMO发展的一个因素,V-V模式治疗所需要的双腔静脉插管并未进入中国市场,对于许多ARDS需要ECMO支持的儿科患者,只能放弃V-V模式而选择V-A模式,这使ECMO治疗ARDS患儿的成功率大大降低。

  6 发展儿科ECMO 技术的意义

  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是儿童重症医学的核心技术系统,而ECMO技术恰恰是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儿科ECMO技术,对我国儿童重症医学技术体系的完善和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