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使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疾病,发病多以青壮年为主。艾滋病携带者初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却及容易感染弓形体病、非典型分支杆菌等疾病。流动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加剧了艾滋病的传染。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或其他农村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地区。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随机选取我市流动人口聚集地区的200 名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市流动人口聚集地区的200 名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城乡结合部居民130 名,外来务工人员70 名; 其中男120 例,女80 例,年龄情况: 18 – 60 岁,平均年龄( 35. 5 ± 2. 5) 岁。
1. 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 艾滋病知信行情况、流动人口的自身情况。随机选取我市流动人口聚集地区的200 名流动人口,包括城乡结合部居民130 名,外来务工人员70 名,由我市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调查人员统一发放调查问卷表,采用现场问卷或研究对象自行填写的方式,问卷需当场收回。为施行健康教育之前,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8 份,另有2 份因特殊原因没有及时上交,问卷回收率99%,以此了解所有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的相关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好数据记录; 继而对其实施健康教育1 个月后,记录干预后所有研究对象的对艾滋病的相关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本次共发放问卷200 份,收回197 份,问卷回收率98. 5%。健康教育方式包括: ①以我市健康教育网络关系系统为媒介,向人群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 利用宣传板报、宣传讲座、播放宣传片、现场讲授、有奖知识问答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向流动人群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书籍等。
1. 3 统计学分析: 调查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17.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行x2 检验,若P < 0. 05 为差异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全部研究对象对艾滋病各项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传染病的发病几率明显升高。艾滋病作为传染性比较强的一种疾病,流动人口对此疾病的常识了解情况,成为了医疗卫生部门比较关注的课题。本组研究显示,在对200 名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之前,其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偏低。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其了解和掌握艾滋病的有关知识,从根本上减少、降低、改变艾滋病传染的情况。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地区,人群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艾滋病健康教育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不同的人口流动区需要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
本组调查报告显示,干预后,全部研究对象对艾滋病各项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显著,尽管仍有部分人群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基本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但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流动人口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意识和技能,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