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教学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危重病人的抢救特别是心肺复苏操作对于临床各专科医生都很重要,但是因为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难以预料,抢救过程中不允许存在任何失误,所以医学生不能在实际病人身上进行操作练习,于是就导致了学生对临床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病人的病情缺乏判断,临床思维不能得到锻炼,而且学习兴趣不高。如何使我们的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使学生更好地正确掌握操作技能,是我们麻醉学临床见习课希望解决的问题。模拟人技术已经开始运用于急救教学领域,因为它的仿真性,可重复性等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缺乏临床实际操作机会的空缺。同时我们知道临床病人病情十分复杂,除了要掌握抢救的操作技术以外,还需要学生锻炼临床思维方法,对病情的变化能够提前预测,提出治疗。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自1969 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提出这一教学模式以来,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在国际教育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它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用探讨式的学习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根据心肺脑复苏见习课的特点,将PBL 和模拟人相结合,运用于教学当中,试图探索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0 级82 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使用PBL 联合单项操作训练教学;SM 组(n=42):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挪威Laerdal公司出品的SimMan 模拟人训练。

  1.2 研究方法

  1.2.1 理论课教学方法

  对照组及SM 组理论课均由同一老师使用PBL 方法带教。教材选用麻醉医学教科书的内容及最新的2010 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会议指南。PBL 教学选用的病例相同,讨论的次数和时间相同。

  1.2.2 临床见习教学方法

  (1)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普通复苏模型、气管插管模型和除颤仪进行分项操作各训练5 次;SM 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SimMan 模拟人训练。将学生分为5~6人一组,分工如下:总指挥1 名,其余各负其责,分别实施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胸外电除颤及静脉给药。指导老师首先报告病历(来源于临床真实病人)并提出问题,然后开启模拟复苏程序,该过程中不给于指导或干预直至结束。

  (2)训练设计:SM 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SimMan 模拟人训练。课前教师用软件设计心肺复苏病例,学生组织抢救如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胸外电除颤、气管插管及静脉给药等。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发生心脏骤停后抢救的时间、操作、用药等是否及时和正确,设计模拟人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迅速反应并及时处理的能力,消除被动学习与记忆情况,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与欲望,充分学生的锻炼临床思维和应急能力。

  (3)训练总结和讨论:对照组和SM 组两组学生在训练结束后,首先让进行操作的学生对自己的训练过程的感受、得与失进行剖析与解读,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完善、交流与讨论,最后带教老师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与点评。

  1.3 效果评估标准

  课程结束时对照组和SM 组由同一指导老师评定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和胸外电除颤的操作成绩。并对两组学生统一进行问卷调查,发放教学效果调查反馈表,问卷回收率为100%。对学生单项操作成绩及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教学效果。

  1.4 统计与处理计量

  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 时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学生操作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SM 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胸外除颤及气管插管的单项操作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对学生反馈意见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SM 组在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急救意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深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进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临床工作信心、模拟教

  3 讨论

  心跳呼吸停止标志着临床死亡的开始,某些原因所致的临床死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这一系列的逆转措施我们称为心肺复苏(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时间。安全时限是指心搏骤停后大脑缺血缺氧尚未出现不可逆损伤的时间。传统观点把这一时限定为5 分钟,而现在CPR 安全时限的新概念延长到30 分钟,值得注意的是,从发生心跳骤停到CPR 施救的时间越短成功率就越高。随着社会老龄化进展,各种与老龄相关的疾病如冠心病、肺心病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此导致的心跳骤停不断增加。而车祸等意外创伤等导致的外伤引起的心跳骤停也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对心肺复苏的教学和运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知道心跳呼吸骤停是非常紧急的临床事件,任何步骤的疏忽都可能直接导致抢救的失败,不可能也不允许让医学生在真实患者身上进行操作练习。而且心跳骤停事件发生时机无法准确预计,也没有类似事件的见习机会。

  因此,对CPR 技术临床实践要求的日益提高与临床教学资源贫乏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实践操作训练是医学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缺失或轻视的临床实践训练的学生很难发展为一个合格的医生,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患者对临床医疗技能与医疗服务等整体水平日益趋高的苛求,均对临床实践教学老师的教学水平与理念、临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与时俱进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于现代医学生训练的要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模拟人尽管其与真实病人存在一定区别,也无法完全取代临床实践与实习,但其具有与真人较高的人体相似层次结构与器官组成,同时具有可无限恢复使用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急救教学领域。

  同时,模拟人在医学实践训练教学中具有:①在不造成任何医疗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轻松的练习侵入性操作;② 在真实复杂的仪器设备上显示全面、逼真的人体各种体征与局部层次结构,给学生以感性、直观认识;③ 可反复模拟临床各种紧急情况并学习应急处理,真实体验临床抢救过程;④ 允许犯错,学生可在不断错误中总结与修正自己,加深学习印象;⑤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习交流配合,加强互动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全面评估医学生理论与临床技能综合素质。PBL 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了学生的探索需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它的优势主要在于:(1)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2)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学会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等进行自学;(3)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拓展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分析问题。PBL 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模拟人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实践机会。学习过程中理论用于实践模拟,实践模拟结果验证理论,形成良性循环,在临床专业医学生麻醉心肺复苏见习课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到2012 年,”90 后”已全部覆盖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队伍,他们是个性鲜明的一代人,既有强烈的成才欲望,浓厚的自我主体意识,又缺乏对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何培养能顺应时代需求、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才是国内医学教育共同面临的挑战。麻醉科抢救危重病人的措施,重症病人的监测等知识对于临床各专科医生都很重要,所以麻醉科见习虽然时间短但任务重,必须合理安排课时,保质保量完成。

  我们迫切需要将学生从脱离临床的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模式中解脱,使他们掌握知行合一应知应会主动学习的方法回归实践。根据麻醉见习课的特点,PBL 和模拟人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