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组曲的创作技法和音乐形态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始于20世纪初期,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我国的钢琴作曲家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钢琴曲。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便是这些钢琴作品的代表,它是一部融汇了中西不同作曲技法的标题性钢琴组曲,是我国现当代钢琴教学及演奏中的典范。

  一、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概况

  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又名《忆》,创作于1978年,是谭盾刚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也是谭盾创作的第一部钢琴组曲,其主要是用来诉说儿时对家乡的记忆和思念之情。《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既是谭盾钢琴创作历程的里程碑,又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曲作家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基础之上所创作出的时代产物。

  这部钢琴组曲吸收了传统的湘楚文化以及传统乐器的精髓,借用了湖南民间音乐的调式特性,并且还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现代创作技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态。具体说来,《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一共由八首短小的钢琴小品组成,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独立存在,共同为我们描绘出了作者儿时温馨甜美的生活画面。这八首钢琴小品分别为《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古葬》《荒野》《云》《欢》。

  二、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音乐形态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1.单一部曲式

  单一部曲式是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最常用的一种曲式结构形式,是音乐曲式结构中规模最小、最简单的一种结构,是用完全终止来结束乐句的一种相对完整的乐思,其由单一乐句的重复变化而形成。谭盾之所以采用这一曲式结构主要是因为受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歌曲的影响,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中的许多歌曲采用的都是对同一乐句进行不断的重复变奏而形成的单一部曲式。这种类型的曲式结构比较精炼、短小、直接,有利于曲作者情感的抒发和听众的理解。

  单一部曲式虽然比较短小,却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收拢性乐段以及转调乐段等;根据乐段的数量则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以及多乐句乐段等;而根据建构模型的不同又有方整性和非方整性之分。

  例如,第三首钢琴小品《山歌》采用的就是非方整性的单一部曲式结构,音列由慢到快、由弱到强,从而将山里的壮美景色以及汹涌而下的泉水表现得活灵活现,令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

  2.单二部曲式

  顾名思义,单二部曲式是由两个相当规模的乐段组合而成的乐曲结构形式,其中的第一个乐段是主要构成部分,用来表现主题,第二个乐段则是对第一个乐段的补充或是乐思的继续。在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二部曲式中的第一个乐段经常会进行转调转到属调或是平行调上面,而第二个乐段则结束到主调上,并对其进行调性收拢以完善整体结构。

  总之,单二部曲式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钢琴音乐中的调性色彩,并且还能够起到突出主题、强化主题的作用。例如,第一首钢琴小品《秋月》采用的是附加了两个散板结构与平行乐段的单二部曲式,其节奏自由、旋律优美动人,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魅力,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月光笼罩下的安详静谧而又朦胧梦幻的画面。

  (二)调性分析

  调性指的就是有调式的高度,在所有的音乐构成中,调性是保持旋律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调性也是谭盾钢琴音乐《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五声调式的特性

  五声调式是谭盾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调性。五声调式指的是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经过五度循环共融相生之后而形成的一种调式,其中的每一个正音都能轮流做调式的主音,从而就会形成有5个主音的调式。在五声调式中,”宫音—角音”是五声音阶中唯一的一个大三度音程,因此其具有一种确立宫系统的作用。在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秋月》《逗》《听妈妈讲故事》《荒野》《欢》这五首钢琴小曲采用的都是五声调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五声调式在《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的重要地位。

  以《秋月》第8—13小节为例,该乐段以#F、E、#C、B、A作为主干音,并且由#F的位置以及上下支柱音#C和B对主音的围绕状况可知其调性为A宫系统的五声#F羽调式,其将作者独自在外的孤独感伤之情和对家乡热烈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地方特性的调式

  谭盾从小生活在湖南省长沙市郊区思茅冲,这里有着历史底蕴极为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南著名的花鼓戏。受这种多重文化的影响,谭盾就将湖南民间音乐作为素材融入到了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创作过程中。一般而言,湖南的民间歌曲常常会将”徵”音或是”商”音进行偏高音的处理,所以谭盾的钢琴组曲中也就会常常出现”升徵”或是”升商”这两种正音的变音,从而呈现出极具地方特性的调式特征。

  例如,《山歌》中的引子部分就采用的是华南地方性特性的调式,该乐段中的#D音与#G音就是对调式中”徵”音和”商”音的变音处理,表现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受众描绘出了家乡独特的美景和韵味。

  (三)和声结构分析

  1.五声性纵合结构

  谭盾在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较多地采用了五声性纵合和声结构。所谓的五声性纵合结构指的是乐段中的五声调式以纵向结合排列形式而形成的一种自然音程,其主要是以五度和弦、四度和弦、三度和弦以及大二度和弦为主,也包括一些由五声性调性组成的三音和弦、四音和弦以及五音和弦。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的五声性纵合结构:一是五声性纵合结构的音型化,主要是指以一个声部作为主旋律,另一个声部以固定的五声性纵合结构形式来对此声部进行固定。

  如《秋月》第2—5小节采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和声结构,其将五个调式进行纵向的排列而形成一种固定织体,然后再与低声部的旋律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典型的五声性纵合结构的音型化特征。二是特性调式骨干音的纵合和弦,这种类型的五声性纵合结构是在总体上保持五声性的调式框架,然后再将特殊的和声和弦加入其中,其中纵合的音数量不限,可多可少。

  例如,《逗》的第35—37小节中的高声部和弦是由B-D-#F-G四个音纵合而成的,这个和弦就是典型的特性调式骨干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儿时愉悦玩耍的情景。

  2.四、五度结构的和声

  除了五声性纵合结构之外,四、五度结构的和声也是《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和声类型。这种类型的和声是在四度音程和五度音程作为基础音程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和弦形式,其或是单独的四、五度音程和弦或是四、五度和弦的综合构成,亦或是四、五度叠置和弦等。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四、五度结构和声,它们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和声的层次感和厚度感,为情感的抒发扩展了空间,同时也使乐段的音乐色彩变得更为鲜明、生动。例如,《荒野》中的第三小节从第二个节拍就开始使用四度叠置和弦,这种平行进行四度叠置和弦表现出了一种空旷孤寂的感觉,恰恰符合该乐段主题”荒野”所要描绘的凄凉旷野之意境。

  3.复合和弦结构

  五声性纵合结构以及四五度叠置节奏都属于比较单一的和弦结构。除此之外,谭盾在《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还应用到了一些复合型和弦结构。这里的复合和弦结构指的是由同一调性范围内的不同级数或不同结构的和弦作纵向结合构成的,它的特点是和声层次分明、音响不协和、功能不稳定。

  例如,第五首《古葬》的第10小节就使用了复合结构的和弦:低声部C-G-C和弦与高声部三个和弦D-#F-A-D复合;低声部C-G-C和弦与中声部D-#F-A-D和弦复合;而中声部C-E-G-C则与高声部D-#F-A-D和弦复合。这些连续的复合和弦不仅丰富了乐曲的色彩,还形成了不同调式的纵向叠置,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总之,谭盾的这部钢琴音乐作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多种元素和技巧的综合体,其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不仅流露出了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还体现出了西方高超的作曲技法。本文中,笔者虽然对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调式等都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但由于能力经验有限,所以难免也会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此希望能够得到广大专业人士的批评指正,以共同推进我国钢琴音乐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