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郭兰英到彭丽媛,从《白毛女》到《木兰诗篇》,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说既冲上了一个顶峰也开始陷入了瓶颈期。当前对外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音乐文化的侵袭,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对民族声乐的发展都是新的考验。因此,将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原生民歌相融合,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创新,为我们的民族声乐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思考。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演唱方法的不被重视。中国现有的民族声乐体系主要是建立在以汉民族为主的歌唱形式之上。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几乎忽视了其他少数民族富有地域特色的演唱形式,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全面发展。原生态唱法第一次出现在青歌赛上引起的争论,到后来单独设立奖项,再到青歌赛取消此类唱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 2)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地域限制的不可改变性,均导致各地民族声乐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师资力量配置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民族声乐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 3) 声音技巧的雷同化。对于歌者来说,过度追求声音技巧,偏离了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导致出现了”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窘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内容过于单一,拥有的音乐表现手段太少,脑海中的声音种类太过贫乏,所以在演唱的时候就单调,缺乏个人风格。歌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要完美地诠释声乐作品的内涵,就必须充分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并真正地融入其中,用真情实感去演唱,感动自己,打动听众,情感才能引起共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声情并茂”。声是本质内容,情才是艺术的灵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多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 4) 民歌资源的不断缺失。民族声乐正在失去民歌资源这块丰厚的土壤。主要表现在民族语言的逐步丧失,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青黄不接””断代”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多样化的缺失。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民族歌曲都用一种语言和风格去演唱,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在全国56 个民族中,各地民歌种类繁多,浩如烟海。据统计,现存的、搜集整理后的民歌大约有4 万首,这些表现地域不同、风格不同的民歌体裁,不仅为我们积聚了宝贵的声乐资料,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一个不注重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民族,其创新之路是艰难的,也是很难走远的。
5. 传播媒介的急功近利。追名逐利、浮躁的大环境正在吞噬着我们优秀的传统民歌文化。有些电视台和主办方为了吸引眼球,抢占收视率,手段花样翻新。而歌手在比赛或参加节目录制时,功利心太重,任意改编歌曲,任意升高曲调,追求形式的完美,忽略了作品应有的表现力,误导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无形之中给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二、民族声乐要想有特色必须在发展中传承原生民歌
( 一) 中国民歌应该提倡用方言演唱
民族声乐的根基就是”原生态”民歌,演唱的民歌很多都来源于原生民歌,有所不同的是原生民歌的演唱较多地使用方音土语,以此直接体现不同民族、地域的风格特色,而这正是民族声乐所缺乏的,民族声乐追求”舞台化”的表演,一般使用普通话,”丢”掉最多的就是方言土语,因而使得民歌风格退化,所以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应该扎根在民族语言的土壤中。众所周知,歌曲是一种由人声演唱的音乐,源自生活的经历与感悟,传达着无穷无尽的思想和情感,歌曲中的语言就是对这种情感最为直接的表达。普通话的演唱,虽然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了解歌曲所体现的思想与情感,但却抹杀了原有地方语言的特色,失掉了许多讲原汁原味土语的乐趣。因此语言、音色是民族声乐的灵魂,只有在演唱上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和语言特点,才能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征更为鲜明。
自古以来,民歌都是用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土话来演唱的,近些年来,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也广泛地提倡并运用地方方言来演唱地方民歌,这一做法正是基于中国各地传统民歌大都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创作的,旋律往往与方言的音域结合紧密,而音乐作品中的语言声调是作品风格与韵味体现的基础。因此,民歌演唱中方言的准确运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在一些风格性很强的作品中缺少了关键的方言,其风格和韵味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方言演唱民歌具有地域的局限性,促使我们必然要深入到民间地方语言的学习当中去。
( 二) 原生民歌就是当代民族声乐的”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本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想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民族起源、风俗、仪式及民族间的社会文化关系。既然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离不开原生民歌,而我们在学习各地域民歌的时候,最难解决的又是语言问题,要想真正学好各地域的民歌,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各地去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地域与个性,学习他们的语言,进行民歌的”田野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演唱更具民族特点、民族风格。熟悉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才能唱好民歌。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业界曾对民族声乐特别是对民族声乐”学院派””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现象进行过激烈的抨击,假使我们在民族声乐演唱作品上进行多样化演唱,例如: 河南民歌《蛤蟆洼》、湖南民歌《洗菜心》、广东民歌《月光光》等,在这些地域风格性较强的歌曲上我们选择性地用方言来演唱,与当地音乐风格紧密结合,还会”千人一面,千人一声”吗? 笔者硕士毕业论文在民歌部分以江西兴国山歌《等着你》为切入点,引出对民族声乐新的思考,即民歌的演唱一定要突出甜、脆、亮的音色本质,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扎根在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中。只有真正走进过、了解过兴国山歌这种音乐形式生活的环境,把握”哎呀嘞”的火候,融入兴国土语,并结合民族声乐的表演手段和音色特点,才能将兴国的味道融于歌声中。因此,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要求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迈向广袤的田野中,切实地贴近生__活走进自然,脚踏实地地进行”田野工作”,以此来塑造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原生风格和民族神韵。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在演唱中盲目追求时尚,脱离传统、脱离群众生活的局面。
三、在传承中发展是原生民歌与民族声乐适应时代发展结合的必然途径
回顾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们更多地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技巧,而忽略了对原生民歌的学习、借鉴。研究、反思这一历程,我们深刻意识到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注重对西洋音乐文化、方法与技巧的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因为这是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诉求和原生民歌的发展历史以及深刻内涵所决定的。民族声乐对原生民歌的传承应该基于感受传统、亲近传统、认识传统、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来发扬传统,尤其是从语言使用、曲调曲式、演唱技巧、收集整理等方面,民族声乐应该积极地走进”田野”,从原生态民歌中汲取营养、从原生态艺人处学习音乐风格,从而促进民族声乐多样化的发展,以期适应越来越苛刻的市场要求。
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当代意义在于: “回归自然,提倡个性,接续历史,重寻祖根。”在我们大谈”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阶段,与其不切合实际地空谈,不如在我们现行的声乐教学中适当地加入原生民歌的教学,让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也让城市的声乐学习者迈向田野。以原生态民歌为民族声乐的源泉、土壤、母亲,寻找民间音乐最原始的声音。
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要想获得他民族的认可、学习,民族性是其根本的精髓。倾听民族的声音,弘扬民族的音乐,在传承中发展民族声乐,将原生与现代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的高校具有独特的社会优势,责无旁贷应当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把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弘扬好。2014 年7 月笔者带着学生们参加”三区文化支持建设”,来到省内著名的兴国山歌发源地赣州兴国,在学习演唱兴国山歌的过程中,深深地意识到民族声乐要发展必须依托在原生民歌的基础上,加强演唱形式的变化、进行现代谱曲,只有抓住地方特色、民族风格才能将民族声乐很好地与原生民歌结合在一起,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在学习亲近原生民歌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来学习发展我们的声乐艺术。所以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一定要亲近传统、坚守传统,这样才能独具特色,获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