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是急诊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胸痛中心是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有效分类治疗而形成新的医学模式。2014年国家卫计委批准在全国开展胸痛中心认证,胸痛中心建设始终以国际先进理念为牵引,追求医疗质量和持续改进的过程, 强化了数字化、数据化。
1 胸痛中心的概念及基本理念
1.1 胸痛中心的概念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发展到5000余家,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成立了”胸痛中心协会”相关学术组织。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均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各国研究均显示,胸痛中心的建立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及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了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与传统住院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可以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医疗费用只有传统住院1-3天方法的20%和50%。
1.2 胸痛中心的职责
包括:制定急性胸痛救治流程;所有人员进入胸痛中心工作前须接受培训,充分了解胸痛中心的意义、目标和工作流程;建立胸痛中心考核和评估制度,对胸痛流程的各个环节定期进行评估并对工作流程定期修改,数据存档;经过认证的胸痛中心或有培训资格的医院可以对EMS人员(心电图阅读、无线心电传输技术、标准的转运流程、STEMII救治医院的选择)、急诊室医护人员(心电图阅读、急性胸痛的处理流程)、社区医生(急性胸痛的处理流程和社区针对胸痛处理的应急预案)和社区居民进行STEMII相关知识(症状及治疗方法)的培训,对心内科医生进行影像学阅片和结果判读培训。开展临床研究获得中国流行病学数据,取得政府和医保支持。
1.3 胸痛中心的诊治优势 胸痛中心对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治疗预后、节约医疗资源显现巨大优势,包括: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STEMI住院时间、降低胸痛患者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1.4 胸痛中心的教育功能 胸痛中心的建立促进了社区医生和居民对STEMI症状的重视。美国胸痛中心成功的经验是将胸痛中心概念和全民胸痛知识教育项目结合起来,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STEMI症状的普及和心肺复苏培训,使社区居民意识到如果在胸痛症状刚出现时得到及时处理,心肌梗死不一定致命,甚至可以避免。通过教育居民,使其早就诊,同时使用规范的胸痛诊治流程,最终达到快速有效识别和治疗心肌梗死,避免误诊、漏诊其他致命性胸痛疾病以及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的目的。
2 胸痛中心的组织构架及流程
2 . 1 胸痛中心的组织构架 包括: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超声心动图、放射医学科、核医学科)和检验科。人员配备:可根据医院具体情况设立4组人员。每一组成员包括经过培训的急诊科医生1名、护士1名或分诊护士1名,心内科医生1名,心内介入医生1名,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素医学的医生各一名或经过影像培训的心内科医生一名。工作时间:推荐24小时工作制。对人员缺少的中心,可以采用日工作制,夜间由值班人员负责;2名经过培训的护士负责急诊医生负责胸痛中心的急救工作,胸痛中心不同职责医生保持电话畅通。心脏介入医生和导管室护士应保证30分钟内到达医院,如不能,建议医院提供值班床位,保证绿色通道的通畅。
2 . 2 仪器设备要求
胸痛中心应备仪器:1 2或1 8导联同步心电图、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超声心动图(便携式)、胸部X光机、床旁快速检查仪器、信息技术的应用。医院应具备仪器:运动平板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 P E C T)、6 4排螺旋CT。
2.3 胸痛中心建立的前期准备 学习专家共识文件,了解胸痛中心理念和模式;成立胸痛中心工作小组;在拟建胸痛中心进行胸痛现状和STEMI救治流程调查,明确本中心胸痛救治中存在的问题;改善胸痛救治流程并执行1-3个月;胸痛中心工作小组自评;确定流程通畅,提交书面申请报告;”胸痛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医务人员接受培训;正式成立胸痛中心。
2.4 急性胸痛救治规范流程 第一步:评估和紧急处理;第二步: 根据症状、心电图和心肌生化标志物、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ACS者,院前和院中STEMI救治具体流程,我国针对UA/NSTEMI患者诊治具体流程;第三步:经上述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因,症状提示为ACS,进入ACS筛查流程
3 胸痛中心的管理模式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目前运作顺利,网络医院不断发展,抢救成功率较高,并不断探索管理方法,总结了一些经验,得到学术界和社会上的认同,被总结为广州模式,其管理包括以下方面。
3.1 加强组织管理,设立中心委员会由主管副院长为组长,医务部一名副职为副组长,由机关相关职能科室以及急诊科、心血管内外科、信息科等十个科室主任组成。主要负责对中心医疗质量进行定期评议,提出持续改进意见,制订规划和提出发展建议,体现专项管理专人负责的特点。设立会诊制度。制订院内会诊流程,按照日常医疗会诊程序由值班医生、住院总医生和科室主任三级会诊过程完成会诊。
3.2 优化医疗流程 首先是临床路径的优化。通过研究开发了十二导联实时传输系统将院内外无缝连接,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其信息已送到医院专家手中,实现了快速诊断、及时治疗的目的。其次实行时间轴管理。时间轴管理的核心是建立统一的时间计算方法,并在相关合适的部位安装时波钟,使医疗质量的管理进入了量化分析评价阶段。同时,实行病例讨论制度。对时间较长的病例,每月进行分析讨论,查找问题根源,检讨诊治过程,从而持续改进诊治质量,形成良好的质量制度。
3.3 调整卫生经济政策 中心运作过程中,急诊科是承担任务最多的科室,也是付出劳动最大的科室,更是收益相对不足的科室,基本上是干的越多,收益越少。因而适当调整卫生经济政策,提高院前岗位津贴,对院外成本公摊部分列入医院成本,提高利润的分配比例等措施来体现多劳多得的指导思想。适当配置人力资源,中心为加强心电监护效率,专门设置了心电监护员,负责周边医院的心电监护及部分会诊。中心工作与急诊科院前急救组、院内监护室连接起来,各司其责,任务到人,做到事有人负责,任务有人承担。
3.4 协同军地医院区域救治 基层网络医院或救护车上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图像信息可以实时传输回监控中心,通过共享一个平台,可以多界面多用户的实时看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实现和中心医院及基层网络医院军民协同救治,从而大大提高救治的成功率。以胸痛急救为切入点,以中心医院为核心,带动基层医院的发展,建立军民协同救治的急救网络,信息共享,流程规范,灾备应急。
4 结语
胸痛中心的建立, 使心脏科医生和急诊医生一起为实现心肌梗死的早期干预而努力。为避免过度诊断和治疗,胸痛中心的医务人员必须采用标准的胸痛救治流程。胸痛中心的建立,注重管理式医疗的理念,开启了为缺血性和非缺血性胸痛患者设立不同临床路径的大门,从而提高心肌梗死早期救治的能力,提高临床医生对胸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优势整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对未来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