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交通的飞速发展,肢体严重创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对于伴有血管损伤及组织缺损的病患,显微外科技术成为必要手段,显微外科的发展无疑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医学进步与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加强显微外科有关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十分必要。但迄今为止,显微外科医师的培养过程中始终缺乏统一的标准及规范化的培养模式,影响了我国显微外科事业的发展及人才梯队的建设。作为我国”断肢再植的摇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自1983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国家级四肢显微外科技术推广学习班48期,培训学员1800余名,在四肢显微外科的临床实践和教育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编了教材《实用四肢显微外科》,建立了成熟、高效的培训体系,为我国显微外科技术的推广和显微外科医师的教育培养奠定了基础。该研究就显微外科尤其是显微血管外科手术技能培训的课程设置及要点进行总结和探讨。
1 强化学习相关基础知识显微外科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肢体再植与再造、组织移植等。实施此类手术的前提是精确掌握相关血管、神经等结构的解剖,熟悉组织内血液循环在手术之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能够做出及时判断和处理。因此,学员应当深入学习骨科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显微解剖知识,熟悉血管的组织学结构及血管吻合后的愈合过程,了解血液流变学的基本知识,熟知血管痉挛和血管栓塞的病因病理,透彻的理解血管吻合术的技术要求和围术期的监测、治疗及预后判断。我们在培训中系统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参观显微外科病房,安排关于手指、足趾、游离腓骨、常用游离皮瓣及带蒂轴型皮瓣等的尸体解剖示教以及手指再造、皮瓣移植手术的直播观摩,给学员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当然,显微外科的理论和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的。近十余年来,动脉穿支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等的相关理论、技术就在不断地更新和深化。所以,坚持学习交流、与时俱进也是对显微外科医师的基本要求之一。
2 循序渐进,训练操作技能在从事临床实践之前,必须熟练掌握显微镜下操作和手眼配合技巧,这是显微外科培训的首要任务。在培训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设置教学内容。
2.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和部件功能,学会调节瞳距和焦距,能够自如地在不同平面将双眼视野调整清晰、统一。
2.2练习镜下模拟缝合操作。使用纱布或橡胶皮片进行镜下模拟缝合,熟悉镜下操作的双手位置感觉和视觉判断,练习持针器、镊子、剪刀的握持与精准操作,体会夹持显微缝针的方法及打结的技巧和力度控制。同时放松肩部、上肢,调整气息和注意力,逐渐消除手指颤抖,提高操作的精度和速度。
2.3进行血管缝合的动物实验一般选用大白鼠的尾动脉作端端吻合操作,练习对血管壁层次的辨识和外膜的修剪方法,注意保护血管内膜,缝合时体会进出针的角度,打结的提拉技巧和力度及与助手的配合,从而保证吻合口处血管壁的外翻对合。同时也要注意缝合的针距与边距均匀,摸索、培养个人的缝合习惯( 两定点或三定点缝合法、首针的位置、夹针引线时的双手配合等)。
2.4训练更高难度的缝合技术在大白鼠的股动脉甚至股静脉练习缝合,其管腔更小、管壁更薄,技术要求更高。还要练习口径不等的血管吻合、端侧吻合等,同样做到缝针均匀、吻合口管壁外翻、内腔过渡平滑等要求。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正常血管的外观、管壁结构和弹性。还可以尝试制作血管挫伤、缺血的模型,比较血管损伤后的变化,为临床判断血管损伤程度积累经验。
3 严格检测技术水平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是显微外科的基础,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所以,对吻合技术优劣的检测至关重要。骨科医师在参加临床显微手术之前,应当对自身的技术水平了然于胸,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检测内容包括即刻检测和远期检测。
3.1即刻检测包括血管吻合完成后,松开血管夹,观察吻合口有无狭窄、漏血,血管远端的充盈状况,勒血试验检查吻合口通畅性等。当然,这些检测方法在临床手术中同样重要。
3.2远期检测远期检测可在血管通血1h后再作评估,除了前述内容外,还可将吻合口作纵切探查,检查血管内腔有无狭窄、有无附壁血栓等。如需考察更长期的效果,可继续饲养动物,定期采用多普勒超声探测仪检测血管口径和通畅性,在考察终点再作解剖探查。检测中有任何异常,都应仔细查明原因,深刻反省技术欠缺,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4 注重培养坚毅品质和奉献精神显微外科手术需要精心谋划、谨慎操作,并且大都历时漫长、劳神费力。而血管舒缩、血流畅阻的影响因素繁多,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所以从事显微外科工作,必须细心而坚韧。在教学当中,我们以大量的图片、纪录片翔实讲述我院首例断肢再植、再造手、桥式交叉游离组织移植等里程碑式手术的辉煌历史及艰辛历程,并邀请全国闻名的显微外科前辈和专家作专题授课,现身说法。
3.1实施方法首先模糊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界限,在课上通过学生之间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利用实验课辅导和帮助学生运用和巩固所学,完成知识重构。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采用我们自主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大范围翻转课堂教学,是我们教改实践的一大亮点。
3.2基于PPT的翻转课堂实现”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的好处是学生能够真正利用所学、运用知识,完成从知识点到知识面的转变,通过师生互动来完善和重构知识。教师仅向学生提供教学视频(微课)这一单一形式让学生在课外观看进行预习,只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转移,并没有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式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为”主动式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以PPT形式展示教学素材,可以为学生充分提供进行”主动式探究”学习时所需的参考素材。实际教学过程及素材准备时,主要以PPT形式展示,具体形式和内容如下:①实验课环节:对学生在实验课需要预习内容进行布置,包括具体要求(目标、知识点)、所需素材文件,实现方法:包括文字描述、实现过程录屏、学生自学资源( 包括各种书籍及可以获取资源的网址)。②理论课环节:由学生对课前学习内容进行讲解、期间穿插学生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 作业由小组合作完成)、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由教师掌控学习过程和答疑解惑( 可以同时附加学生随机回答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根据课下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完成PPT 的制作,并在课上以微课的形式加以讲解,达到运用和实践知识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研室网页,释放知识点并对学生提供实时帮助,答疑,解惑。
3.3课堂环节设计课堂环节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确定学习目标。②检验学生对课前释放知识点的理解。③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④随堂测试、小组讨论( 举手或随机)。整个过程主要参与者为学生,教师作为辅助性讲解和强调,学生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计入期末成绩( 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传统教学与新方法教学成果的比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新教学策略的定位,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同样教学内容下、同一教师授课、但采取不同方法的教学对比。教学内容结束后,再跟进随堂测试,评测结果表明,进行传统教学方法逐班测试的( 每班大概140名学生) 平均成绩是64.8,而进行新教学方法逐班测试的(每班大概140名学生,共3000本科生和七年制学生)平均成绩是83.2。两组成绩分布情况如下:传统教学方式学生100~90、90~80、80~70、70~60、60 分以下者分别占23%、22%、21%、16%、18%,而新方法教学方式学生则分别为28%、41%、21%、7%、3%。显而易见,我们采取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内化,做到真正学到知识。通过对学生随堂测试成绩对比建立评学系统的同时,将随堂测试的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成绩中,这种随堂测试的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在我国,翻转课堂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不一,因此在制作教学视频(微课)时存在许多问题,很难推广和普及。
通过教学实践来看,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在PPT中,并模糊理论课堂与实验课堂的界限,将课堂作为学生实践和应用知识的平台,既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随堂指导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从而使知识内化吸收过程真正课堂化。日新月异的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对翻转课堂研究来说也必将是如虎添翼。在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增加课后线上指导功能,以确保学生在课前学习时,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
5 深入临床实践,不断提高技能在学习和进修期间,我们安排大量的急诊和择期显微外科手术,由本院专家及骨干医师带教。诊治的全部过程,包括手术指征的把握、与患者的沟通、手术方案的设计和准备、手术操作过程及特殊情况的应对处理、术后的治疗康复乃至门诊随访指导等各个环节,都可供参与、学习、借鉴和讨论。使学员能熟悉显微外科的特点和常见疾病的诊治过程,并独立完成临床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手术操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临床工作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进一步掌握显微外科原则和技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四肢显微外科手术并无固定术式,术者可以根据患者的要求及自身的技术能力,以提高成活率、改善预期功能为目标慎重选择、寻求创新。
综上所述,显微外科手术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突出要点、注重实践”的要点,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临床实例的示教,全面培养过硬学员显微外科知识与操作水平,提高对血管危象处理的认识与操作技能水平,并全面培养显微外科医师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