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在缺乏合理饮食计划和结构的情况下随意摄入营养,导致营养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过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经逾越了肿瘤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首要因素。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人们的饮食结构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张林峰等亦得出:摄入过量的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诱发机体脂代谢与糖代谢的功能紊乱,引起心血管疾病。所以针对心内科患者的营养调整我们进行了临床研究,以寻找营养治疗法和心内科患者综合临床治疗的关联性。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和方法
随机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5 年5月间来我院就诊的心内科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 例,女性40 例,年龄24~78 岁,平均年龄(60.2±9.1)岁。主要方法:对选定患者入医院后第二天即给予饮食干预,饮食治疗时间2 周,并实施目的追踪直到患者出院1 个月。检测指标:对选定患者进行饮食治疗前后的体内脂质及胆固醇进行检测和对比,主要包括甘油三酯(TG )、高密度脂蛋白(HDL-C) 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同时包括患者饮食治疗前后的体质改变情况的对比。
1.2治疗方法
1.2.1饮食治疗。据患者的体重,个体化的给予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三大营养物质,标准为各热能物质提供机体能量分别为55% ~65%、10% ~15%及20% ~30%为宜。患者的三餐由专门营养窗口提供,并同时对患者进行营养学知识教育,使其较好的的配合研究,不允许参研患者私自进餐。在患者出院的1 个月内我们嘱其定期返回接受饮食调整指导。
1.2.2食物配比。主食为玉米、大米、荞麦及燕麦等高纤维素食粮;进食蛋白质主要为鱼类、豆类及禽类瘦肉;注意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300 mg/60Kg;油脂类主要以植物油为主,其中首选橄榄油;同时每天均需补充足够的蔬菜以防维生素与矿物质缺乏;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应<6 g/d。
1.2.3血脂监测。甘油三酯(TG) 监测应用酶法(GPO-PAP )测定,总胆固醇(TC) 监测应用酶法(CHOD-PAP) 测定,高、低密度脂蛋白(HDL-C、LDL-C) 的监测应用直接测定法获得。
1.2.4体质指标。据1998 年WHO 发布规定, 体质指数25 为偏胖。
1.3具体研究方法⑴对选定患者营养饮食前后进行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 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 检测并进行同相间对比;⑵在饮食前后对患者体质指数进行测定,以合格率的形式进行前后比较。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入SPSS 19.0 系统,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应用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 检验,检验指标α=0.05,P<0.05,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生化对比情况。饮食治疗前:TG、TC、HDL-C、LDL-C 分另为(1.95±0.13)mmol / L、(5.31±1.80)mmol / L、(0.84±0.34)mmol / L、(2.77±0.89)mmol / L;饮食治疗后:TG、TC、HDL-C、LDL-C 分别为(1.72±0.41)mmol / L、(3.65±1.40)mmol / L、(1.17±0.41)mmol / L、(2.33±0.62)mmol / L。3.2 体质对比情况。饮食治疗前:偏瘦2(2%)人,正常11(11%)人,偏胖87(87%)人;治疗后:偏瘦2(2%)人,正常57(57%)人,偏胖41(41%)人。
3.讨论
从2的结果可知,⑴患者饮食治疗前后血生化比较:TG、TC、LDL-C 三指标治疗后检测数据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 治疗后检测数据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推断,营养治疗在心内科患者治疗中具有明显疗效,可以协同临床其他治疗手段和药物,达到最终治疗目的。⑵体质情况前后比较:饮食前后偏瘦患者百分比无变化,偏胖组患者有46(46%)人进入正常组,前后体质差异在偏胖和正常患者的变化上对比,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通过正规的营养治疗患者的体质也发生了明显的好转,一大部分偏胖的患者转为正常患者。肥胖、TG、TC、LDL-C 增高而HDL-C 偏低等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病因,而经过营养治疗这些危险因素都向有利于健康方向明显转变。林立萍亦得出:对于心内科住院患者来说,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能够改变人们较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生活的水平,有积极地影响。所以营养治疗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有明显协同疗效的作用,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