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元御对诸家医学流派的批判与影响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元御学问深湛,著作宏富,先后写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素灵微蕴》《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等医学著作十一部,共计九十八卷。另著有《周易悬解》《道德经解》《玉楸子堂稿》三部著作。

  黄元御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毕生穷研《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之学,参河图洛书生化制化之理,考《易经》象数、太极阴阳演化及《道德经》”中土为母”之道,撰力作《四圣心源》,提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中医生理模型,立足中土崇阳抑阴的治疗原则,在几千年医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黄氏之学,不但对前代诸家医学流派有批判有继承,而且对其后的医家思想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探讨。

  1 重解《伤寒》六经,崇阳重土

  在黄元御之前,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很多,晋·王叔和开创了以法分类研究《伤寒论》之法。隋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创三纲鼎立说,为分类研究《伤寒论》集大成者。两宋时期,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提出师仲景法而不拘仲景方,为活用仲景方之开端。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专论病因病机。朱肱《类证活人书》以经络学说释六经。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创以医经逐条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创按症类证法。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结合医案,继承了三纲鼎立说,发挥了八纲辨证。郭雍《伤寒补亡论》集合群经,补缺阐微。

黄氏对张仲景《伤寒论》极为尊崇。他”博搜笺注””倾历群言”,十年磨一剑,于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十九年(1754)先后著成《伤寒悬解》十六卷、《伤寒说意》十一卷。《悬解》主要依照宋本原例,依次注解;《伤寒说意》综合分类六经病篇,阐明要旨[3]。其《伤寒》之学,与历代医家颇为不同:

1、1 立内因传病论,驳传经为热说 黄元御声明:”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误之误,遗祸千古、”。力驳传经为热说。遂立内因传病论,独辟蹊径。《伤寒说意》”里气解”云:”风寒之伤人也,不能为寒,不能为热,视乎人之里气而为变者也。里气和平,则腑热不作,脏阴不动,终始在经,不能内传……里气非平,而表邪外束。腑阳盛者,则阳郁而生内热;脏阴盛者,外则阴郁而生内寒、”。认为内因,即里气,是外邪伤人后发病与否、寒热变化及传变与否的关键。”后世庸工,悖谬不通,乃有传经为热、直中为寒种种胡说,千载不得解”。相较而言,前代传经为热说或直中为寒说,都不如黄氏善抓病机关键。

  1、2 以气化重解六经 《伤寒悬解》《伤寒说意》两书不光总论部分专论气化学说,如”六气司令””一气独胜””六气解”等,且各经病仍以气化开篇。黄氏指明:”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之,两经一气,故曰六经”即仲景的六经辨伤寒,所据不仅有经络学说,更包括气化学说。六经在人从于十二经络,在天从于六气。体现了天人合一,气化统摄六经的思想。

  1、3 崇中气,重阳气 黄氏提出传经寒热,取决中气;水火不交,缘于中土——中土即为水火升降之枢纽。他在研究寒热变化为主要病机的六经伤寒病时,发现寒多热少。故立法上益火补土,在固护中土基础上,更重扶助阳气。如《伤寒说意》”六气解”,根据六气从化,认为”阴易盛而阳易衰,凡人之病,阴盛者多,阳盛者少。”进而提出阳明病辨证当分寒热虚实。提纲但云”胃家实”,而非”胃中热”,符合重阳轻阴之道。”仲景于阳明之为病,冷热虚实两立而俱存之,而提纲则曰胃家实也,其崇阳黯阴之意,具见于文字之外矣”。

  黄氏伤寒新解,虽未尽合古人本意,但皆理法严谨。尤以六气解仲景的六经辨证,发前人所未发,用于临床亦颇有功效,足称伤寒大家。

  2 承继易水学派,中气为枢

  易学派,系易水人张元素(今河北易水县)为开山,研究脏腑证侯病机及治疗的学派,故而得名。该学派在探讨脏腑虚损病机,阐发脾胃、肾命水火在脏腑发病中的地位,有重要作用。立法重用温补,亦称温补学派。

  张元素首倡命门为相火之原,主三焦元气之说,为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李杲师承元素学术思想,以脾胃立论,阐发脾胃内伤病机,为”补土派”的宗师。明代易水学术思想的继承者薛己、赵献可、张景岳等人,以肾命水火立论,探讨脏腑虚损病机,为温补派之名家。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曰:”夫元气、谷气、营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他认为元气即真气,是化生气血的原始物质,可统括一身诸气。其生化源于胃脾之气,脾胃之精气即人身元气之本。同时提出脾胃乃一身之气升降之机,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说:”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万物之中,人一也……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归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黄元御继承了易水学派尤其是李东垣的脾胃论,其不同处在于,黄氏更注重中气的作用,强调脾胃升降斡旋之机在整个元气流通的枢轴作用。他认为,脾胃不是简单地受纳和输布的作用,脾气升,则肝木之气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降。据此创造性的提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这就将脾胃之气与心肝脾肺四脏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易水学派以温补见长,但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一味的温补,易导致木火之气偏旺,动气伤阴。尤以温补擅长的张景岳喜重用熟地,易碍脾而使中焦运化失司。同样对于虚损的治疗,黄元御立于中土。其在《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曰:”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并创立了治疗中气虚的黄芽汤,以及阴虚的地魄汤和阳虚的天魂汤。总之其治疗虚劳以培补中气为本,一方面注重木火之气的生发,另一方面又考虑金收水藏,恢复人体一气周流。

  易水学派深刻影响了黄元御的学术思想的形成,但其师古而不泥古,在其基础上多有创新,其补虚先补中气,调中重气机升降的思想,较之易水学派更中庸,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其不足之处。

  3 析解火热学说,痛批滋阴

  河间学派,是以河北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派。该派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十分重视病机学说中的火热论,从火热病变的理论方面,提出”六气皆能化火”说。不仅伤寒可以病热,其他如风、湿、燥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火生热,而火热往往是产生风、湿、燥的病因,因而主张用寒凉药治疗热性病。

  河间学派另一代表人物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成为滋阴派的倡导者,临床上多用滋阴泻火之法。

  黄元御对河间学派基本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泄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

  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古今,甚可恨也”。对于阴虚,黄元御认为”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阴液滋息,爰生金水……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而病阴虚”。

  河间学派重用寒凉滋阴之物,久之必伐人阳气,黄氏对于河间学派的批判不无道理。正如清代医家高士宗所言”千古滋阴皆是误,绝知中土要扶持”。高是在黄元御之前的一位医学大家,可见古今医学达者殊途同归。按照黄元御的理论,河间学派主要立足于人体右路肺肾气机的金收水藏,但左路肝心的木火生发没有顾及,久之必伤中阳而成水寒土湿。中阳一伤,脾胃升降之机则衰,水寒木气不升而下寒,相火不降而上热,一气不得周流。

  4 据六经辨温病,慎用寒凉

  温病学派是专究外感热病的一个医派。该派以清代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家为代表,继承河间学派,对外感热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进行总结。从而完善了中医体系,指导后人有效应对外感热病及其引起的内伤杂病。

  黄元御研究温病颇深,其著《四圣悬枢》五卷,是温病专著,专论温、疫、痘、疹。其观点主要有三:1)六经辨温病。按《伤寒论》六经分类法,分证归类温病;再据各经主症,辨证论治。2)营卫释发病。黄氏论卫气营血和叶天士有别。他对温病的发病解释为”风伤卫,寒伤营”——认为温病是内因伏寒郁营而化热,外感不时之气闭卫而恶寒,内外共同作用而发,而非单单外感。3)治温本脾胃。黄氏认为:”脏以太阴为主,腑以阳明为主””胃为戊土,乃卫气变化之源””脾为己土,乃营血滋生之本”。温病、瘟疫、痘疹,凡性属热者,其病机均归结为胃旺脾衰。

  黄元御与叶天士(1667—1746)同处清中期。对名震南北的叶氏,黄氏不可能毫不知晓。在寒温激争的清代,黄氏基于遵经观点,以六经辨治温病,独具一格。叶、黄之先,对以《伤寒论》治温病已有争论,但多数医家辨治温病不是沿用仲景方,就是一味寒凉。黄氏亦遵《伤寒论》,但师其法而不拘其方。他治疗温病,既反对用麻桂热药,也反对过用寒凉。在韩祗和、庞安时之上更进一步,较墨守伤寒方诸医更加圆通。《四圣悬枢》关于温病的论述,早于吴鞠通等后世温病学家。该书是清代中期温病学代表作,对温病学派有很大启发。

  5 重阳启导火神,更重培中

  火神派源于四川,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该派由清末四川名医郑寿全(1804—1901)最终发展形成,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近百年间从四川、云南一带远播全国。该派因善用姜、附等辛热药物,理法方药多崇温热,发挥运用颇有心法,故冠以”火神派”之名。该派在近有卢铸之、补晓岚、祝味菊、吴佩衡、戴云波、刘民叔、范中林、李可等。火神派鼻祖郑寿全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郑氏沉潜于《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数十年,引易入医,明析阴阳,学术风格独树一帜,临证动则用大剂量姜、桂、附回阳。

  黄元御基于《周易》及道家思想,通读《黄帝内经》《伤寒论》,总结出重阳理论。黄氏点明,人体最宝贵的是阳气。”阳盛则壮”,阳气是生命的象征。

  ”阴盛则病”,阴盛是引起多种病症的原因,故力主扶阳。黄氏重阳思想对火神派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正如火神派医家吴佩衡《医药简述》阐述后天脾胃和先天心肾的联系,所引论据《少阴君火论》《太阴湿土论》《阳明燥金论》《中气论》多为黄元御著述,足见黄氏对火神派的指导和影响。

  火神派虽然借鉴了黄元御的重阳学说,并提出了元气盈缩的观点;但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分析,火神派”扶阳”忽视阴津的作用而拒用阴药。其用药诊治思路更注重的是左路木火生发,由阴化阳,而忽视了右路的由阳化阴的金收水藏。由于重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药,一味的木火生化,必然动气伤阴;少用寒凉以及滋阴药,右路金水不得收藏,久之必然导致肾水不足而相火浮于上。由此可见其偏颇之处。

  而黄元御不但重阳,更重脾土。他高举”医家之药,首在中气”的观点,扶助阳气时,把补益中气置于首位。火神派以治疗阳虚见长。但对于阳虚,黄元御认为”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当从补脾入手。”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着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而不止徒温肾也”。如肝血虚不能生火,则加当归、生地、首乌等温养肝血,以培阳神之源,而非一味用姜桂附辛热之品温肾。可见黄元御的学术思想,较火神派更为中庸圆融。

  6 小结

  正如清代医家张琦所言,”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渐变古制,以矜新创。至于金元,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海内沿染,竞相传习,蔑视古经……能读黄氏书……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下可除河间丹溪之弊”。黄元御崇四圣而尊经典,融《易经》《老子》而归中庸,批判继承前代各家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而又独辟蹊径,自成体系,对今人继往圣而开来学,读经典而创新知,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