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首支海难医学救援队药品保障模式探讨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

  2015 年初我国首支国家海难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在广西北海市建成,并通过了国家卫计委专家组的调研验收,被正式纳入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填补了我国海难紧急医学救援领域的空白。该医学救援队伍与海事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南海尤其是北部湾海域突发海难灾害事故的救援。在该队伍建立中,从制度管理、完善预案、人员组织、培训演练(图 1)、药品设备保障等方面都按国家应急救灾的要求进行部署,其中合理有效地进行药品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救援的进程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海难紧急医学救援药品模块的建立及初始筹备常见海难事故为船体碰撞、船舶火灾或爆炸、触礁、搁浅、遭遇雷雪风暴等恶劣天气、机械故障或人为误操作导致沉船等,具有现场救援环境复杂,伤情多样性等特点。在确定模块药品的品种及单位基数时,应从海难灾害的救治需要和药品的治疗作用来设定药品模块,并考虑以下几个特点:(1)急救队员随身携带的急救药品必须利于携带方便;(2)药品药理作用明确、临床常用、作用迅速;(3)能对海难灾害的伤情特征作针对性治疗;(4)药品使用方便,一般选择口服和注射剂型为主,并采用最小包装为基础。

  在该海难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药品模块筹建中,参照国家《新编药物学》,综合海难事故发生的特征和常见疾病种类,并结合本院 120 紧急救援中心应急药品筹备的实践情况,对紧急医学救援所需要的急救药品的品种、数量进行科学地整理和确定。一般通用急救药品品种包括镇痛、麻醉、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抗过敏等基础用药。考虑到海上事故可能出现的疾病类属主要集中在外伤、骨折、呕吐腹泻、浮肿、失血、淹溺、电解质及代谢紊乱、精神疾病、循环障碍、营养不良、食物中毒等,另增设抗微生物药、外用消毒剂、调节酸碱平衡及代谢紊乱药、消化系统类药、血液循环障碍类药、中枢神经系统类药、营养支持剂等药品品种。药品的数量应满足第一现场的救治和在运送病员去往最近医疗单位途中的治疗需求。依据海难事故船员的伤情和疾病特点,对海难救治分三个阶段并相应储备药品,具体药品种类见表 1。

  另外,每位急救医疗队员随身携带 6 种急救药品,分别是:肾上腺素注射液、多巴胺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吗啡注射液、血凝酶粉针剂、地西泮注射液。这几种急救药品必须固定存放于医疗队员背心急救包内,医疗队员使用后须尽快到救援大本营药品存放点进行补充登记。保证应付第一现场各种突发状况的医疗急救。

  2 建立有效可行的管理制度及救援药品供应保障应急预案通过建立相关救援药品管理制度,对药品进行有效管理。麻醉药品要”五专”管理,生物血液制品及贵重药品做好冷藏储存和消耗清点登记工作,定期检查药品的库存量、有效期,确保工作人员规范、合理、正确地储存和管理药品,并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建立救援药品最低储备量并设立一个独立的药品库房管理(图 2)。该储备量必须能保证一次大型海难发生时紧急救援的使用并将储备数量固定下来。药库管理人员不得随便更改其最低储备量,并且对救援药品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登记,严防药品过期。在库存量上预计 200 人次 / 天的药品使用量,并预存 3 天的药品库存。同时,与本地区及周边的药品生产厂家和供应商达成协议,确保救援中药品的及时供给。

  另外,建立和完善”海难事故药品供应保障应急预案”。建立预案的目的就是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反应,并有序、高效地提供药品保障,以最大程度地支援医疗救援。在接到救援命令后2小时内必须完成救援任务理解、海域情况分析;4 小时内必须完成救援药品物资筹备、队员配好装备集合、筹措动员出发等。在药品基数的数量上,考虑到海难事故发生时海域的距离、状况、船只、运送方式等复杂因素,相应增减携行药品的数量。药品保障作为医疗救援队伍一个很重要的先遣部队必须在供应中开辟绿色通道,并在第一时间运送到救援现场,或先把药品物资运送到临时救援大本营,然后按救援轻重缓急情况分发到各分散救援点。

3 明确药师的任务与职责,加强药师的训练,确保随时进入备战状态医学救援队药师的任务和职责与医师不同,药师必须确保救援药品的保障,包括以下几点:(1)参与制定药品模块的品种及基数。(2)携行保障。从接到任务后迅速装备,途中对药品监管,防止海上颠簸摇晃造成药品的碰撞、破裂等情况发生,到达受灾海域后,充分利用空间布局药品存放位置并定位,设立标牌等。(3)做好药品的基础保障工作,包括药品的提供、清点、记账、储存、发放、登记等工作,以及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登记、五专管理等。(4)现场及与后方指挥中心的药品信息联络,药品的调剂、审核,并在必要时能提供合理用药指导、保证用药安全、合理、适宜等。

其中药品保障是药师在救援中的重点和主要任务。(5)尽快熟悉海域现场情况和位置,以随时应付现场复杂的救治突发状况。(6)救援后期药品的管理,包括将药品品名、规格、数量、储存条件、有效期进行登记和分类,为后期移交地方医疗机构做好书面准备,并总结医学救援药品保障工作的问题及不足,补充和修改处置突发性海难事件的救援药品保障应急预案

  。

  海上救援作业与陆地救援明显不同,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条件形式,药品保障救援队员不仅要熟悉专业技能,还要适应海船运行、海上多变天气以及个人体力、耐力和自我适应能力的考验。因此,救援队伍中的药学人员应挑选药学技术里的精英分子,原则上要主管药师级别以上,年龄 45 岁以下的药学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加强全面的训练,包括:(1)海上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培训;(2)心肺复苏术等的基本生命支持培训;(3)传染性疾病预防培训;(4)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训练;(5)救护设施如担架、氧气瓶等的使用;(6)针对海上风浪大等的特殊环境,模拟船舰实景海上救护的基础训练。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海难救援的药品供应保障演练,通过加强训练,提高海难医学救援队中药师的应变能力。

  4 药品保障建设

  4.1 所有救援药品都应有其药品中英文档案 药品档案包括中英文版本的药品说明书、药品采购单据、药品批号和有效期等。海难事故有可能发生在国际公海,海上救援往往是多国协助和共同完成,药品说明书备有中英文版本是很有必要的,以方便中外医学救援队及专家的快速查找并得到相关用法用量的准确信息。该海难医学救援队备有纸质和电子版本的中英文药品说明书,目录和索引也是中英文版,方便快速查找。因救援药品品种繁多,在药品中英文档案制作中得到了药品生产厂家的帮助。此外,药品的批号、有效期、供应商等都必须是电子版和联票版各一份,以备查证,做到账物相符。

  4.2 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化网络系统 目前在各种类型的灾难救援中,往往会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指挥不畅,致使药品需求信息不准确,保障不及时,如 2008 年”5·12″汶川地震救援时信息流不畅通,一度形成”信息孤岛”,导致前线灾区药品短缺而后方虽然备货充足却没能及时得到补充信息

  。该海难紧急医学救援队为此专门设了手机微信群,对海难事故详情、最新救治情况、药品物资运输供应进展、前方后方部署情况等信息及时发布,确保救援队员第一时间通过手机了解和发布最新救援信息,信息由专门的网络维护员进行维护、统计和整理,并及时反映到上级部门和相关指挥中心。为防止海上无网络状态或信号差等客观原因,救援队备存两台卫星移动电话,确保受灾前线与指挥后方24小时的通信联络。下一步对海上医学救援网络信息的构想是提升海上一、二级阶梯智能医学救治能力,采用适用于海洋救治舰艇环境的海上智能网络救治可视化系统,提高对病员伤情现场会诊与评估、跟踪和支持一线伤病员的救护工作,从而大大提高救援治疗水平

  。

  5 从模拟演习中寻找经验,弥补海上救援作业的不足之处尽管我国医学救援队伍在各种救援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在海难事故医学救援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海难临场实战经验不足,对诸如海上颠簸、摇晃、空间狭窄、高湿热等作业环境适应性不够。(2)救援药品海上管理的效率不高,药品的箱标与标牌无对应,造成运送与现场调剂容易出现混乱局面,尤其是在夜间,为药品的查找带来困难。(3)救援药品应急预案不够完善,专业药品管理人员相对不足,使救援药品保障与提供能力下降。

  (4)救援队伍中各部门联动机制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不强。针对在海上临场救援作业方面欠缺的这些实战经验,必须通过模拟演习及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来弥补,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训练有素、作风过硬的应急救援队伍。通过演习,提高救援药品管理水平,强化各功能部门协同作战意识,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理能力,同时发现在建立应急方案、人员抽组、物资管理和现场处置等方面的不足,并及时寻找经验和总结心得,有针对性地对演习进行综合性评估,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使伤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促进更科学、客观、合理的医学救援体系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