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性鼻炎(AR)是一种吸入刺激物而致的以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IgE 介导的免疫细胞释放化学介质引起的 I 型变态反应炎症性疾病。 与中医学”鼻鼽”接近,其原因多为情志不遂,外感六邪,饮食不洁,劳逸失调致鼻道壅塞从而发鼻塞、鼻涕、喷嚏、鼻痒等临床症状。 近年来由于全球自然环境恶化、城市污染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等等原因,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之一。针灸临床已经证实针刺列缺穴对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本实验通过建立卵白蛋白致大鼠过敏性鼻炎模型, 观察针刺列缺对大鼠行为学和鼻黏膜病理学的改变, 揭示针刺列缺通利鼻窍的可能机制。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选用健康 SD 雄性大鼠(购于苏州工业园区爱尔麦特科技有限公司),体质量(450±30) g。采用旷场实验法作行为学评分,选择得分相近的 60只 SD 大鼠,适应性喂养 7 d 后,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20 只。 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 2006 年国家科技部《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规定。
1.2 试剂与仪器 卵白蛋白 (A5378: 美国 Sigma 公司)。氢氧化铝(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产品标准号为津 Q/HG NK 204-2000)。针灸针(天协牌,苏州,规格:0.25 mm×13 mm)。世泰粘附载玻片(规格为 25 mm×75 mm);冷冻切片机(Leica CM1900);HE 染色常规试剂;旷场试验箱(自制 80 cm×80 cm×40 cm,并将旷场等分为 25 小格)。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剂配制:佐剂卵白蛋白 30 mg, 氢氧化铝 3 g,0.9%氯化钠溶液 100 mL,配制后放冰箱冷藏备用。 2%卵清蛋白滴鼻液配制:用卵清蛋白加入 0.9%氯化钠溶液配制成浓度为 2%的卵清蛋白滴鼻液冰箱冷藏备用。
1.3 模型制备 模型制备采用目前常用的”基础致敏与局部攻击法”, 具体方法为对照组和针刺组用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剂腹腔注射,每次 1 mL,隔日 1 次,共7 次。 用 2%卵清蛋白滴鼻液每侧 50 μL 滴鼻做局部激发,每日 1 次,共 7 次,2 种致敏方法同时进行。 空白组大鼠隔日用 0.9%氯化钠溶液 1 mL 腹腔注射,共 7 次,每日 50 μL 0.9%氯化钠溶液每侧滴鼻,共 7 次。 模型评判标准主要是通过 1998 年 Nabe 等症状学的观察:依据致敏后 30 min 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记录并计分。 第 7 日,各症状计分叠加,总分>5 分者为模型成功。 模型成功情况:模型复制第 7 日时,对照组大鼠在腹腔注射过程中死亡 1 只, 行为学总积分>5 分有18 只,针刺组大鼠行为学总积分>5 分有 19 只。 每组存留 18 只模型成功大鼠进行下一步实验。
1.4 针刺治疗 针刺组大鼠放到大鼠治疗台上,选用天协牌 25 mm×75 mm 针灸针, 参照林文注主编的全国协编教材《实验针灸学》取穴,在大鼠安静状态下,针刺大鼠双侧前腿的”列缺”穴,进针约 2~3 mm,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20 min。 空白组与对照组:每日放上治疗架 20 min 固定而不针刺。各组于第 8~14 日,每日9∶00 进行。
1.5 观察指标 1)行为学积分。 对所有实验大鼠在实验进行的第 1 日(开始实验前)、第 7 日(模型复制局部激发结束后)、第 14 日(针刺干预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并计分。 每日建造模型后 30 min,用电子摄像机记录大鼠鼻痒、喷嚏、流涕等行为并叠加计分(鼻痒程度:挠鼻,计 1 分;挠鼻不止,计 2 分。 喷嚏:1~3 个为 1 分,4~10 个为 2 分,11 个以上为 3 分。 流涕:流至鼻前孔为 1分,超过鼻前孔为 2 分,流涕满面为 3 分)。2)鼻黏膜取材及观察。所有动物实验结束后,对 3 组大鼠行心脏空气针处死, 游离出上颌骨, 取出鼻中隔前中段组织。10%甲醛固定,蔗糖脱水,冷冻机切片,常规 HE 染色,光学显微镜(×200 倍镜)下观察病理改变。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若满足正态性者,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满足正态性资料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大鼠行为学积分比较 见表 1。 实验前(第 1日)3 组行为学差别不大(P > 0.05);第 7 日(模型复制局部激发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针刺组 18只大鼠鼻痒、 喷嚏和流涕等行为学总积分增加 (P <0.01);第 14 日(干预后),针刺组针刺列缺后,行为学总积分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降低(P<0.05)。
2.2 各组大鼠鼻黏膜病理组织的观察 见图 1~图 3。各组大鼠鼻黏膜 10×20 倍镜下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空白组大鼠鼻黏膜肉眼观无充血、无肿胀,颜色淡红;光镜下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对照组大鼠鼻黏膜肉眼观苍白,可见多处溃疡,充血水肿,鼻甲肿胀,时有清稀分泌物,光镜下腺体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增多;针刺组大鼠针刺列缺后,肉眼观,光镜下,上述病理学特征得到明显改善, 说明针刺列缺可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 进一步证实了针刺列缺通利鼻窍的治疗可行性。
3 讨 论
鼻炎治疗西医多采用免疫疗法和药物治疗。 免疫疗法过敏原较难确定而且标准难统一, 起效慢, 疗程长,患者依从性差。 药物治疗以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为主,虽然改善症状明显,但毒副作用大,治疗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近年来治疗鼻炎的中医疗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具有毒副作用小、效果明显等自然资源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列缺出自《灵枢·经脉》,属手太阴肺经络穴,四总穴之一。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运动,故列缺可宣通肺气,通利鼻窍;《四总穴歌》谓”头项寻列缺”,因此列缺穴可用作治疗头面鼻腔的远取穴。 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治疗急、慢鼻炎,选取列缺穴,往往可以得到良好效果。
过敏性鼻炎模型的建立,以陈忠为代表的多数学者采用卵白蛋白对大鼠行全身致敏和局部攻击的方式,采用豚草花粉、蛔虫变应原方式致敏等。 研究表明卵白蛋白致敏可行性高, 动物存活率高, 有效率高。本实验采用此模型复制方法复制过敏性鼻炎模型,成功率较高。本实验结果示,针刺列缺穴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病理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针刺组针刺后,行为学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鼻黏膜病理切片嗜酸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表明针刺列缺穴一定程度上可加快鼻黏膜上皮的自我修复,抑制炎症细胞, 特别是嗜酸性细胞在浸润而改善过敏症状。针刺对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无定论,赖新生认为针刺可影响患者总 IgE 和特异性 IgE 水平;
娄述认为取”碟愕神经节”为主穴可刺激鼻腔内植物神经而达到治疗目的;周小宁、冯建国认为与”低皮质醇水平”有关,针刺后血浆皮质醇含量升高。而针刺列缺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鼻黏膜病理学的影响研究未见文献报道, 本实验揭示了针刺列缺通利鼻窍的部分实验原理, 为进一步探讨针刺对过敏性鼻炎大鼠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一定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