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瑶族民歌的现状、发展及传承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瑶族先民是一个山地民族,住山狩猎。 《风俗通义》 记载:”蛮氏本荆蛮之后,姓盘”盘姓是瑶族的第一姓。从元代开始,在湖南南部和湘桂粤边界地区分布的瑶族下山定居,江华瑶族是在大规模迁徙中瑶族人民形成的聚居地,以姑婆山脉一支脉钩挂岭划分,分为岭东及岭西。高山瑶定居于山势陡峭,多属山地的岭东地区,平地瑶定居于地势平坦多属丘陵的岭西地区。他们共信盘王,认为盘王是人类的祖先,把每年农历九月初六定为瑶族的盘王节,瑶族人并以此礼节来祭奠盘王。

随着瑶族地区的不断发展,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淳朴无华的瑶族音乐正面临着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危机,瑶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呈现着衰退之势。本文拟议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从阐述瑶族音乐的历史变迁入手,分析现状,结合当地的瑶族音乐题材内容,艺术特征及功能等,对瑶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现状进行分析。作为瑶族一员我愿给瑶族音乐的保护和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对瑶族民歌的传承现状提以粗浅看法。

瑶族音乐的传承现状本人通过田野调查,分别对江华县平地瑶村民和过山瑶村民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得到一些真实的数据,来说明目前瑶族音乐传承的现状,瑶族民歌调查实问卷分五方面问卷

1.对瑶族音乐了解多少?

A很了解B 不是很了解C不了解

2.对少数民族身份的态度?

A自豪感B 优越感 C 漠视不顾

3.会瑶族语言吗?A会 B不会 C会听

4.会唱瑶歌吗?A会 B不会

5.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瑶族音乐文化?A 长辈传授 B民族节日 C学校学习

6.特定节日有表演瑶族音乐习惯吗?A 有 B很少 C没有

7.婚葬习俗是否有所改变?A有改变B 没改变

8.对保护和传承瑶族音乐文化的态度?A 非常支持,有必要 B没想法与我无关。

一、青年瑶民对本族民歌所了解情况调查实记平地瑶村调查实记以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镇牛路村为例。调查时间为13年2月2日,在村民李拾秀的帮助下发放问卷并且走访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主要调查对象是13—22岁瑶族青年,根据回收问卷分析,本村80%青年瑶民对瑶族文化了解较深,会说瑶族语言,40%的青年瑶民会唱瑶族,主要是通过长辈传授了解瑶族音乐文化。所调查对象均表示对自己少数民族身份有强烈的优越感,100%对保护和传承瑶族音乐文化非常支持。

过山瑶村调查实记以江华瑶族自治县贝江乡调查为例。调查时间13年2月5日,在村支书赵春平的帮助下发放问卷并且走访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主要调查对象是13—22岁瑶族青年,根据问卷分析,50%瑶族青年对瑶族音乐文化了解一般,50%表示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对婚葬习俗了解比少。调查中的47%名瑶族青年会讲瑶族语言,20%会唱瑶歌有很大一部分瑶族青年是不会唱瑶歌的。所有调查对象表示对其少数民族身份有强烈的优越感,100%对保护和传承瑶族音乐文化非常支持。根据调查结果对比得出:平地瑶瑶族音乐文化比过山瑶传承得更为深远,各地瑶族群众对瑶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程度各不相同,主要是与迫于生活所需在外务工村民占绝大部分,瑶族音乐文化”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体现不了作用。外界的影响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一方面求发展,另一方面要更好的保护属于自己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将赋有瑶族特色的魅力的音乐文化坚持传承下去。

二、相关部门对瑶族音乐发展的扶持江政办发 〔2012〕 24号,根据2011年8 月25日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关于在全县开展穿瑶服、说瑶话、唱瑶歌、跳瑶舞活动的决议》。进一步挖掘、整理、提炼、传承瑶族文化。通过倡导穿戴瑶族服饰、说瑶族语言、唱瑶族歌曲、跳瑶族舞蹈活动,提升全县人民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突出瑶族文化特色,树立”神州瑶都”新形象,发展旅游业。

江华瑶族自治县定期举行的音乐活动原本封闭的瑶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生存空间逾益缩小。相关部门为了传承弘扬瑶族音乐文化举办了很多民众参与的活动。瑶族公主大赛是瑶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选美大赛,是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少数民族比赛,举办世界瑶族公主大赛是希望通过瑶族姑娘的美丽、智慧和人格魅力,将神秘、多彩、独特的瑶族民俗风情展示给世界,向全世界传播、弘扬瑶族文化。从7月起,江华瑶族自治县作为湖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选拔出三名优秀的选手参加总决赛,这些瑶族姑娘身着艳丽特色瑶服,用曼妙的舞姿和动听歌声演绎了多姿的瑶族文化。瑶族民歌的现状及其传承与保护农历十月十六的盘王节,举办为期三天三夜的活动。除了祭祀等活动外,还有夜间具有浓郁瑶族味道的民间歌舞表演,瑶乡敬酒舞、欢乐瑶山、捶糍舞、牛角舞等,更有热情好客的瑶家小伙与娇羞美丽的瑶族妹子情歌对唱,尽情享受狂欢。四年一次的瑶族特色的瑶族民族民间旅游节。展示了瑶族美丽的服饰外还有金风送爽盘王歌飞,欢歌笑语长鼓舞动。县内外的各界人士聚集在江华,尽情的欣赏瑶族歌舞。

对传承人的扶持上世纪80年代初普查时,永州还有100 多种民间艺术,至今只剩下20多种;原来登记注册的艺人有300多位,现在只剩下50多位了。永州瑶族地区很多老艺人都已谢世,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境地。被誉为江华长鼓舞”活化石”的李根甫现已82岁高龄,口传身授已十分困难。瑶族音乐在很长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主要依托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在民众中以师徒的模式有意识地将瑶族音乐传播继承。一些民俗节日日益淡化,生活社交习俗有所改变,外来文化的进入传承人也日益减少并且责任重大。

保护扶持传承人的任务刻不容缓。瑶族”歌妈”赵庚妹,原江华县图书馆馆长,现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三、四月份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文化宫举办瑶族瑶歌训练班及瑶族音乐讲座,主要面向机关单位对瑶族音乐有兴趣、有爱好人员。目前县文化部设立的江华瑶族自治县长鼓舞保护基金,首批对李根甫、赵庚妹等优秀民族民间老艺人每月发放的传承津贴,县文化部门筹备成立江华瑶族长鼓舞研究协会,聘请瑶族文化专家、学者、民间老艺人现场授课,培养江华瑶族长鼓舞和瑶族民歌的继承人。就目前政府对传承人扶持的现状来看。扶持力度还不够,扶持措施不到位,以至于不利于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瑶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从医疗、津贴、优惠政策入手,使传承人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更好传播传承瑶族音乐文化。对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重大意义。

三、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文化优势与旅游业相结合

江华瑶族自治县可凭借传统文化的人景观为特色开展旅游业,将文化优势与旅游相结合。目前投资150个亿,列为湖南省一号工程的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业已开工,竣工后将成为第二个东江湖,水面面积320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72个。瑶都江华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正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淑女,等待着人们的开发。江华有八景,其说源于宋朝,分别是阳华胜览,寒亭秋色,暖谷青容,浪石清流,奇兽虚明,洄溪寿域,秦岩深处,梧岭南屏。近年来江华风景线不断延伸,如盘王殿、穿岩通幽、天河瑶池、豸山凌云、西佛拱秀等又形成了新的八景,可以将全县的旅游资源整合为”一湖两景串”。即以瑶池天河 (人工湖) 为核心景区,通过环湖旅游公路将黄龙山、大龙山、姑婆山、秦岩、阳华岩等自然景区串联起来,打造”生态山水游”景串;结合瑶族文化打造以盘王殿、江华故居、富江路、宝镜、码市老街等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游”景串;通过两项结合,一方面突出瑶都生态旅游的优势,一方面展示瑶族文化的特色。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重点在保护。瑶都江华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山地资源,宜人的气候环境等,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开展森林旅游、科学考察旅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等多种旅游项目。并可以通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的统一,即江华旅游资源的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2.盘王节活动的发展变化

盘王节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瑶族的盘王节也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盘王节是农历十月十六是瑶族的重要节日。最初每一年节日期间,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首先祭祀盘王,盘王节的歌唱舞蹈活动,以唱盘王歌和跳长鼓舞为主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神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 名长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和家传为主。当今盘王节,其形式和内容均有变化和创新:一方面,过去盘王节冗杂繁琐的宗教仪式已经逐步改革,大操大办,糜费繁琐之风也有所节制;另方面,盘王节中表现瑶族文化精粹的歌舞如歌颂其祖先创世、迁徙、耕山、狩猎的 《盘王歌》 和表现其生产生活的 《长鼓舞》等内容得到继承、发展和提高。近几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均有举行盘王节活动,2012 年已举办至第四届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暨瑶族盘王节。本次活动为期三天,包括公祭,盘王婚礼巡游,瑶族文字研讨会,瑶族服饰展,长鼓舞大赛篝火晚会,对歌等多项内容。

3.教育传承

(1)中小学的传承

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青年少年瑶民民族语言被弃用严重,如今青少年接触更多的是流行音乐、西方音乐,而大部分对于民族音乐的态度却是不重视的,传统的瑶族音乐正被渐渐遗忘。江华瑶族自治县全县有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15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小学49 所。每个学校每个年级都有开设音乐课,少则一周一节,多则一周两节。2009年来,地处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镇上伍堡一带的关水阁完小学走特色发展之路,开发校本教材,使瑶族民俗民风歌舞这朵音乐艺苑里的奇葩更加绚丽。该校以班级为单位,开设瑶歌班,成立学校平地瑶兴趣小组,连年举办学生瑶文化民俗活动并聘请上伍堡村落中年长者及瑶文化民俗研究者到校讲学、口传、身示等方式,把平地瑶族歌舞引进了课堂教学。如今,平地瑶歌舞不仅在村落中流传,还成为该校课堂教学的一节公开课,并且取得很好成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其中的问题,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没有本土音乐教材,瑶族音乐教育处于一个边缘地带,还要青少年接触瑶族歌舞的机会很少,很难引起他们对瑶族音乐的兴趣,这些都有碍于瑶族音乐的传承。中小学音乐教育对于瑶族音乐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和传承瑶族音乐,使瑶族音乐走进课堂,我们要学习借鉴贵州省的大、中、小学教育经验,让民间老艺人走进课堂,对少年儿童和适龄青年进行乡土传统知识教育,让他们从小热爱自己的民族、村寨、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对举行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瑶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自发、自觉的传承民族文化。

(2)艺术学校的传承

江华民族艺术职业学校开办于2002年9 月,江华县政府出于发展民族民间意愿采用社会办学方式开办的,是集教育、培训、演出于一体的全日制中等专业艺术职业学校。这是湖南省唯一具有民族特色艺术职业学校,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基地。它以瑶族音乐为主要学习内容,选拔一批批有文化、有事业心优秀的年轻人来学校学习长鼓舞,并且聘请瑶族文化专家、学者、民间老艺人到校授课,培养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人。江华民族艺术职业学校专业课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教材,瑶族歌曲则采用简谱记谱再教授给学生,学校培养的前两期学生主要是分配到各旅游景点工作。

江华民族艺术职业学校在办学期间,培养了一批瑶族歌舞人才:2004 年由艺校学生担任演出的瑶族大型史诗舞蹈剧 《盘王之女》 获得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大赛金奖等。艺术学校在办学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生源少,学校经费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资金、设备、设施等问题突出, 在传承瑶族音乐方面,艺术学校可以以传授歌舞为主,并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如瑶语等具有瑶族特色的课程,每年还可以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到各级艺术团工作,宣传、传承瑶族文化。艺术学校的任务就是深度挖掘瑶族文化的精髓,根据瑶族语言、瑶族音乐、瑶族舞蹈各方面开设瑶族音乐文化专业课程,培养艺术学生对瑶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增加对瑶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为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使民族文化得到的保护。

(3)高等学校的传承

湖南科技学院是永州唯一全日制本科院校,其中音乐系是湖南科技学院最具发展前景的系部之一。该系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备先进,是享受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计划资助。同时是获得全国”音乐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单位之一。师资队伍结构整齐合理。设有音乐学、舞蹈学两个专业,在校大学生900 余人,近年来参加全国和省级各项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由于地理位置与环境特殊性,近年音乐系形成了具有本土民族音乐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推行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改革对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07年起音乐系在教学板块里专门开设了瑶族音乐、瑶族舞蹈、田野采风选修课程。多次组织学生到广西、江华瑶族自治县参加盘王节,到瑶族村寨体验瑶族生活,欣赏原生态瑶歌以及学习瑶族音乐,多次采风中观看瑶族舞蹈演出。还特聘请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称”歌妈”的赵庚妹到校授课。

授课对象为该系学生,课时为32个课时。课程中主要讲授瑶族文化,教唱瑶族民歌等,学生反映十分积极并且取得很好成效。课后与音乐系学生共同录制了6首过山瑶与平地瑶瑶歌,音源质量很高。后带江华瑶族自治县以音乐系学生为范本,在教学中使用,更好发挥现代技术传承手段。近年由于国家政府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提高了,相关法规的出台也加大了传承力度和效果。但是与广西、广东对瑶族音乐的传承现状相对较落后主要体现在:1研究瑶族音乐、文化、理论传承的人没形成庞大的队伍和系统的方法,2瑶歌、瑶舞的编排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对瑶族音乐推向世界没有形成很好的势头。

为解决这类问题本人认为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广大民众对传承重视程度。

2加大国家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普及文化遗产的传承重要性。

3引进专业研究人员及培养本土研究和传承人员。

4 加大传承人以及文化专家学者对瑶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作用。

5加大旅游业的合理开发,投入广告增加吸引力。

大力推动瑶族音乐文化各方面的传承作用,使瑶族音乐文化推向世界有更好的势头。通过调查实记对江华瑶族自治县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分析,传承和保护瑶族民歌的任务重大且刻不容缓。但是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时是苍白无力的,每一个人都应自觉的保护民族文化。这也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和配合:静态传承与动态传承同时进行,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扶持等。江华瑶族地区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对瑶族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作为瑶族一员愿意为瑶族民歌的保护和开发,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