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声乐课堂中的情景教学的作用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声乐是一门艺术, 要想发出美妙的声音, 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而掌握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会觉得枯燥乏味, 有时会失去信心。 我们职高幼师班学生学习声乐这门艺术也一样,要想掌握它,必须自始至终抱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 因而在声乐专业课上,教师要善于妙用”情境教学”,为职高学生和声乐作品之间的交流架设一座自然的桥梁,使他们能够自然地融入作品,在情境的声乐课堂中与音乐进行最亲密的接触,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地态度去学习。

李吉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研究情境教学法的专家,她曾经说过:”先要入境,方能入情。 “音乐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有目的地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想、感、触的生动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它有利于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能促使学生依据情境信息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是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从教学的表面效果看,音乐情境教学法打破了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氛围, 延伸了音乐课堂教学的空间范围, 激活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气氛, 把教学内容隐含在特别创设的具有美感的形象性情境之中, 使学生既能主动审美又能将审美深化,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性掌握,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从音乐情境教学的潜在价值看, 音乐情境教学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为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提供基点, 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情感洋溢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 它为声乐教学提供搭建了一种古今中外、风土人情、 世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创设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仅能大大丰富、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 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发展, 培养主动探究和积极创新精神,使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审美情趣,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学唱美声模块中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这是一首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它感人肺腑、让人振奋。作为声乐教师除了提高学生演唱发声等技巧外, 还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涵、提高歌唱的表现力。 因而在新课导入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情境:

多媒体课件播放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人民解放军赴汶川抢险救灾的视频剪辑; 社会各界对汶川人民伸出援手的视频片段; 我们学校各个班级为汶川募捐的一张张朴实生动的照片…… 这时 《我和我的祖国 》伴奏响起 ,笔者为学生深情演唱,”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隔,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就这样, 笔者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情真意切的学习情境, 它深深的触动着学生内心深处, 他们凝视着大屏幕, 屏息倾听,深深地沉浸在歌曲激越、流畅的旋律中。 看完视频,课堂沉浸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之中。 这个导入设计, 为学唱《我和我的祖国》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利用多媒体创设的真实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同时,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学生更好地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情绪奠定了基础,增加了课堂情趣,课堂气氛异常鲜活。 笔者想,这就是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的魅力所在吧!

二、运用教学语言描绘情境,意美情浓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语言描绘情境是音乐情境教学中最便捷的一种。 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声情并茂、 抑扬顿挫、婉转动听的声音语言,生动形象、协调得体的肢体语言描绘情境, 表达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徜徉于音乐与语言交融的美好氛围中,在音乐与语言的交融中,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 所以除了教他们学习声乐技巧外, 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演唱处理能力, 全面地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情绪去演唱作品。

例如:学唱美声模块中的歌曲《红豆词》。 它是曹雪芹笔下深情款款的贾宝玉所唱的爱情颂歌,以”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歌颂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生死不渝的恋情。 曲中的红豆象征着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思血泪”。 在学唱歌曲的艺术处理环节, 笔者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歌词:”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笔者的朗读声中饱含着痛苦与伤感的陈诉,在”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 这一排比句式上,以层层递进的情绪,深刻刻画了热恋中的青年人因爱而引起新怨旧恨,食不下咽,镜容消瘦的情景。

在课堂上笔者张弛有度,真挚、动情的勾勒出作品的意境,带着些暗示,更带着些引导, 为学生构建想象联想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审美冲动和学习热情, 那深情柔美的声音像一涓清泉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 更为学生深情演绎歌曲作了良好铺垫。

三、运用音乐表演构建情境,愉悦快乐

《毛诗序》 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声乐教学中运用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融合, 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通俗歌曲模块《坐上火车去拉萨》的教学拓展环节中,笔者尝试运用表演体验构建音乐情境。 《坐上火车去拉萨》 是一首融合了蒙古族民歌元素的新民歌, 反映了青藏铁路开通人们坐上火车去拉萨的喜悦心情。 歌曲以蒙族民歌风情交融时尚节奏的旋律, 加之歌手徐千雅极具质感和穿透力的嗓音, 宣泄出一种质朴的感情和热烈的情怀。 在这节课的拓展环节,笔者请学生分小组为歌曲设计动作,通过设计动作,展现歌曲的”蒙族”风格,体验歌曲中人们坐上火车去拉萨的喜悦心情。 课堂上,学生尽情的用舞蹈阐述着对歌曲的理解, 他们的动作朴实稚嫩, 也并不在意自己的舞姿有多么优美,随着音乐,做着硬肩、笑肩、弓箭步……笔者深深的感到, 音乐融化了学生的心灵, 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在音乐的感染下,声乐课堂笑声朗朗。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融入表演体验构建的音乐情境, 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进一步地了解与升华, 使得学生直接地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示了学生的才能,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声乐艺术的热爱,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表演、表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 自觉地沉浸在音乐之中。

四、运用问题构筑情境,智慧闪动

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地设计问题可激发思维,启导学生,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智慧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 能使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 能让问题解决过程变得更快捷和诗意。 在构筑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问题的表述不但简练准确, 还要难度适中、环环相扣,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鉴于职高学生日益成熟的自学能力, 课前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指定专题或自选专题,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探讨,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提高学习声乐的能力。

比如, 在民族唱法模块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为了让学生对民歌《茉莉花》有所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更好地演唱歌曲。 一开始,笔者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从讲解小调概念导入课题,逐一分析江苏、河北、东北茉莉花的不同音乐风格特点以及形成这些风格特点的原因, 尽管笔者兴致盎然,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课堂效果、气氛不佳。 后来笔者改变了教学策略, 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 做成一道道音乐视听题。 在课前,请学生分成四组,收集茉莉花的相关知识。 在课堂上,采取知识竞答的方式导入教学, 要求四组同学根据问题进行抢答, 答案可参考课前准备的资料,每组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就扣一分。 话音刚落,学生就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 很多同学立马挺直了腰板,翘首以待,一场气氛热烈的声乐课就这样展开了。

1.大屏幕展现回荡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茉莉花》,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思考:片中展现给我们的是哪里的场景? 出现了什么乐曲? 引出课题《茉莉花》,导出知识点:什么是小调?

2.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视频,要求学生在欣赏时思考: 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江苏茉莉花的旋律特点?

3.欣赏河北民歌 《茉莉花 》,问 :河北的茉莉花的音乐风格?

4.赏析东北民歌 《茉莉花 》的演出视频,思考:东北茉莉花的特点? 三首《茉莉花》的异同点……

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你一句,我一言,争先恐后的竞答。 当然有些问题学生积极翻阅课前准备的资料也无法找到答案,读着他们急迫的神情,笔者知道此时的讲解显得特别有效。 看着学生们知道答案后, 脸上绽放豁然开朗的笑容,笔者会心的笑了。 这堂课就在学生们活跃的思维中轻松愉悦地进行着,直至完美结束。 在这堂课中,笔者能始终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智慧火花的闪动, 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才能成就这样精彩有效的课堂。 这也许就是问题情境构筑,带动学生智慧闪动的一个具体实例吧。

五、结语

情境中的声乐课堂, 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学生迫切地走近声乐,热爱声乐、 热爱声乐课, 并带着热切的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声乐;情境中的声乐课堂,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 令人心驰神往的声乐世界,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 循序渐进的声乐课堂中得到美的培养、美的熏陶;情境的声乐课堂中,笔者深感学生不觉学之苦、学之累,深感学生对声乐的喜爱, 对声乐课堂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