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理论教学改革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实验教学改革明显落后于理论教学改革。 随着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快速发展,各大医学院校开始将实验教学改革视为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项目。 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这不仅让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具备了可行性,还促进了基础医学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学科重组。 但地方医学院校在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地方医学院校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20 世纪50 年代起,我国医学实验教学就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存在的,其主要目的是开展验证性实验,服务于理论知识。 每门学科均有相应的教研室、实验室,各门基础学科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由教研室安排,同时各基础实验室的建设、相应学科的实验技术人员也由教研室管理。 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一个问题:关于人体系统的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划分的学科所分割,各学科在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时常常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特殊性和完整性,很少考虑学科的交叉渗透,造成相关学科教学内容重叠,破坏了实验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随着全国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开展,地方医学院校也开始成立实验教学中心,剥离教研室和实验室,将相关学科实验室合并为实验教学中心,集中实验资源,为实验教学课程的开展提供统一的平台。 但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在建立的过程中都存在以下问题: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虽然均由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但实验教学的实施和实验教材的编写仍然由教研室安排,这样虽然丰富了实验室的功能,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但没有改善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再加上实验教材缺乏创新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实验教学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实验教学中心大多不具备教学、科研双重性质,实验仪器设备通常只用于教学,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缺乏发展规划,他们的实验技能难以支持高水平科研实验的开展,在科研方面很难有所突破。

  二、地方医学院校联系自身实际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地方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具备服务平台作用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更加长远的统筹规划,更合理地配备仪器设备,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力争在实验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实验教学的新形式,必须有独立建制。 这是保证实验教学进行长远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可在基础医学院的领导下运行,实行中心主任责任制。 中心主任应由博士、教授担任,各实验室主任应由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理论课教师兼职担任,副主任应由高级职称的实验师担任。 实验教学的实施和实验教材的编写应由实验教学中心统一安排,从实验教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能力为目标,整合相关学科内容。 实验教学中心要狠抓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不同层次的实验人才梯队,组织不同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加强交流,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科研能力,这不仅能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的科研水平。

  三、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地方医学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重新定位实验教学的关键。 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需要从构建集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于一身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开始。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兼顾层次性、科学性、系统性、延续性和拓展性,在课程内容上形成不同实验层次并重,不同实验水平连贯,不同学科交叉的实验教学框架,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成为有机的整体。此外,还应该尽可能开设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教学课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研究欲望,有助于鼓励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都应围绕为学生普及医学研究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