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芭蕾舞剧中的”双人舞”及其重要地位
(一)芭蕾舞剧中的”双人舞”
双人舞在古典芭蕾舞剧中是由两个人独立表演完成的舞段,也是舞剧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在西方古典芭蕾中,双人舞都是由一名男演员和一名女演员担任的,在内容上多表现为男女主人翁情感的关系。在西方芭蕾舞剧的发展过程中,双人舞的格式在古典芭蕾舞之父彼季帕的完善下形成了。在古典芭蕾舞中,双人舞的格式为ABA的三段式结构,从而使芭蕾舞剧更为规范。通常分为三段:一、慢板——由男演员扶持,托举女演员的合舞,连贯的展示各种舞姿,在地面和空中完成一系列旋转,跳跃等技巧动作;二、变奏——男、女演员分别表演的独舞,三、结尾——由男女逐渐加快的独舞,过渡到快板的合舞,呈现舞蹈的高潮。双人合舞不论是慢板或快板,要求男女双方和谐默契,整个舞段浑然一体;而变奏一般都包含复杂的高难度技巧。不同人对同一个舞的驾驭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双人舞是否具有感染力,要看一个舞者对该舞剧的理解和情感的流露。因此,双人舞是对芭蕾演员技艺的全面检验。
(二)”双人舞”在芭蕾舞剧中的重要地位
在芭蕾舞剧中,双人舞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是展示人物关系和谐美或揭示对方矛盾冲突的必要手段,也是表现内心情感的交流,推动情节深入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显示舞蹈形式美的有利因素。舞剧中的双人舞除男女主角来表演之外,也有其他两名配角独立表演完成的,主要是用以渲染情节的插入性舞段。
芭蕾舞剧中的双人舞不仅是”两个人的舞蹈”,并且是在舞剧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它往往成为歌舞剧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亮点,特定的戏剧情景。主人公的性格与心态的外化,各种芭蕾技巧的巧妙组合,特别是女主角旋转的炫技,男主角跳跃的炫技,都成为了台下关注的焦点,都是通过双人舞表现出来的。因此双人舞在芭蕾舞剧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双人舞”的创作特征
(一)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该剧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自由而战,为妇女解放而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节。该剧再现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红色娘子军》中”双人舞”的创作特征
首先从内容和题材上来说,西方古典芭蕾舞中的双人舞多刻画的是仙女,王子等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情绪以及对美好事物,爱情的向往。而在中国,芭蕾舞被带上了中国的文化色彩,中国的社会现状,以及很多历史人物都走进了芭蕾舞的世界,就如同《红色娘子军》反映的就是革命生活,使整个舞剧更加贴近人民生活;从双人舞舞蹈技巧和表演上来说,西方注重下身的技巧,上身一般都是一些基本的手位,身体上拔的感觉,而在中国,芭蕾舞除了下身的技巧以外,上身也被加入了很多古典舞、民族舞中的元素。动作更加的丰富,表达的情感也更加的丰富。有些舞剧中甚至打破了双人舞中的三段式的模式;创作出了新的双人舞形式;从演出形式上来说,改革了芭蕾舞传统的服装和舞鞋,戴上了中国的色彩,让人耳目一新。
其次从程式结构来看,《红色娘子军》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男女双人舞的三段式。在序幕开始主人翁被枷锁铐住时,出现了一段女子双人舞,通过芭蕾中的基本舞姿,以及中国古典舞中的舞姿,衬托出了女主人翁内心的仇恨以及对待仇人反抗的一种精神。在第一场中出现了男女双人舞,该段舞中李永乐大量的转,除了芭蕾中的四位转,掖腿转以外,还融入了翻身,脚柱等古典舞中的技巧元素,表达了主人翁与仇人作斗争,极力反抗,宁死不屈的精神。第二场开篇出现了男子的双人舞,运用了跳的技巧元素,为红军的到来做铺垫。
三、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双人舞”的创作特征
(一)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而改编,早在十几年前就在中国乃至世界享誉盛名。这是一部独具中国特色__的民族性的芭蕾舞剧。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位女学生与一位男青年相恋,但却被地主选中,无奈之下强行纳为妾,虽然每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失去了自由和爱情,每日还要和妻妾斗争,该剧再现了中国封建礼教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双人舞”的创作特征
首先从舞蹈动作构成来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双人舞”的创作借鉴运用了西方现代舞的元素。比如在颂莲与武生的幽会时,运用了大量的托举以及地面上表现的一对恋人缠绵的动作。大幅度的身体弯曲,互相接触式的柔情,变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些动作形式完全打破了古典芭蕾大双人舞编排模式。从编排上来说,舞蹈动作更加的丰富,不再是单一的古典芭蕾舞,加入了很多民舞,现代舞的元素,这对古典芭蕾舞中的双人舞也是一个很大的改革。从内容上来说舞蹈元素多元化,丰富化,新颖化,通俗化,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从情感上来说表达的情感更加的丰富,人物的塑造更加的鲜明。
其次,从舞蹈程式结构来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双人舞”打破古典芭蕾双人舞A-B-A三段式结构。比如:开场主人公被强制嫁到陈家的三太太表现出了极度不情愿的思想感情,之后三太太和她青梅竹马的小生表演了一段相恋不舍的双人舞,又由迎亲的喜庆气氛中大姨太和二姨太怀着复杂的心情接纳这位新人,与陈老爷之间的内心搏斗以三人舞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接着双人舞引进,洞房花烛夜三姨太与陈老爷的拼命抗争,但终于没能摆脱悲剧的命运。
四、总结分析中国芭蕾舞剧中”双人舞”的创作特征
(一)中国芭蕾舞剧中”双人舞”的创作特征
舞蹈是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在舞剧中的表现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作为双人舞是舞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平日看舞剧中和资料的查阅中不难发现,双人舞占据了舞台的中央,不同舞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双人舞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而中国在几十年的芭蕾舞的发展史中,双人舞的创作风格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风味。
我国前期芭蕾舞的风格主要是受俄罗斯芭蕾学派的影响,而今,我国的芭蕾舞剧在创作中吸收了自己文化的元素,融合了我们自身多元化的民族民间舞、古典舞及武术、戏曲等动作元素,并且在个别舞剧中打破了西方芭蕾舞中双人舞的程式化表演模式,编创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自己的芭蕾舞剧。
中国芭蕾舞剧中的双人舞成分打破了古典芭蕾舞的固定模式,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融入了很多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中的元素,这些元素和芭蕾舞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芭蕾舞剧中双人舞的创造特征,古典芭蕾舞中双人舞注重的是舞蹈的炫技,上身注重基本的舞姿如阿拉贝斯、阿提秋和伊卡特。腿部技巧包括这种巴特芒,及腿部的伸展、打开以及腿部的画圈,各种幅度和舞姿的跳跃,各种旋转,击腿技巧,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女子的脚尖舞技巧,双人中的扶持和托举技巧等。太多的单一动作和技巧动作不利于整个舞剧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剧情的发展,无法突出每个人物的鲜明形象。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引进了西方的芭蕾,并根据中国的特色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像《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很好的例子。把中国的历史现状以及中国的文化背景带进了芭蕾舞剧中,同时在双人舞的创作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再是一味的炫技而是通过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把每个任务刻画的更加的鲜明,使得每个舞剧更加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二)分析中国芭蕾舞剧中”双人舞”突破程式化的原因
从文化背景来说,中国的芭蕾重神似,西方的芭蕾重形似。归根结底来说是我国与国外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芭蕾舞传到中国受到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伦理关系等等因素的冲击,把这些融入到了中国的芭蕾舞剧中,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化芭蕾舞剧。
从艺术表现力来说:中国的舞蹈表演注重个体心理的体悟,以内涵、柔和的内心塑造人物形象,用圆润的动作表达细腻的情感,把舞蹈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以舞来表达情感和情绪。
从审美意象来说:中国自古讲究线条美,因此在西方国家文化艺术审美意象的渗透中,也会对芭蕾舞开绷直立为美的审美意象产生影响。
现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民族的文化能在世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文化不能像经济一样一体化而需要多元化发展,就像中国在芭蕾舞剧中的创新与突破,引进了西方的芭蕾舞剧,学习了芭蕾舞中的上身体态以及脚下的”开、绷、直”,在学习的同时加以升华,化为己用。在引进芭蕾舞剧的同时又加入了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舞的元素,这不仅是中国人接受并喜爱上了芭蕾舞,也是中国的芭蕾舞走向了全世界,让世人所认可,这样也使得中国的文化以芭蕾舞的形式被世界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