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蹈的课堂训练
1、舞蹈的表演训练
表演,是大学舞蹈教育中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但它不是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老师的示范表演,使学生感受到舞蹈的艺术形象,通过老师对动作的分析和处理,准确的揭示动作的思想内容,启发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立体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去表演。进行表演、示范的老师,要有正确的表演能力与方法,良好的基本功和节奏感,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技能,也是舞蹈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2、舞蹈的感觉训练
所谓舞蹈感觉是指舞者的感觉,也就是表演者自己的感觉,学员对舞蹈表演者自我感觉和对舞台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感觉都是舞蹈表演者的感觉,都属于舞蹈感觉上的内容和范畴,从艺术上的角度说,当一个好的演员自己拥有了良好的自我感觉和舞蹈感觉的同时,才能引起良好的观众感觉才能在舞台上光彩照人。在练习舞蹈动作的时候,可以通过镜子作用来自我矫正,形成自我反馈和自我调整来培养自身的意向和舞蹈感觉。另外,学生应该意识到,演出的气氛越浓观众情绪越高,观众情绪越高,舞者就有更好的情感投入,更加促进演员的发挥,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种能力不是生来具有的,它要靠学生平时的训练及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个舞蹈演员,只有多的接触社会,多了解生活、人情、风情,多开阔视野,多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多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深刻理解角色,最后才能产生好的舞蹈感觉,才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二、课外训练
1、舞蹈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又称美的教育审美的教育和美感教育,舞蹈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之一,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如果说知识核心是知识的创新,那素质教育的核心则美育教育,而舞蹈美育和教育正好不谋而合,他们不仅仅是能子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智力的开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2、培养美育的途径
1)利用音乐学的优势,加大音乐素养方面的培养粒度,给舞蹈专业学生开设的声乐、钢琴、乐理、民族音乐欣赏、电脑音乐制作、音乐心理学等课程,都给毕业生择业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2)加大选修课、讲座课和专家课力度。首都师范大学作为北京市综合性重点大学,有非常好的文化环境和专家队伍,所开设的选修课、讲座课和专家课有多样、全面、师资水平较高、可选性大的突出特点。舞蹈专业一直鼓励和强调学生在正常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扩大知识面以促进更多元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许多学生在论文、课题、创作及评论文章课业中所产生的较新的理论支点,恰恰来自于专业课以外的选修、讲座及专家课程给予的感悟和启示。
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完善舞蹈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检验。课外教学的任务是繁重的,形式是多样的,这就要求舞蹈老师不仅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可分为两个方面:1、舞蹈比赛。2、欣赏活动,举办各种比赛和欣赏讲座等,将舞蹈常识,发展历史及经典舞蹈赏析。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在于激发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道德风尚,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意志。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及鉴赏的能力。
三、高师的舞蹈教学目的
教学上如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教育方针,明确教学的方向,提高教学的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具有高思想品德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和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素质修养,以及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并有着实际才干,能适应当今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综合高级复合型舞蹈人才,他将是好舞蹈高等教育急待研究探索、重视、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找准教学定位明确教学方向
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不同的学院性质,任务和目标找准备各自教学上的定位,明确发展的方向。不论你是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学都知道找准各自的定位,并考虑好高校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来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就业学生的回访和毕业单位的招生来进行调查和研究,让我们从中发现了解以往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根据教学科学安排课程设置
高师是培养教育人才的摇篮,他和专业的院校培养的目标不同,它们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样。困此,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上的合理安排要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在教学的内容上也要合理安排。既要加强公共课,也要突出专业课,又要突出教又要主抓学,又要学习其它的学科又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主导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由于各院校教学的方向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所开设的教学课程和内容也有差异。
高师舞蹈教育课的教学是在高校中通过科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实践证明科学与人文艺术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左右脑协调作用与和谐发展,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结合发展,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探讨和理论研究,我们相信这是一条充满生机、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