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特征的演变历程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一、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发展脉络

  20 世纪20 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步期,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为西方艺术歌曲这种近代西方声乐体裁进入我国开了方便之门。这一时期以青主、萧友梅、赵元任为主的留洋学习音乐的作曲家开始尝试选用中国传统的优秀诗词与西洋乐器钢琴担任伴奏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欧洲的西洋作曲法,打破传统思维、中国单声部民歌音乐体系为主要特征的创作手法,逐渐向和声、复调、多声部发展,创作”土洋”结合的具有浓厚中国韵味的艺术歌曲。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并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音乐元素①。如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赵元任的《叫我如何不想他》等。30-40 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祖国、民族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题材大多和政治斗争有关,更多的音乐家带着对祖国的、民族的极大热情投入到了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 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的《夜半歌声》等等。这些音乐家投入到了艺术歌曲创作领域, 以不同的题材和形式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艺术歌曲。代表有黄自、贺绿汀、冼星海、聂耳等人。

  20 世纪60 年代,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处于一个断层的状态, 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持续了10 年, 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才有所缓解。80 年代,中国当代社会进入了解放思想的新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音乐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传媒手段的更新,群众性的音乐娱乐活动变得异常活跃,歌曲的创作于演唱也进入鼎盛时期。在我国现代艺术歌曲领域里,涌现了大量题材广泛、格调高雅的作品。首先歌词的诗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音乐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上有明显的突破②,艺术歌曲的创作迎来了它的春天, 这对繁荣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两个时期音乐内容的演变

  (一)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玫瑰三愿》原本是一首诗词,由龙榆生先生创作于1932 年的上海。后被作曲家黄自先生选中,为其配曲,成就了这首不朽之作。20 世纪30 年代创作的这首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既有中国古诗词的吟诵风格,又不失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③。

  这首歌体现了艺术歌曲的两大特点:1.选取诗词作为歌词,采用钢琴伴奏;2.作曲技法复杂,侧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曲作者想借助音乐来唤醒国民的忧患意识,所以他的歌曲中是”浪漫主义因素”与”民族主义因素”并存。歌曲通过音乐的动态来表现诗词的静态之美, 展现诗词的意境, 把诗词与音乐、人声与小提琴助奏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他通过艺术歌曲对玫瑰花的咏叹,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奈、感伤,希望通过借花喻人来唤醒国民的意识。当时封建思想影响下年轻女子含蓄细腻的内心世界是无法表达的,”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那红颜常好不凋谢,教我留住芳华”,都是她们内心深处的声音,三个美好愿望,龙榆生先生借玫瑰花替她们说出来,准确地诠释了诗词的内涵,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丰富了诗词的审美内涵,抒发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作品织体精致,旋律轻盈、流畅,风格把握典雅,很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民间故事与音乐的融合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四大凄美爱情故事之一,在我国现代艺术歌曲中,《梁祝新歌》也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作品之一。歌曲首唱于第十三届”CCTV 青年歌手大赛”,词作者同样也是青年歌唱艺术家王庆爽用民族唱法将《梁祝新歌》完美演绎。”梁祝”爱情故事,耳熟能详,被喻为是东方爱情的千古绝唱。在我国民间,人们把”梁祝”看作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去赞美, 由这段凄美爱情故事改编的《梁祝新歌》,采用了现代艺术歌曲的风格,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概念诠释”不要来生,不要化蝶,只要尘世大爱如歌”。作品自问世而来, 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强烈关注。歌曲在创作手法上使用了现代作曲技法,使整首歌曲在听觉上让人感受到熟悉而又新鲜的感觉。作品运用经典的三段体结构,歌颂了心中”不要来生不愿化蝶只要尘世大爱如歌”的坚贞爱情信念。

  三、两时期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融合

  (一)《玫瑰三愿》__本曲的旋律与节奏上稍显复杂,但不算最为华丽。这首歌由两段体构成,A 段为E 大调, 整体的情感是抒情的、略带伤感的。第一乐句在两个动机上用模进的手法进行扩充,似叹息,又似轻声呼唤,后一句出现”玫瑰花”在原有的基础上二度旋律模进。第二句则是第一句情绪的升华,其旋律与诗歌语言的配合也恰到好处,似是从歌词流淌出来, 温情而安详地描画着这幅绚丽多姿的玫瑰花④。B 段转入C 小调,此时的情绪转为热切的期望,”三愿”也由之而来。”一愿”无情风雨莫吹打;”二愿”多情游客莫攀摘;”三愿”红颜常好不凋谢,教我留住芳华。在第三句中”红颜常好”出现了小高潮。此曲的伴奏部分加入了小提琴,模仿人声同时进行,使听觉效果上增加了色彩感和妩媚感。钢琴、小提、人声三者的结合,浪漫又抒情,使得音乐的织体更加丰富、饱满;在B 段中,模仿人声的伴奏织体与人声声部形成复调结构,紧随歌唱声部展现出来。此首歌的结构小巧,曲调流畅层次安排也很得体,从三个模进的排比句中,你能听到少女对和平的期待,对美好幸福的层层渴望,通过”玫瑰三愿”更加真切的表达出来。

  (二)《梁祝新歌》

  这是一首三部曲式的音乐作品, 全曲共87 小节,为A-B-A,的形式。A(3-23)为呈示段,B 段(26-74)为展开段,A`(76-87)为再现乐段。引子:音乐从极弱的主音开始,并以琶音的方式展开到高音区,轻巧的高音预示着翩翩的蝴蝶即将飞来,清新、飘逸、凄美、浪漫的画面若隐若现地呈现出来,一下勾起了听众无限的遐想与期盼⑤。呈示段(慢板):首段乐句”飘飘飞彩蝶”的描写,全曲的开始以诉说般的语气唱出”花开”、”花落”、”飘飘飞彩蝶”,营造了一个落花与彩蝶齐飞的凄美画面。语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曲调绵绵悠长,挚爱至深,生死缠绵。梁祝化身为蝴蝶,歌曲的第一主题跃然纸上,勾起了大众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展开段,是全曲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段,能否驾驭音色来表现作品的细腻情感变化,是检验演唱和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标准。丰富的乐思的发展,反映出的人性是多么地具有艺术性,冲突多么地剧烈、复杂。B 段第一部分,钢琴伴奏织体变成了双音八分音符连奏, 速度上由原来的每分钟60 拍改成了每分钟168 拍,在句子结构上采用”同头变尾”的传统歌曲写作结构形式⑥。无论从歌曲结构还是创作技法上我们都可以看出《梁祝新歌》是一部集时代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有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而作为一首优秀的现代艺术歌曲,演唱者如何能够准确表达歌曲的内涵, 首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高度,其次应当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歌曲结构、创作技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最后,还是考察演唱者自身的演唱技巧和综合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将一首好的作品完整地传达给观众。

  民族声乐作品借鉴戏曲元素来丰富和发展自身风格,并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演唱者也应在准确把握作品风格的前提下去用心演绎作品, 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出作品的风格特色。

  四、时代特征在两首艺术歌曲中的体现

  (一)浪漫主义色彩在《玫瑰三愿》中的体现黄自于1924 年进入美国, 开始了他的留美生涯,几年欧柏林大学和耶鲁音乐学院的学习, 丰富了他的知识结构,掌握了欧美音乐创作手法,使得他的音乐创作手法包含正统的西方理论而又不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风采, 其中之一就是他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运用于中国歌曲的创作中。黄自深谙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同时又汲取了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的精华⑦,创作出了这首流传至今的经典歌曲。本曲他采用了西方作曲技巧,如曲中大小调式的对比以及三和弦、七和弦的使用等,让歌曲的听觉色彩更加丰富起来。中国近代诗词与钢琴相结合使得我国的艺术歌曲更加富有抒情性, 同时也增强了与听众的感情互动性, 感官与情感上的共鸣使得歌曲的美学意蕴更为浓厚。

  (二)流行元素融入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加入流行元素是以往时代所没有的, 歌曲的第26 小节开始,曲风急转直下,此段旋律在音程上出现了大的级进与跳进, 大量的切分节奏的使用也帮衬着音乐内在动力性不断向前发展, 由抒情风格变成了带有浓郁爵士风格的伴奏, 使得听众在情绪上产生极大的张弛感, 特别是连续两次的下行旋律音程让人感受到花开花落的失落与感伤。

  歌词上, 几句”问花问月问流水”、”情在爱在人何在”, 问出了千年演唱时要铿锵有力,果断干脆,将情感推向顶峰。这首歌曲是词作者和曲作者对生命及生活的真实情感流露, 他们将千年的爱情故事用现代的叙事口吻再说给你听,那曾经带给你的感动又有了新的一层体会。

  五、结语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 人们的艺术审美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声音的美只是歌唱的一个目标,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歌唱的惟一目的, 这取决于我们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从以上两首风格大不相同的艺术歌曲来看,人们思想意识的解放,以及作曲家们创作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国不断产出优质的艺术歌曲。而歌曲艺术要求并不只是一副好嗓子和一些音乐才能, 而是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文化瑰宝带给我们的美的体验。因此要想深刻,地诠释歌曲必须对生活要有敏锐的理解。我们的创作者也认识到了艺术歌曲在中国音乐创作发展历程中所承担的重任,这几十年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努力做好中国艺术歌曲的事业而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