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情感的表达,一部音乐作品是否能打动听众的心与其题材具有紧密联系。音乐作品的题材与文学一样源于生活,是创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积累的。音乐作品的题材同文学作品一样可以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大类别。通过客观世界来展现现实生活的音乐即为叙事类音乐,通过主观思想来表达生活感悟的音乐即为抒情类音乐,通过人物言谈举止来表现事件的音乐即为戏剧类音乐。文学题材与音乐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旦音乐的题材确立后,就是确立了整个音乐作品的基调,因此题材的选择对音乐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学题材与音乐创作之间的关联性
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都是通过各自的表现形式来反映生活百态、传递作者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在题材选择上有颇为密切的联系。首先,文学题材与音乐题材的客观选择。文学题材与音乐题材都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创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创作需要的素材,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进而形成文学作品或音乐作品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因此,可以说文学题材与音乐题材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经济状况、社会现状等是密切相关的。其次,文学题材与音乐题材的内在关联。题材的演变与发展都是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探索、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无论是文学题材,还是音乐题材,其选择都要依托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历史文化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最后,文学题材与音乐题材的相互独立性。无论是文学题材,还是音乐题材,都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由于文学与音乐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各自具有其相应的体裁、特点、形式、规范等,这就决定了文学题材与音乐题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作家与音乐家在进行创作时会根据各自的学科对题材进行处理与选择,从而形成符合各自学科特点的作品。
二、文学题材在音乐创作中的灵活运用
1.叙事性文学题材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叙事性文学所描绘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具体表现为作品中所描绘的外部环境以及人物行动的客观性。文学大多是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及其他角色性格的刻画来表现作家想要反映的社会现实、真假善恶。所以说叙事性文学的作者并不像抒情文学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客观环境和人物特征的细致描写来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价值倾向与主观情感。这样,事件就成为了叙事性文学首要关注的因素。纵观文学发展史,无论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还是极具启蒙思想的”费加罗三部曲”都是通过事件的发展来推动整个作品情节的发展。
音乐作为一种极具听觉表现力的传播手段,可以通过特有的音乐语言对文学中的事件进行变化,通过音符节奏的方式传入受众的耳中,达到叙述故事、引人思考的作用。如此一来,我们就把具有叙事意义的音乐作品成为叙事音乐。文学题材这个庞大的资源库犹如叙事音乐选题的肥沃土壤,众多的英雄史诗、叙事史诗等都成为音乐家进行创作时所选取的题材。比如,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管弦乐《1812序曲》、柏辽兹创作的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属于叙事音乐的范畴。奏鸣曲式是音乐创作时的一种格律,是古典音乐中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
奏鸣曲式广泛应用于音乐创作中,通过大量分析会发现奏鸣曲、协奏曲、交响诗等许多音乐形式都会用到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分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这一点与文学叙事性作品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结构组成颇为相似。
交响诗《唐璜》是理查德·施特劳斯在1888年参考奥地利诗人尼古拉斯·雷瑙的同名诗篇创作的一部单乐章乐队作品。《唐璜》采用了自由的奏鸣曲式来对听众叙述着故事的发展:呈示部分用一个简短的引子作为开头,表现了唐璜对于追求理想女性所展露出的满腔热忱;紧接着第一主题快速呈现出来,乐队强有力的节奏把自信、狂傲的唐璜的性格揭露出来;之后施特劳斯通过小提琴和木管来表现唐璜的第一次追逐爱情的经历,根据音乐旋律的不稳定,我们可以感知他的这次情感经历不过是一场风流韵事罢了。在此之后又响起了两次乐曲开头的部分,暗示着此时唐璜在不断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呈示部分通过音乐语言交代了故事背景以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为乐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圆号的出现引出了展开部的发展,唐璜在化妆舞会上开始了新的追逐爱情的历程,他的性格特征更为具体、深刻地回荡在听众耳边。展开部强化了呈示部中所呈现的矛盾冲突,把乐曲慢慢推向高潮。之后乐曲开头的音乐再次出现意味着再现部开始了,这次灵动的旋律揭示了唐璜内心的躁动不安与空虚匮乏。最后音乐突然停顿,此刻小号吹出的和弦显得如此刺耳,也暗示着唐璜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再现部的调性归于平和,表明事件到达尾声,矛盾化解,乐曲结束。
2.抒情性文学题材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抒情性文学主要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绪感受。抒情文学中出现的景与物都是作者内心情感具象化的体现,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之中,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别林斯基认为,抒情类的诗歌是用图形图像这种生动的形式表现没有具体形态的人的内心情感。在抒情文学中所呈现的景与物很可能已经不是事物原本的真实状态,而是客观事物给作者以深刻的感受后,作者在作品中描绘出的事物带给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有可能是喜悦,是悲伤,是惊叹,甚至是痛苦,作者把事物带给自己的触动之情通过似夸张、似幽默的描写传递给读者,展示出作者对该事物的主观态度,是作者灵魂深处最真实情感的体现。在对抒情文学的特点进行了解后,我们不难发现,具有抒情特征的音乐艺术与其有着太多相似之处。
音乐是人们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作曲家通过调式的高低起伏、节奏的抑扬顿挫等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情绪通过音乐作品的演奏传递给听众,这是作曲家与听者灵魂沟通的方式。抒情性音乐更看重作曲家对表现对象的主观情感,只有能勾起作曲家内心感情澎湃的事物,才能成为其作品创作的素材。作曲家把自己复杂的情感浓缩于跳动的音符之中,从而达到情感的宣泄。1948年苏联作曲家阿鲁秋年创作的《祖国大合唱》盘旋在世人耳边,这是一首歌颂在战争中英勇抗争的苏联英雄的颂歌。这首乐曲共有五个章节,第一乐章通过嘹亮的号角声营造了祖国节日欢愉的气氛;第二乐章转变为柔和的单簧管,描绘了人们聚集于红场瞻仰列宁墓的场面;第三乐章运用快速交替的节拍打造出激情活力的氛围;第四乐章管弦乐伴奏描绘了宁静柔和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五乐章又回归欢愉的气氛,而后在宏伟壮丽的高潮中落下帷幕。
整首曲子以明朗的节拍调式描绘了反法西斯战争后全国人们齐心建设家园的场景,表达了作曲家对人民英雄的崇高敬意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真挚情感。3.戏剧性文学题材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戏剧文学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戏剧剧本,是供戏剧舞台表演所使用的教本。戏剧是通过语言、动作等丰富的形式到达叙事的目的。戏剧文学不像叙事文学注重外部世界的描写,也不同于表达主观情感的抒情文学,它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描绘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抒发着作者的内在情感。戏剧文学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通常戏剧文学都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推动一切事件发展的原因,无冲突则无戏剧。按照戏剧的冲突性质可以把其分为正剧、悲剧、喜剧三种类型。其次,人物动作明确,事件集中统一。在戏剧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是围绕戏剧冲突进行行动,突出戏剧的核心事件。最后,戏剧情节发展有序,结构层次分明。通常情况下,戏剧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任务,四个部分合起来就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的戏剧文学。
四幕歌剧《茶花女》是由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在1853年创作完成的,该作品取材于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文学作品讲述了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与青年小伙儿阿尔芒的凄惨爱情故事,不公平的社会现状夺走了玛格丽特期盼的爱情与珍贵的生命。这部戏剧作品通过对玛格丽特的凄惨遭遇的描写,讽刺了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奢靡虚伪的生活现状。作曲家威尔第把握住了原著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与戏剧冲突,他用细腻的音乐语言把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用歌剧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歌剧的第一幕用轻快的节奏展现出阿尔芒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与渴望,让人感受到热情与活力。之后用咏叹调表现了玛格丽特复杂的内心活动:前半部分用直率的音符表现了玛格丽特初遇爱情内心的忐忑,后半部分用欢快的大调表现了她对真挚爱情的大胆追求。终场有一段感人的二重唱,洋溢着玛格丽特和阿尔芒浪漫的爱情气息。威尔第在这部歌剧作品中用精湛的音乐语言把这部具有深刻讽刺意义的悲剧故事展现给世人。
总之,文学与音乐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都是创作者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文学题材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音乐创作把抽象的文字幻化成美妙的音符,两种艺术形式在相互依偎中繁荣发展,共同进步。毫无疑问,文学与音乐的联系还不仅仅只有这些,更深入地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互相借鉴的价值对于文学与音乐更好地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希望文学与音乐的良性融合可以为文化发展的长河注入新鲜的血液,续写它们的辉煌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