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布依族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布依族转场舞名列其中。转场舞发源于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是布依族原生态舞蹈,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册亨民间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转场舞布依语为”嘞呜”,意为欢快的舞。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期间,大家不约而同地跳起转场舞,驱逐邪恶,大闹新春,后逐步发展为如今的欢迎远方客人、庆祝丰收等的舞蹈。布依转场舞以击钹镲、敲锣鼓为节奏,男女青年手拉着手,人数不限,舞姿奔放、潇洒、大方,气氛热烈。

  近年来,布依族转场舞先后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银奖、中国民间艺术节银奖等奖项,此次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将是册亨县今后对外文化发展及交流的新的亮点名片。

  册亨县自2009年开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以来,着力将转场舞作为申报项目,开展了深入细致的乡野调查工作,建立了档案,开展了布依族转场舞进社区,布依族转场舞进校园活动,并将转场舞作为课间操在校园推广。现在,这种原生态民族舞蹈不仅被带进了校园、社区、乡村,还被带到省内外举办的各种汇演及比赛中,并多次获奖。册亨县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加强非遗项目宣传展示为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册亨县布依族转场舞,舞步轻松活泼,音乐节奏感强,很适合在学校中推广。

  2014年册亨县在全县70多所中小学中推广布依族转场舞,融合进课间操,深受学生欢迎。册亨县文化馆派老师分别下到乡镇学校,先教学校的老师,老师再利用体育课的时间教学生跳转场舞。为使民族文化在册亨县得到普及推广,册亨县主要采取”四进”方式。第一是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第二是进社区,从社区抓起。第三是进机关,从干部抓起。第四是进农家,从老百姓抓起。册亨县共有布依族23万人,布依族占全县人口76%,有”中华布依第一县”之称,拥有布依戏、布依服饰、布依靛染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文化底蕴浓郁深厚。

  在2014年册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申报工作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2月1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中又有布依族浪哨歌、布依族勒尤、布依竹鼓舞、布依族”丫面”、布依族高台狮灯、布依族刺绣、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布依八音、布依族摩经、布依族婚俗十个项目被列入项目公示名单中。近几年册亨县通过不断挖掘和发展,全县包括布依戏、布依服饰、布依靛染技艺、布依传统节日”三月三”、布依转场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29项,建文物保护单位67处。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很好保护和传承。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布依戏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5月,册亨县把布依族原生态文化元素赋予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了大型布依族舞剧《利悠热谐谐》,以优美的舞台形式歌颂了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诗化般的民族生活,开创了布依族音乐舞蹈诗剧的先河,是一部代表布依族的具有史诗性、标志性的作品。2006年以来,在”多彩贵州”的舞台上,册亨布依族”天音组合”、”转场 舞———嘞呜”、”布 依竹鼓 庆丰收”、布依戏《罗细杏》等布依歌、舞、戏曲优秀节目代表黔西南民族文化剧目,在贵阳频频亮相,受到专家、观众一致好评,并连续5年获得优秀奖。

  2012年布依族文化年活动在册亨县布依文化广场隆重开幕,其中活动的重头戏是布依转场舞。舞蹈开始前,首先进行了”祭师”。拜祭后,由8000余人组成的舞蹈队,随着鼓声和音乐响起,开始翩翩起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跳到酣畅处,就仰天大声欢呼。旁边站着未参与其中的群众,在场外自己围成圈,也随着鼓声和音乐舞动起来。这个舞蹈由一个888人、两个666人的大圈及多个小圈,共48个圈组合而成。整个舞蹈都是以圆圈的形式展现,在复杂的动作中稍有不慎,队形就会改变,舞蹈则会变得凌乱。但在这次8000余人的舞蹈中,却一直保持队形不改变。在每曲音乐结束时,现场都会响起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舞蹈结束后,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的公证人员现场宣布:”册亨转场舞基尼斯之最申请成功。”转场舞是布依族特有的文化,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原本是百姓人家自己相聚及迎客的方式,1980年才第一次登上舞台,2009年3月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种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奖。2010年5月还出国到西班牙进行巡演。2012年举行的转场舞,原本申报的是6666人共同起舞,没想到没能参加的百姓知道此事后,强烈要求加入。因此,第一次彩排时,人数骤增到7326人。但还有很多群众要求参加,最后才出现了这一场8036人共同起舞的宏大场景。

  转场舞属于册亨布依族原生态舞蹈,相传清朝末年,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的布依山寨里有一王姓寨主,常常依仗权势欺压百姓,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一年大年三十晚,百姓奋起反抗,一把火将寨主家化为灰烬。穷人翻身了,他们围着大火,敲着锣,打着鼓,男男女女手拉着手,狂欢飞舞以庆祝胜利,于是大寨”转场舞”这一独特表现的布依民族风情舞蹈由此而生。此后,每逢正月十三至十六期间,大家不约而同地跳起转场舞,大闹新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各种外来舞蹈形式进入中国社会,城市舞台上不乏芭蕾舞、街舞、当代舞等现代艺术。

  然而在贵州省的广大农村,占主流地位的仍然是传统民间民族舞蹈。在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日,布依族舞蹈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民族舞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抒发和表达着人民群众的真诚朴素的情感,广大群众喜爱传统的民族歌舞。即使是现代生活中的城市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仍然有着民族地区民族舞蹈表演的广阔天地。布依舞蹈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同样具有广泛的形式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她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她是随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而形成和发展的。她来源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她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内涵。人民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布依舞蹈。

  一个民族的性格、传统观念、审美意识、文化底蕴在布依族舞蹈中得到了集中、形象的体现。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必然走向多样化,各种新兴的舞蹈潮流、派别,如现代舞、芭蕾、街舞的兴起,都各有各的观众基础,并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以适应现代人多样化的审美要求。在这里,她没有什么进步和保守之分,只有不同的风格、不同流派和不同形式之分。广大群众久已习惯追求人的本能的自我表现,喜爱民族风格的自由和随意性,不失舞蹈的个性和民族特色。有广大群众基础的转场舞,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表达出广大人民群众质朴真挚的情感。民族舞能使人们感受到广阔的大地、古老的森林,享受到大自然广大纯真的美。现代社会愈发展愈离开自然,人们的这种追求会更强烈。布依族舞蹈正是具有来自这种来自自然,具有纯朴、充满生活美的本质,更受现代人的青睐。布依族舞蹈愈能保持她的自然美的本质,在现代社会中愈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艺术追求自我表现与娱乐性,人们尽情地跳着各种舞蹈,抒发着人的情感,而布依舞蹈正是具有这种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表达的特点。

  布依舞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群众性舞蹈,器乐一响,人们手拉着手尽情欢跳,友谊和情感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自由地抒发、表达自己的个性,这是民族舞自身的重要特征。布依舞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需要遵循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加以继承创新。布依族舞蹈《好花红》是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的典范,继承了民间舞蹈的本质特色及性格特征,形成一组美丽健康的动作,概括了布依人民的性格,又和当代人强烈的节奏感、时代气息很好地结合,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因而引起当代人的强烈共鸣。当代优秀的布依族舞蹈可以是民族的也是现代的。

  2001年9月,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京举行,鉴于既要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又要展示贵州风貌和贵州人民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贵州代表团把集合了贵州各民族民间艺术精髓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定名为《好花红》。这足以证明了布依族民歌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突出的地位。

  《好花红》已具有贵州的品牌效应,如今《好花红》不仅仅是布依族的优秀民歌,它已经成为布依族民族的文化品牌,也成为贵州省对外打造的名片。其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民歌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生活中,我国的布依舞蹈,无论是在自身的审美价值上,还是和现代生活的结合上,以及为其他舞蹈流派提供发展的土壤上,都有着自己广阔的前景。布依族歌舞的发展也会趋向多元化。古老淳朴的民间布依舞蹈和现代生活的有机融汇,使布依舞蹈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