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胡腾舞乐中的茶马姻缘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中国历史上的隋唐五代,曾是封建社会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被史家称为第二个鼎盛期。尤其有唐一代,疆域辽阔、政风清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宗教、科技、医学各个领域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影响深远,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任何人类文明的发展繁荣,都不是天外飞仙,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遇到励精图治、眼光高远的杰出政治家。古代文化在唐代大放异彩,并不是唐代的独创。唐代在政治、经济、科举考试、外交、商业贸易等方面继承、效仿、学习隋代制度,加以开拓创新,扬长避短,以使其适应新的历史环境。唐代在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在教育上,完备了科举考试制度,使得以考试选拔官吏的教育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奖励垦荒,以农业为本;在商业上,重视和各少数民族的贸易,沿用了隋代”交市监”的外贸机构,并有所倚重和加强,职责为专门和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如吐蕃、回纥、党项展开广泛的贸易活动,重视商品的流通,茶马互市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呼之欲出。

  互市,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这同样不是唐代的发明,历朝历代都根据自身所需,不同规模、层次和少数民族进行经济外贸活动,进一步换取所需商品,扩大自身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增进互市双方彼此的信任、依赖,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安定。唐代的互市,其特殊之处在于在传统的绢马贸易的基础上,出现了茶马贸易,这一贸易形式刚开始呈现零星地、分散状态,到后来成为政府主导、少数民族欢迎的主流贸易形式,其间上演了很多起伏跌荡、风云际会的故事。

  唐易隋代,贡赐贸易和绢马贸易一直是双方默认的贸易形式。丝绸之路打通了中西要道,使得交通大便利,中原加工销售的丝织品,深受塞外各少数民族贵族阶层的喜好,他们驱赶羊、驼、大马等牲畜,来往于丝绸之路,一时间风靡不止。贡赐贸易因为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时断时续。在绢帛成为畅销品、时髦品,绢马贸易盛行的同时,中原王朝的另一种物质——茶叶,逐渐进入双方贸易者的眼界。因此,在唐朝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并存。茶马互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国内外条件而出现的新型贸易形式。它以新颖的互市形式,为贸易增添了新的内容,完成了新时代中贸易的转型,唐代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茶马互市的肇始期。

  为什么茶马互市会在唐代出现呢?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其关键有三点:一是唐初提倡的民族政策,使唐代社会长期统一稳定,和平安定的政治大局,促进了贸易、商业活动的开展,二是唐代统治者本身具有的少数民族血统,使得他们从来没有把少数民族当成异族、蛮夷对待,认为都是天子的臣民,不断进行交往,才能恩及四海,因此出台了大量的重视民族团结互信的政策,正是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为各民族之间的经 济 交 往 插上了一双翅膀,助力腾飞,也为后来唐代的繁 荣 稳 定 打 下了牢固基础。另外,是双方有互市的强烈愿望。

  唐朝有”胡越一家”的意识,推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 198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正月条记载:当时各少数民族一致认为自己是唐朝臣民,回旋往来至首都长安,如同拜谒 自 己 的 父母一样。因为频繁的往来,于是请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地区开辟一条通道,起名为”参天可汗道”,沿途设置”六十八驿”,设置马及酒肉等各类生活用品,以供过往使者、行人所用,每到规定时间即供上貂皮等稀有物资当作租用的费用,并且请熟悉情况的文化人,写作表和疏,以作纪念。利好政策不断刺激贸易的信心,双方自觉自愿地进行 经 济 交 流,这是第一点。如果没有统治者的重视,茶马互市就不会有开展的大背景。

  开元十九年,吐蕃政权要求和唐代划界互市,唐代批准和吐蕃在赤岭,即今青海湖东岸日月山一带交马和互市。

  第二点是绢价导致国内财政紧缩,战马稀缺。纵观唐代,经历了前后两个特征比较明显的互市时期。唐代前期,重视马政,”议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

  唐代的牧地,西起陇右金城、平凉、天水,这一线全处在黄河肥沃的沿线,内则在陕西一带,东边接上银川,可以到楼烦,即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岚、宁武一带。这一带现在全部被划为古代游牧民族的疆域。只有河东岚、石之间,有荒山之地,在汾河边上,有广袤的草场,其间水草适宜牧养,这是唐朝的法定牧马地。

  可以看出,唐代的国营牧场几乎横亘当时甘肃全境,其中监地之上牧养的马匹,具有和西北少数民族骑兵对战的资本。马政以太仆寺及兵部为管理机构,下设牧监、副监,监有 丞、主 簿、直 司、团 官、牧尉、排马、牧长、群头等,并且分别有正副。这么多官职,都可以对马实行管理,正职管副职,副职管好下属,下属管好自己,一整套行政序列。

  《唐会要》卷七《马》注文,张万岁”三代典群牧,恩信于陇右”,人们对张万岁畜牧业做出的贡献感恩戴德,将马匹的岁数说成是”齿”,以讳其名,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这个叫张万岁的人,官拜太仆寺卿,执掌”舆马及马政”等与马有关的事务。自贞观初年,张万岁管理”牝牡凡三千匹”,至”麟德间息及七十万匹,牧事赖之”,用了十五 六 年 的 时间,马匹数量增长了200 多 倍,如此这般,中原的马匹都可以出口了。可见张万岁牧马的本 领 和 驭 马 之道,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新唐书·兵志》记载,在唐朝自觉地经营牧地的初期,启用太仆少卿张万岁,负责总领各地马匹牧养,自贞观至麟德40年间,”马七十二万六千”。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土地广袤,幅员千里,有代监牧所属八处养马之所,分别叫保乐、甘露、南普闰、北普闰、岐阳、太平、宜禄、安定。这些土地上的田地,大约有1230顷,招募老百姓耕锄,给他们草料。这些土地上的马匹分为48监,因为马多而地少,不能容纳,又在河西地区新辟八监为新的养马之地。

  《唐会要》卷66《群牧使》条载,贞观十五年不再任命张万岁为太仆少卿,命其到各地巡察牧监,调研畜牧业,却不给相应的官职,有名而无实,到了麟德元年十二月连这巡察的差事也不让干了。有意思的是,离开了张万岁,仿佛没有了值得信服的业内领导人,唐代的马政从此一蹶不振。

  《旧唐书》卷141《张茂宗传》记载,麟德以后,西戎占有陇右大片土地,使得国马悉数散失,负责监牧的官员和牧马之地早已名存实亡。这些土地因其地利,曾设闲厩使,专门掌管宫廷舆辇牛马,后来因为没有重兵把守,又被吐蕃找机会攻陷,所有的牲口马匹尽数被抢夺。

  没有了马匹这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干什么都觉得挡手挡脚,于是在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供应不暇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解决战马所需,通过互市得到马匹,成为首选。

  第三点是茶叶及茶文化在唐代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传播,日益成为各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所需。为茶马互市的展开打下了物质基础,进一步扭转了国内马价过高,用绢帛酬易入不敷出的现状。

  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盛唐之际那种战马如云的气魄荡然无存。像一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有朝一日,最拿得出 手 的 那 一套招式,突然不灵光了,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无法排遣的焦虑。在此之前,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易主要以绢帛为主,换取马匹,各取所需,因为传统的绢帛互市,导致大量的绢帛出口,无形间加大了国家财政压力,唐代统治者不__得不另辟蹊径,以茶 作 为 支 偿 物,解决战马来源问题。

  《封氏闻 见 记》卷 6《饮茶》篇记载,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解释说,茶能止渴,兴奋神经系统,提神醒目。南方人非常喜欢饮茶,北方人刚开始是不习惯的。开元时期,泰山的灵嵩寺,有执意修行的僧人,主张禅教兴起,学习禅法不分昼夜,晚上也可以不吃饭,这都是茶叶的功劳。茶叶从中原之地流传至边塞苦寒之地,致使回鹘每到朝贡的时候,驱赶大量的名马到中原,而又换回茶叶返回,也算是奇怪的事情。

  在唐代,茶叶等农业经济作物普遍发展,”穷日尽夜,殆成风俗”,从上层统治者到布衣庶民,离开茶叶,就显得离经叛道,不可 救 药。甚 至 禅宗修行者,要达到好的效果,早日成佛,除了扳指、莲花瓣外,茶也是必备之物。

  由此,如阵雨前的惊雷,拉开了河陇地区茶马互市的大幕,直至演变为后世法度严备、体系健全的官营茶马互市,影响着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走向。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时期,茶马互市虽然是在零星的、分散的、不定期的状态下进行,但已成为民族沟通交流、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和传统的绢马贸易并存。

  唐代的民族贸易,开始以布帛、缯布、金银器为交换物,随后演变为以绢为主,继而 以 茶 为 大宗物品,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市马交易。当时和唐交易的主要是西北三族:吐蕃、党项、回纥。

  唐德宗建中年间,朝 廷 遣 使 至 吐蕃。《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 曰:此 寿 州 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蓟门者,此昌明者,此沪湖者”。可见当日茶叶的分类之精细,流传之广,对吐蕃的影响之深,如果我是唐朝使者,心理素质差,在异国他乡,面对赞普的发问,早就无言以对,后面的事情没有下文了。吐蕃的名茶都是哪来的,估计赞普心里有数,表面不动声色,心里 酸 酸 的,这 么多的名茶,都是一等一的好马换来的,都是马的功劳呀。《新唐书》卷114《崔 融 传 附崔从传》记载,党项以羊马为主的互市贸易,唐朝每每都要派遣军队去维持秩序,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致使市易的各少数民族不敢擅自出入交易地。

  史料记载回纥恃功,自乾元以后,屡遣使以马和市,仍岁来市。唐德宗贞元末年,唐政府正式开始和回纥茶马互市:”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唐代中后期,回纥提出愿拿千匹良马交换一部由陆羽撰写的《茶经》。因当时陆羽已作古,茶经流传范围有限,诗人皮日休献出了茶经手抄本,才解决了唐朝的燃眉之急。

  回纥眼光高远,茶马贸易只解决眼前所需,不如直接把《茶经》换回来,自己研究自己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这样的改革动力,他舍得那千匹良马吗?

  唐朝的民族贸易,用绢布、丝绸、金子银子换,最后用茶,最不吃亏,看着吐 蕃 河 曲 马,党项青海骢,回纥回鹘马尽入囊中,肯定有种没事偷着乐的闲逸。另一方面,西北各少数民族对 茶 叶 的 需 求量增大,反过来刺激了中原茶叶的种植和流通,中央政府因此抽取10% 的茶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绢马贸易带来的国家财政压力,开始由入不敷出,变为增效创收。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东段要冲,至唐代贯通,繁荣程度自不待言。想起自边州互市的运茶队伍,和西北三族的宝马们,自丝路两 端 彼 此 遥望,有激动、欣喜,也有一点忐忑不安。首次的茶马互市,是谁剪的彩呢,是陆羽还是唐朝的某位皇帝,以后的每一次茶马互市,又是谁主持的仪式呢?不知道,那就都归功于唐吧!

  边州开市,各取所需,自然是一件大喜事,有喜必贺。双方怎样庆祝呢?在一曲豪迈的胡腾舞曲中,可找回遗失许久的好心情。

  有资料称,胡腾舞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唐代宗时,河西、陇右 一 带 20 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在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流落异乡,有的以民族歌舞谋生,有的以做边贸生意为生。每当交易谈成时,双方便饮酒作乐,胡人 遂 趁 兴 起舞,于是,”胡腾舞”在河西走廊一带流传开来。”胡腾舞”集中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西域各族文化乃至西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河西走廊共同孕育的结晶。它的产生和流传,是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气侯条件下各族艺术的相互吸纳和借鉴。经过不 断 的 加 工提炼,”胡腾舞”受到河西各族人民的喜爱,并很快风靡唐都长安,同时还被引入宫庭,成为宫庭乐舞。

  交易谈成了才跳,有些单调,不如这样,开市前小跳一曲,谈成了大跳一次,谈不拢时各自摆个胡腾舞姿,缓和一下尴尬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