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推介背景下民族舞蹈与现代舞的融合
我国民族舞蹈源于我国各地民间不同的风土环境、生活及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独具的民族特色、乡土特色与民族服装、民族音乐相搭配的舞蹈形式,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与现代舞有着明显的区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对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内容、技法、表现环境等因素的陌生,难以对其产生进一步的了解欲望。而通过电视荧屏看到的”改装版”民族舞蹈,很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最普遍的改变形式就是融入现代舞气息和现代舞形式,却保留民族舞蹈灵魂和内容的方式。例如201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剪花花》,其表现内容、道具和舞台背景都是传统的窗花剪纸,前后曲体、分腿跳等舞蹈动作却杂糅了很多现代舞的动作和技巧,灯光和服装则兼具民族舞蹈和现代舞元素的特点。因为颇具民族特色,表现形式新颖,内容易于理解,《剪花花》为电视观众所喜爱并被评为该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三等奖。再如广西电视台201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联欢晚会的民族舞《卷珠帘》,虽然舞蹈演员身着傣族服装,歌舞形式也尽量以傣族舞蹈为主,但是小跳前聚、双展臂等动作依然是现代舞的典型动作。如果这些舞蹈在傣族村寨前以完全的民族舞蹈形式展现,会使人感觉原汁原味、质朴可爱,但是在电视荧屏上若以原始的民间舞蹈的风貌出现则会使人感觉较为粗糙,若以民族舞蹈特殊的舞蹈语言出现则很难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与广大观众所熟识的现代舞相结合就成为最佳表现形式的选择了。
电视在赋予民族舞蹈更广阔、更快速的推广平台的同时,也快速地推动着其与现代舞融合的进度。电视所对应的观众群体是极其广泛的,电视应该也必须服务于更广泛的民众,因此在电视中所播放的内容也应该具有大众的、普适性。一方面,纯粹的民族舞蹈所对应的人群是小众的,无论从收视率还是从服务大众的角度来看都不适合占用主流电视媒体的黄金时段进行播出,所以纯粹的民族舞蹈很难借助电视媒体实现自身的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民族舞蹈的发展必须获取更广泛的群众认知和喜爱,这也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作为一种舞台视听的表现形式,民族舞蹈推广的最佳途径就是借助电视这一主流媒体的推介。
在电视媒体中,民族舞蹈在诸多方面融合了现代舞的元素。在舞蹈动作方面吸收现代舞不拘一格、个性化的技巧;在编排方面借鉴现代舞视觉化冲击力强的特点,形成表现力更张扬的屏幕画面;在表达情感方面逐渐弱化民族舞蹈淡化情节和情绪而突出思想的传统,借鉴现代舞强有力的情感视觉冲击和表现特点;在舞蹈节奏方面借鉴现代舞律动性和动感性强的特点。
二、电视对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融合的作用
电视荧屏包括主题、背景、纹理文字、道具服装、灯光、舞台机械设施等,广义的荧屏元素还包括化妆装饰、背景音乐等元素。
民族舞蹈的服装是展现民族特色和舞蹈造型最直观的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民族的丰富习惯、宗教信仰,例如维吾尔族女性服饰多采用绣花帽、绣花鞋和绣花巾等。在2013年新疆电视台庆祝古尔邦节举办的电视晚会上,维吾尔民族舞《朱拉》所采用的舞蹈服装充满了民族特色,裙底采用维吾尔族典型的艾德莱斯纹饰图样,为了表现欢愉喜庆的场面,舞蹈服装将艾德莱斯纹饰做了一定的改变,利用裙褶的浅白底色衬托金色纹饰,从下向上逐步加深舞蹈服装色彩。同时为了更好地凸显电视荧屏的表现力而改变了传统维吾尔族瓜皮小帽的样式,设计成高顶羽毛样式的花帽,使”朱拉们”看起来更加高挺、更有精神,通过强烈的色彩变化突出了演员们舞蹈的整体动作,淡化了观众们对其面部的关注。这种舞台服装的设计改变使电视观众感受到强烈的现代舞蹈的时尚元素,形成对传统民族舞蹈服装的逆袭。
在电视荧屏上表现传统舞蹈离不开现代舞台灯光的陪衬,舞台灯光在3个方面提高了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首先,电视舞台上掌握灯光的明暗变换可使舞台效果得到增强,并配合不同位置镜头的移动改变了观众观看民族舞蹈时视角单一的状况,以明暗不同的舞台灯光突出舞台重点位置,使观众欣赏主次分明。其次,灯光能够进一步烘托出民族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气氛,如傣族舞蹈《孔雀舞》中幽暗灯光营造了静谧空灵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下舞台顶部逆向投射的灯光突出了舞者孔雀造型的轮廓,使舞蹈的意境表达更加强烈。第三,灯光能够扩大舞蹈的表现空间。如舞蹈《橘子红了》的灯光在前半部分显得中规中矩,而接近结尾部分采用大红色全景灯光,将舞者内心的挣扎和抗争的壮烈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使灯光与舞蹈暗相呼应,提高了民族舞蹈的表现力度。舞台灯光的表现力通过电视荧屏展现给观众,电视观众如临其境,而这些灯光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舞。为了进一步配合舞台灯光以提高灯光表现力,很多民族舞的编排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如《孔雀舞》的造型完全是配合现代舞台灯光所设计的,在摄影机由远拉近的过程中,这一效果在电视屏幕上展现得更加充分和彻底,而这种表现形式是借鉴了现代的舞蹈方式。可以说,电视荧屏的灯光元素正在无声无息地改变着民间舞蹈向现代舞方向的融合发展。
舞台机械设施影响着民族舞蹈与现代舞的融合。舞台机械设施种类繁多,如通过改变舞台环境角度的升降设施能够改变电视传播效果。2012年春晚民族舞蹈《龙凤呈祥》中的舞台时而平坦、时而形成圆形中心高台、时而形成阶梯状,众舞者在多变的舞台上展现着不同的姿态,使民族舞蹈的电视传播丰富多彩。这种变化使民族舞蹈融入了现代舞的气息和节奏,丰富了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是现代化了的民族舞蹈。此外,升降机、威亚等机械设施也为民族舞增添了新的内容,如民族舞蹈《嫦娥奔月》中利用威亚将”嫦娥”带入空中展现飞翔”奔月”的场景,拓宽了民族舞蹈的在电视荧屏中的表现空间,也使民族舞蹈进一步与现代舞蹈融合。
舞台美术能够将民族舞蹈在电视荧屏中的二维画面展现出三维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效果,民族舞蹈借鉴了很多现代舞蹈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民族舞蹈《剪花花》将舞者的服装、头饰、地面LED都融为舞台美术,形成3D效果的巨大传统窗花图案,在电视画面上再特接红色散花,使这个民族舞蹈所营造的”年”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舞台美术含义较广,对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融合的推动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如改变传统民族舞蹈的化妆风格、舞台布景格局,渲染新的舞台气氛,营造新的舞蹈环境,塑造新的舞者形象等,由此进一步突出了民族舞蹈的屏幕观赏性,使更多的观众易于接受和进一步了解传统的舞蹈形式。
三、电视对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融合性趋势的预测
电视推进了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趋势,使民族舞蹈更具观赏性,更易被电视观众所接受,也使民族舞蹈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空间。然而,无论是从民族舞蹈自身发展的角度思考,还是从电视荧屏元素对其发生作用的角度思考,都应该认识到这种融合性应该是适度的、合理的。首先,应该对电视如何促进民间舞蹈与现代舞的融合进行高屋建瓴的整体规划,使民族舞蹈既保持其特有的民族之神韵,同时借鉴现代舞的技法和表现形式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借助电视荧屏的同时不能过度依赖电视的表现形式,要保持民族舞蹈的内在核心神韵,不盲目追求现代化。其次,要借助电视媒体这个强有力的宣传媒介实现对民族舞蹈的宣传和推广,以与现代舞融合的方式广泛培养更多的民族舞蹈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爱好者,树立民族舞蹈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的观念。再次,要深层次地挖掘电视强化民族舞蹈的表现方法,使电视进一步为民族舞蹈与现代舞的融合发挥积极作用。最后,要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通过合理应用电视荧屏元素来还原最本土、最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形式和内容,并获得良好的电视视觉效果,使民族舞蹈的保留和继承得力于电视媒体的强有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