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飘香》的创作特征探究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一、藏族舞蹈的历史背景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舞蹈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壮大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在历史长河积淀的浓厚文明下,舞蹈也在日益雄厚的文化氛围中蓬勃发展,世界舞台上的身影也日渐频繁,展示了我们民族的风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相对于它的历史渊源来说,是一个获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的领域。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创造了一个56 个民族共存的模式。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创造了灿烂的舞蹈艺术之花,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令人羡慕的。舞蹈是一门生活艺术,是对劳动生活语言的美化。民间舞蹈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思想文化,它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化,也是人们喜庆的节日形式。”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它大致可以分为河谷区、草原区和林区,各自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都有不同,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同样他们的物质与精神都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因此,舞蹈中也融入了宗教的文化,藏民族的舞蹈是农牧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它多是载歌载舞的形式,有舞必歌,歌词大多是歌颂信仰的佛教,队形也多以圆圈为主,这和他们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右旋的方向有关,藏族舞蹈处处都是生活的写照”。[1]228-229 俗话说生活就是艺术,而舞蹈就是对劳动生活语言的美化,民族民间舞蹈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文化,它不仅是艺术文化,也是人们节日欢庆的形式,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经历过低谷与衰落,但一直有那么一群人在维护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并不断努力地传承着,才拥有了我们今天的多彩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酥油飘香》则是具有藏族舞蹈鲜明特征的优秀作品。

  二、藏族舞蹈《酥油飘香》的创作特征

  1.《酥油飘香》的内容简介

  《酥油飘香》这部舞蹈作品是以藏族妇女为亲人解放军打酥油茶和送酥油茶的过程为题材,表达了新时期军民鱼水情、军民团结的主题。这从表面看是一个普遍的话题,可在编导用心的编创和改革下,采用写实的做法,成了一部女子舞蹈中编创内容很严谨的群舞,它以一群单纯的藏族姑娘为解放军打酥油茶的情境,准备劳动、打酥油茶、灌装酥油茶和送酥油茶等一系列行为过程作为舞蹈情节的发展,又以一个道具”军用水壶”的出现清楚地交代了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简单常见的生活小事,提炼出这部优秀的舞蹈作品。

  2.《酥油飘香》的创作背景

  过去在编排民族民间舞蹈时,动作语汇的创作及作品乐曲的编创上会受到以前固定模式的禁锢,很多作品题材缺乏新鲜感和亮点突破,与20 世纪60 年代舞蹈《洗衣歌》相比,从妇女形象进行比较而言,那时的藏族妇女只是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呈现出了”面容是舒展的,精神是愉悦的,生活是自由的”; 而今天的《酥油飘香》中的藏族妇女不仅在精神上早已获得了解放,而且在物质文化生活上也得到了满足,精神也在不断提高……她们现在不仅依然保持着当初欢乐的生活以外,精神上也得到了不断的满足,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自由快乐地生活着,心里填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据观众反映,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亲切、新颖、自然,得到了赞同和欣赏,它反映了日益发展的新时代的特点,与时代前进的步伐是吻合的,与当今变化了的西藏人民的生活是同步的。编导达娃拉姆在编创体会中谈到,自己在编创《酥油飘香》时,不仅考虑到藏族舞蹈的动作语汇精确提炼,还要切身关注藏民的日常真实生活,真真切切地亲身感受她们的生活,也只有自己体会了,才能编创出好的作品,同时也更好地见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3.《酥油飘香》的服饰、舞美及道具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舞美、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也是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服装是对人体形象和主体风格的一种体现。在《酥油飘香》中所有演员身着藏族传统长袍,颜色以蓝色为裙底主色调,白色上衣,两袖系于腰间,头上、腰间都佩带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饰物,脚下着红色长靴,服装色彩搭配协调,使得整个舞台画面极为丰富,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很好的视觉效果,而且表现了如今的牧区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体现了新一代藏族妇女们的崭新形象。[2]舞美设计,广义上讲包括舞台灯光设计、舞台服装设计、舞台绘景设计,狭义上就只是舞台设计和舞台上的景片造型。即舞台上构成空间的所有东西。在《酥油飘香》中涉及的布景并不是很多,主要是以灯光来反映舞蹈的主题。如一开场的灯光是黑色的投影,一个藏族姑娘在呐喊,酥油桶道具放置在舞台中央,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神秘的气氛。舞台的灯光也随着音乐的高低、长短、快慢、强弱、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在舞蹈高潮的时候也随之明亮; 在《酥油飘香》舞蹈造型中最后采用以锥光结束,很有意境。

  舞美设计中道具的运用,是对舞蹈主题的一种体现,也是主体动作动机的产生。《酥油飘香》中由于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运用了酥油桶和军用水壶两种道具。前者很直观,很生活化,贯穿舞蹈始终,不仅体现了”打酥油茶”这一舞蹈动作,更丰富了舞台效果; 后者则是以实写虚、以虚带实的艺术效果来反映军人的形象,给人产生想象的空间。而”军用水壶”仅仅是出现在舞蹈的结尾部分,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缘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它的服饰肯定是符合舞蹈本身的文化传统的,而作品中道具的使用也是非常讲究的,道具不是以量取胜,而是可以将人与物相结合,以物传情,合理的运用,是为了提升舞蹈而不是简单的填充。[3]226-227

  4.《酥油飘香》动作词汇的提炼

  编导在挖掘舞蹈动作语言词汇的做法是: 首先,她正确对待自己已经掌握的舞蹈语汇,并要求自己潜心研究和感受藏族的生活,学习和掌握她们的文化及习惯,不断的探索发现,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精华。一个聪明的舞蹈编导是不会把学到的东西不加甄别的直接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而使舞蹈作品的内容苍白,使舞蹈作品的形式结构支离破碎。其次,在这个作品的动作语言上,编导提炼出了三组动作。第一组体现新藏族妇女精神面貌的语汇: 她们身体微微后倾,两只手扣搭在身前,头抬起胸膛挺起,感觉在迎接阳光和期盼。第二组体现姑娘打酥油茶的动作: 撩起袖子、挽起衣服、双袖系扎腰间,行走等动作反复、夸张和强化处理。第三组体现劳动场面高潮的动作: 藏民因为穿着的衣服和装饰太多太重,行动会情不自禁地扭动她们的臀部,”摆胯”的动作用在作品的高潮处,既突出形象又烘托气氛。

  在藏族,妇女几乎包揽了家里各种劳动,由于长期的劳作,她们可以用现在形容女人的一个词”女汉子”去称谓。这是编导达娃拉姆亲身实践后对藏民的评价。她还说现在藏民日子比以前有钱了,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各方面都改善了……她们所配有的挂饰有的价值竟达上千万元,她们因身上挂饰多,走路时上身微向后靠,这样的体态能使挂饰稳在胸前,走路一颠一颠的,好让金银腰饰发出声响,这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便成了步子的伴奏声! 这种幸福的情态是对驻藏部队及党的民族政策感激之情的真实流露,这些在作品中都浓缩成经典的语汇。

  《酥油飘香》堪称是一部构思新颖、特色鲜明的作品。尤其在创新的舞蹈动作中又继承了松胯、__弯腰、曲背等藏族舞蹈的传统特色。另外,作品”适度”的美感或说是”简约”之美尤为值得叫绝,摆脱了以前作品太过繁琐严实的毛病,以简化繁的这种作法使人们对这部作品记忆深刻,回味无穷。《酥油飘香》作者在创作中一反过去藏族舞蹈塌腰前腑; 双手垂于前身的常态,把仰头晗首、上身后仰; 双手放于前身这种全新的动作与以前传统相融合,完成了创新有保留了特色。观众反映正如作者所言,编导以生活的感受来体会舞蹈动作。一群藏族舞者含胸垂肩、温柔典雅,所有的女舞者高高挺起了腰胸、昂首阔步、摆动双肩、迎着朝阳,迎接希望,爽朗浪漫之态,引起无数喝彩。舞蹈当中的感情丰富至极,编导以藏族人民生活的典型事件———制作酥油茶和用酥油茶款待客人,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喜爱的习俗,来展示藏民对解放军的深情厚爱。编导省去一切烦琐的陈述模式,而仅以一个劳动场面为舞蹈场景,展示了军民如鱼水的关系,表达了新时期藏民对军人的感情,也同时展示出藏族妇女新的精神风貌和形象。[4]编导就是这样没有让舞蹈停留在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表面,在舞蹈编创中融入了自己对藏民族的喜爱之情,因此才会打动观赏者。

  5.《酥油飘香》的编曲创作

  《酥油飘香》优美动听的旋律,使舞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编曲上不仅运用了传统的、民族的、藏族特色,还加入了当时流行的现代元素,将传统和现代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例如音乐的主打节奏X XX XXXX X XXXX X。这一创新,不仅在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编曲创作中有了很大的革新和进步,同时在我国民族音乐的编创上也给了很大的帮助。这部作品的编创不管从结构还是动作提炼上,作者都是用心进行了研究,它不像以前的作品风格,作品中没有很多技巧的炫耀,它只是融入了简单干练的动作,却与作者要表达的意图相吻合。

  三、展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1.继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在新中国成立的60 多年里,民族民间舞蹈跟其他艺术一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期间,民族民间舞蹈不断创新变革,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同时培养和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和舞蹈创作人才,进而出现了同《酥油飘香》一样许许多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大多都有相同的特征: ( 1) 强调风格。它们在吸收现代舞蹈的同时,保留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应有的风格,使其不失本性; ( 2) 节奏处理谨慎。现在虽然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较现代化,但我们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不难听出,它们并没有破坏本民族音乐应有的节奏,这使我们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差异性更明显起来; ( 3) 题材较新意。编导们把创作的视角转向各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寻求个性的情感抒发,使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彩。

  2.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我们从《酥油飘香》的创作中得到了一个启示,那就是,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大多数都有相当程度的探索精神,是艺术革新的产物; 同时也尊重了各民族发展的现状,这些优秀作品的创作做到了继承和创新的完美结合。艺术没有精神上的创新,就没有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曲曲折折传承了几千年,几度兴盛。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大量的外国文化涌入中国,其中有的作为新鲜的”血液”融入我们的文化中,有的则像一股冲击流,考验着很多非驴非马四不像的作品。其实整个中华民族舞蹈本身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同样面临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有的创作者抛弃了作品的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盲目追求全盘外化的东西,结果是”有叶无根”立不住;也有的创作者,盲目排外,过分苛求民族性和地域性,过于苛刻,而忘了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和这个时代对艺术作品的特殊要求,终究变成”有根无叶”,干枯而死。因此,找到我们的根,就要重回到自然中、生活中去寻找创作源泉。[5]民族民间舞蹈想有所发展,与世界同步,就要准确地把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以正确的、科学的、包容的态度进行创作,必须”脚跟向下,手心朝外”,既要稳稳守住民族性、地域性这个基础,又要创造性地借鉴现代意识,顺应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借鉴外来的及其他舞种的长处为我所用,走出一条以民族性、地域性为大背景和基础的,以时代性为手段和表现形式的新路子。

  3.正确弘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和发展。纵观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史,丰富的艺术文化对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舞蹈的创作中,__我们要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勿忘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6]想要民族民间舞蹈更长远的发展,编创舞蹈作品的时候要考虑融合和保留,还要挖掘有民族民间舞蹈的标志性动作。由于大自然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在发展和演变。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要与时俱进,要反映出新时代的生活,具有时代性,这要求各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要深入到各民族人民生活中,脚踏实地向各族人民学习,深入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然后将这些动作变成具有艺术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语言。

  因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也就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因此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要求也存在差别。这要求我们在创作民族民间舞蹈时,编创出各民族都能欣赏的作品,就要认识到各民族的相同点和差异性[7]。既要让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又可以让作品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或描绘出一种共同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只考虑个性忽略共性就会作茧自缚。在共性的层面上,不同民族的观众才能够超越文化以及传统的差异,去理解或接受一个作品。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是每个人的事,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是整个民族的重任,只有我们看到了它的价值,挖掘探索它的潜在价值是舞人的重任,有了这样的意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才会有更长远的将来。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成果,是舞蹈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要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使它在弘扬民族文化中起到作用,需要我们每一位艺术爱好者投入时间及精力去学习、研究、探索,不断挖掘完善民族民间舞蹈体系,使它在民族发展的激流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