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做数学”“说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被动地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没有主体经验,这被人形象的比喻成“灌输式”、“容器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新课改中教师不是“救世主”,而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他们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渐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如“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比如,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时,在学生猜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WwW.LWlM
有关时,教师启发引导:那是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圆锥和圆柱等材料探索。经过实践,学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圆锥体积大于圆柱体积的1/3,圆锥体积小于圆柱体积的1/3,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这时教师接着引导: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学生继续动手实践,最终发现: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深刻理解了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1/3是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才成立的道理。
对于小学生来说,听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要善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尤为重要。
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课堂上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方法必须取决于共同的‘裁决’,只有被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成为数学的成份”,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的共同建构。
比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一个的去除,得出2/5、1/20、9/16是能化成小数的分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然后,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为什么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什么有关?
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说:“如果分母是4和5,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可能与分母有关。”
还有的说:“应该与分母有关,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的‘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有其中的3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笔者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并开始讨论。
几分钟后,开始汇报,有的说:“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说:“也不一定,13/30的分母也是2或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还有的说:“如果分数的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的锻炼创作思维能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他们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