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化”,就是“以心观物”时,将情融化在景中,达到化境,犹如盐化水中,不见盐迹,而有咸味,也就是情与景水乳交融,分不清什么是景什么是情,这是“以心观物”的最高境界。请看赵丽宏的散文《晚香玉》描绘晚香玉的那估段文字:“几颗亮晶晶的露珠,不知在什么时候凝聚起来,滚落在晚香玉洁白的花瓣中,像一些好奇的眼睛,忽闪忽闪,张望着安谧的夜的世界。几缕清香幽幽地飘起来,屋子里顿时一片芬芳。真怪,这花儿白天淡而无味,一到夜间,就悄悄地吐出馨香来,也许,花儿也是爱安静的吧?”你能分得清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呢?这时情景已化为一体,铸成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果硬要从中挑选,就会伤筋动骨,戕害文脉。当然要求学生达到这种境界比较难,但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应该把它作为学生训练的方向,引导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接近这个“化”境。总之,在“以心观物”这个阶段,“真”是基本要求,“契”是“真”的发展,而“化”是最高境界。观之以心时,教师按照“真——契——化”这个层递三字诀,一步步地训练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当然要达到真纯的境地,需要真情、学识,更需人生体验。因此在追求“真、契、化”的同时,切忌学生矫情造作,无病呻吟。否则,宁可让学生的状物文章没有情感,也不矫健、滥情,从而避免学生养成一种不好的写作习惯。
三.以理观物
所谓“以理观物”就是引导学生在“以目观物”、“以心观物”的基础上悟出一定的哲理,它是写景状物作文的第三个阶段,是“观之以目”、“观之以心”的升华。初中生由于视野窄、阅历浅,因而他们由景物所感发、由外物所触动的感悟和理思往往比较浮浅,文章缺乏深度。那么怎样搞好“以理观物”呢?笔者以为必须念好“实、深、新”三字诀。
“实”就是在“以理观物”时哲理的体悟要实在、自然,不能生硬、突兀,要在前面情景的基础上实实在在、水到渠成的闪现思想火花。虽说“草木虫鱼皆可悟道”,但是这种“道”也就是所谓的“理”并非是凌驾于文章之上的抽象的简单的概念,而是贯注于文章体内的活生生的灵魂,是景物形象的晶体、作者情感的晶体,千万不能简单图解,在文章末尾喊一个口号了事。比如《紫藤萝瀑布》作者由眼前紫藤萝的繁盛景象,忆及许多年前紫藤萝的萧条以至灭绝,于是很实在地发出感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作者惊异眼前盛景,对比以前人、花的不幸遭遇,水到渠成地悟出生命的哲理,由于实在自然,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哲理的体悟不仅要“实”,而且要“深”。“深”就是“以理观物”时要讲究深刻、深入。那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论”,是不能打动人心的。只有在“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入木三分,不仅能引起共鸣,而且能产生醍醐灌顶、刻骨铭心的效果。如《岳阳楼记》作者状写了一般人黯景产悲情、亮景生乐感的情形,但并未止步,而是深入下去,进一步指出作为君子应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从而深刻地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哲理。其体悟之深,千载之下,谁堪伯仲,遂成千古绝唱。深刻的哲理在文中画龙点睛,使“景”生辉、使“情”溢彩,但并不是故意“拔高”,故意“贴金”。当然要想状物文的哲理有深度,还必须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来支撑。作为学生这方面先天不足,但是教师要正确引导,科学训练,一定会让学生懂得为人、作文之道,一步步向这个高峰挺进。
所谓“新”就是引导学生“观之以理”时具有独特的发现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平庸识见或粗糙的世俗观念的诠释,要从常人容易忽略的细枝末节中发现生命的真谛,也就是“发前人所未发,道别人未曾道。”如果这样,一定令读者耳目一新、别开生面,有着一种“反弹琵琶、剑走偏锋”的奇效。哲理再好,感悟再深,翻来覆去,老生常谈,也会令人生厌,这就要启发学生在“观之以理”时具有创新意识,但是又要防止故意追求“奇谈怪论、荒诞不经”的倾向,创新必须以“实”和“深”作基础,由此体悟出的哲理才有既有时代的群体意识,又透射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鲜明的个性光辉。
总之,写景状物作文“以目观物——以心观物——以理观物”这三个训练阶段,“目”是基础,“心”是核心,“理”是升华,呈现出一个层递的金字塔式结构:初一适合训练“以目观物”,初二重点训练“以心观物”,初三重点训练“以理观物”。但这三个阶段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写状物作文的个案训练时,无论是从思维,还是从语言上,“目”、“心”、“理”或者“景”、“情”、“道”是互相渗透的,虽然“景”是客观的,是实写,属于阳面;“情”、“理”是主观的,是虚写,属于阴面。但他们负阴抱阳、阴阳互补,共同构成一个和谐互动、浑然一体的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