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舞基本功技能训练系统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定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根基,舞蹈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从蒙古族作为马背民族的生活现实、历史发展、宗教活动和民间舞蹈中找寻依据,提取元素。
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先民不仅把狩猎、征战、祭祀、生活等内容刻画在岩石上,还用舞蹈动作表现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愿望。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在舞蹈动作中有很多骑马、驯马的动作。如舞蹈《奔腾》中,通过与马相关的舞蹈动作,展现蒙古民族男子雄壮彪悍的气质。蒙古族是非常注重传统的有信仰的民族,献哈达、火祭、酒祭、宗教等都成为蒙古族舞蹈的元素。蒙古族独有的服饰如华丽的衣服、头上的彩带、袍子,甚至是生活工具马鞭、马车,这些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是蒙古族舞蹈中常出现的元素。蒙古族传统舞蹈”博舞””查玛””狩猎舞””祭祀舞””顶碗舞””酒盅舞”等,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所以,在确定蒙古族舞蹈基本功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时,要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寻找依据,在蒙古族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中提取元素,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2. 吸收、借鉴芭蕾舞训练体系中直立感、延伸感和由简到繁、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短句到组合,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
蒙古族舞蹈体态特征强调其身体的挺拔、端庄、稳健、开阔,从而达到舒展的审美感受。而芭蕾舞则以开、绷、直、立来构成四大美学原则。二者在训练中有内在的联系,所以蒙古舞基训可以吸收和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方法。
古典芭蕾主要有3 个种类的舞姿,即:阿拉贝斯克(Arabesques),阿蒂迪德(Attitudes),艾卡泰(Ecartee)。蒙古舞有3 个主要动律:绕圆动律、横韵动律、拧倾动律。蒙古舞与芭蕾舞上身训练的共性表现,尤其对阿拉贝斯克四种舞姿与绕圆、拧倾动律运动方式的比较而清晰地看到,两者的共性即在于其身体以腰部为轴心的动势规律,以及要求双肩保持平行的运动规范。
蒙古舞与芭蕾舞由于在其体态、韵律与舞姿审美方式之间,存在着挺拔与直立、形体的外开与内心的开阔,因而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而舞姿和韵律过程中的上身感受更是其共性因素。但是由于其内在的肌肉发力点和支撑躯干的不同,所呈现的舞姿风格也有各自的个性特征。希望我们能在不同的舞种训练中,可以准确地看到其身体运动内在的联系与差异,达到蒙古舞基训的目的。
3. 追溯和总结不同历史时期蒙古舞的风格特征和演化轨迹,尤其是将内蒙古自治区60 多年舞台创作与表演的舞蹈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训练性的技术技巧纳入到蒙古舞”基训”的实践运用中。
文化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蒙古族舞蹈也是如此。只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才能使蒙古族舞蹈这颗艺术明珠永远灿烂辉煌。所以蒙古舞基训要在继承传统的民族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上发展创新。
比如现代”顶碗舞”是吸取传统的 “顶碗舞””土尔扈特舞””酒盅舞”一些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了鄂尔多斯民歌的旋律改编而成。现代”顶碗舞”把传统头顶一个碗改编成多个碗。 服饰方面传统的舞蹈身穿前后左右开叉的长坎肩,而现代舞去掉前后开叉,改为左右两个叉,以及音乐和舞蹈动作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改编,最终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顶碗舞”。
内蒙古军区文工团成立之后由吴晓邦创作的第一个舞蹈《蒙古舞》是根据他去青海塔尔寺,见到蒙古族妇女参加庙会时虔诚期望幸福的情景,从蒙古音乐中得到灵感启发酝酿创作而成。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作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蒙古族舞蹈《草原酒歌》。《草原酒歌》采撷了蒙古民族传统舞蹈的文化资源,从传统意义上讲,首先是先有男性顶碗、顶灯活动的舞蹈后才发展成女子的顶碗舞。”酒歌”中的男子并不表现醉酒的男子汉,而是塑造了民族的气节和幽默诙谐的情趣美。《草原酒歌》舞蹈技术技巧有了巨大的突破和创新。女领舞顶碗变形转,碗就在失去重心点歪着的情况下快速旋转,给人以震撼的视觉上冲击力。《草原酒歌》舞蹈语汇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比如,演员头顶木碗在舞台上盘腿做平面圆的动律,是蒙古族舞蹈语汇中非常闪亮的创新点。所以说继承传统是发展的根基。
二、蒙古舞蹈基本功技能训练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为”马背与把杆”的基础训练,以此来解决蒙古舞基本形体、形态、肌肉能力素质问题。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马背成了蒙古族重要的标志。同样,在舞蹈中,借助把杆训练蒙古族舞蹈舞者特有的基本形体、形态和肌肉能力素质。借助把杆来训练走马步,通过把杆的辅助再现马背上形成的倾斜的体态,如将把杆当作套马杆通过身体的拉倾,形成马背套马的动作;再或者通过把杆辅助训练摇篮步,加大身体运动幅度,增加摇篮步的难度,训练蒙古族舞蹈特有的,独具特点的技能。
第二部分为”萨满与査玛”的风格训练,以达到训练蒙古舞中不同形态、特殊的跳、转、翻、滚、爬的技术技巧的目的。
从蒙古族传统宗教舞蹈”萨满”与”査玛”中,提炼出鹿以及蒙古人视为精神图腾的骏马、苍狼、海东青的不同形象、不同风格,进而创造出具有鲜明蒙古族风格的肢体语言。如将查玛中鹿的形象提取融入跳跃性训练,形成了蒙古族风格浓郁又独具特点的鹿式小跳训练;或者通过对海东青的模拟和再创造,形成了蒙古族风格浓郁的东青步,即提炼的包含这蒙古族独特文化底蕴的典型动作又提升了蒙古族舞蹈动作的技能性。
第三部分为”特殊风格性”技术技巧训练,将千百年来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和内蒙古自治区60 多年来舞台创作与表演的舞蹈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训练性的技术技巧纳入到蒙古舞”基训”中。借以强化训练蒙古舞独具特色、具有蒙古族文化意韵的技术技巧。
如蒙古族著名的顶碗转,经过不断地发展创新,已演变为顶碗跪转、顶碗拧身转提升了技能的难度,更加大了视觉的冲击力;再如勒马翻身转,通过不断的训练既提高了该技能的质量和空中的舞姿,又不断发展,形成了空中拧身勒马转,创造出更多具有蒙古族舞蹈独特魅力的技能。
总而言之,蒙古舞基本功技能训练教学的把握以及特点和内容的构建和发展更加完善了蒙古族舞蹈体系的构建,也使蒙古族舞蹈教学更加科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