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 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医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根据医学领域内的专项研究题目和实践当中病例的诊断治疗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相比,PBL 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听讲注意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PBL 教学模式的优点
1.1 培养了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意义上的医学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医学教育的核心特点,而PBL 教学模式重视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创新能力,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当作基础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独立掌握知识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度,符合当今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让学生学会了终生学习的道理。
1.2 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PBL 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知识理解和分析总结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敢于和他人交流沟通了,同时也敢于提出质疑。PBL教学模式当中的讨论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度。
1.3 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
在PBL 教学模式下受益的不仅仅是医学生,也有教师。教师通过这种模式教学可以增加案例编写的机会,实现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的有效结合,扩大了知识面,改善了教师和医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2 PBL 教学流程
2.1 病例选择环节
教师根据真实病例,提出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之后以该病例为核心开始提问。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问题如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西医学相关诊治判断诊条件是什么?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哪些?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辨证点主要有哪几点?应当采取什么方法对患者进行辨证分析?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有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
2.2 基础材料掌握环节
医学生在了解该病例和问题之后,在教学查房之前,询问患者的医学病史,对患者的体质进行专项检查等,掌握基础材料。学生要主动去相关书籍和网站查阅资料,进行资料整理,在资料整合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学生还要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促进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有效结合,将这些经验放到病例当中去分析和研究,在实践当中检验资料的可行性,根据病例问题作出最后的发言提纲。
2.3 小组讨论环节
医学生掌握基础材料之后,要参与到小组讨论环节当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结合最初想法进行问题讨论,综合不同想法和问题解决方法,最终制定出不同的病例的检查和解决方案,医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还要带着老师巡视病房,提高讨论结果的可依据性,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医学生进行质疑和提出新想法。
2.4 总结环节
在总结环节中,医学生要拿出整理好的总结发言稿进行最后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听取别的学生的想法,最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估,选出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根据提出问题进行最后的统一发言,从问题发生原因到解决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拓展新的进展信息,避免文章出现重复啰嗦的问题。
3 PBL 存在的不足以及应对方法
3.1 实施启发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限制,部分学生性格上的内向会导致提出问题比较少,或流于表面。将会降低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利于以后的工作。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对医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提问,提高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医学生进科室前让医学生先熟悉教材上的相关知识,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3.2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由于同学获取信息的手段比较单一,一般局限于教材,运用网络搜集信息能力较差。建议学校提前开设文献检索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讲解相关课程的具体内容,改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模式和体系,提高学生网络运用能力,学会搜集相关信息的方法。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PBL 模式教学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提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比较重要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实际病例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创新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不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围绕病例问题,进行思维教学,在规定时间内掌握基本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际临床诊断当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PBL 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教师能拓宽知识面,在带领学生查询相关资料的同时也丰富自身的知识。因此,PBL 教学模式不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主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为今后长期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