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和课程的衔接。中高职衔接模式采用”3+2″分段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毕业时再通过高职院校组织的技能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年。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所属管理部门不同,二者缺乏沟通与交流,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缺乏统筹性和互补性,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感,存在严重的重复或断层等现象,特别是对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缺少深入的研究。因此,要开发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必须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规格、职业能力、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等方面做深入的调查研究。2012年开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嵌入式技术应用专业与广州市番禺区职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对接招生,招收学生现已顺利地由中职过渡到高职学习。下文将介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嵌入式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开发与实践。
?
一、职业能力分析
?
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嵌入式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需要深入研究中职高职专业和衔接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广州市和珠三角区域的IT与电子产业结构、嵌入式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就业岗位、岗位职责、主要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调研,以及对广州市番禺区职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分析,发现中高职”3+2″分段模式的中高职职业能力在要求上存在着譬如职业性、应用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共性,但在对综合素质能力、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要求上存在差异。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以具体操作能力为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技术和技能层面上要求比中职学生更高,在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水平等方面要求更广、更深、更新、更高,高职学生要求有广泛的适应性、更好的方法能力、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
(一)职业能力的衔接
?
职业能力由知识、技能和态度组成,主要包括综合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
依据其难易和复杂程度可划分为5个不同层次的等级,即1级(简单)、2级(较简单)、3级(中等)、4级(较难)、5级(难)。中职生应具备基本职业能力为1级,职业拓展能力为2级,少部分中职优秀学生能达到3级;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应具备基本职业能力为3级或4级,通过职业拓展能力课的学习能达到5级。
?
(二)就业岗位的衔接
?
中高职职业能力对照表是通过对珠三角区域的IT与电子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等方面的深入调研整合得到的。
?
二、课程体系的衔接
?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
中高职能否有效衔接,取决于高职阶段的课程开发,而要开发出高质量的高职衔接课程,关键在于所开发的课程要适应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课程体系的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课程衔接。课程是整个中高职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和载体,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相互分工、相互承接、承前继后的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课程的衔接需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要建立规范化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需进一步推进中高职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
(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开发
?
中高职课程体系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课程的衔接就是为解决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浪费、理论与实践不关联、知识与能力不协调等问题。为了使中高职衔接顺利完成,课程体系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可基于工作过程与项目来开发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以项目为参照点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开发遵循”三个对接”,即课程结构与任务领域的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
?
课程设置分为综合素质能力课、职业能力课和职业拓展能力课。部分课程只有中职才有,这些课程有两类,一类是为满足中职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而设置,另一类是进入高职学习的基础课,也就是高职学习的前承课程,这些课程在高职期间不再学习。在高职阶段大部分课程是新增课程,如ARM体系结构与编程、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网络技术等,这些课程拓宽了中职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职业能力,以适应更高职业岗位的需要。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方面的课程只有几门课程基本相同,如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单片机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但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在内容与要求上是衔接递进的关系,两者在内容上不同,在难度与深度上不同,中职学习内容是进行高职学习的基础,高职课程在中职相应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加深对能力的要求是递进、螺旋上升的状态。
?
三、结语
?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通力合作。每个中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要让学生顺利升学、顺利就业,需要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