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优化探索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1 引言

?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传统的教学课程有较大的区别, 究其主要原因, (1) 在内容设计上, C 语言知识点跨度大, 涉及了数学运算、符号表达、语言表述等; (2) 在思维能力上,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想象能力, 或者能够在学习C语言过程中, 能够快速展现思维能力迁移, 适应全新C 语言教学需要; (3) 在教学方法上, 要求教员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方法, 改变重教授知识轻课堂训练的传统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4) 在学习兴趣上, 尽管C 语言是一门全新类型知识, 但是由于学科难度大、课程内容多, 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习动力不足, 甚至有部分学生对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产生了较强的抵触心理。

?

  C 语言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教授语法知识这个基点上, 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方法、相关典型算法、现实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的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学习兴趣。因此, 优化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势在必行。

?

  2 存在问题

?

  2.1 主观上,对课程学习认识不到位

?

  部分学生认为,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 工作所需软件完全能够从网络上搜索下载获得,没有必要学习C 语言; 部分学生认为, C 语言只是一门工具语言, 未来工作中是否用得上还未可知, 简单学习能够及格就行了; 还有部分学生认为, 从职业发展考虑, 将来并不准备从事与程序设计相关的工作, 浅尝辄止就可以了。基于以上原因, 在C 语言的学习上, 大部分学生存在”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的得过且过思想, 学习要求不高。

?

  2.2 客观上,采用的授课教材难度大

?

  从理论知识角度看, 现在的C 语言教材, 信息量比较大,知识点比较多, 教师通常按照提出基本概念、解释基本理论、进行例题讲解的套路展开, 并且教学中重点对相关概念进行提示, 雷同知识进行辨析, 并指出注意事项, 最后在布置课后习题供学生练习。这种教材存在的问题是, 给学生提供的课堂练习时间较少, 旧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 新的内容又必须传授, 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

  从课后习题角度看, 题目难度相对较大, 超过了半数学生的自解能力, 导致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进行解答。特别是教师为了赶进度, 大多时候只能是”讲也匆匆, 练也匆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从习题的数量上来讲, 为了达到一定的练习任务量, 教材习题量也是处于较多的状态, 这无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使学生学习兴趣大为降低, 学习主动性不足。

?

  2.3 实践中,教与学方法还不够灵活

?

  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C 语言课程教授部分老师讲课的重点是语法、结构、流程等基础概念性知识上, 而对于编程思路、算法和程序测试调整等具体实践内容的关注度不够, 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学习方法方面, 应该说, 当前采用的教材通常适用于教学内容相对稳定, 以及自学内容相对集中的学科, 学生可以通过这类教材学习概念和方法, 以便于快速掌握知识点。然而, C 语言教学并非如此。C 语言课程的知识点分布呈网络型而非直线型, 学习次序没有严格规定, 如果只是记住了各章节概念, 并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内容, 而且各章节之间联系不强, 导致无法实现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 难以达到知识向能力的快速转换。

?

  3 优化措施

?

  3.1 强化理论教学吸引力

?

  在C 语言教学中, 第一堂课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了良好的引导, 让他们产生学习热情非常重要。(1) 要把多媒体演示与传统口述讲授相结合, 向学生展示C 语言能够编写的各种程序, 从前期的摇杆游戏到如今各类电脑游戏, 做一个简单的视频介绍, 让学生充分了解C 语言的强大功能,引导其对课程产生兴趣。(2) 要着重强调学好C 语言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这是日后学习其他计算机语言的基础, 引起学生的重视。(3) 在第一堂课中还要对本门课程进行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介绍, 让学生从整体上对《C 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认识, 理清学习思路为学员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要向学生灌输”C 语言不是看会的, 也不是听会的。而是动手练会的” 这种观念, 强调实践在C 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为学生开好头、起好步、上好路。

?

  3.2 增强理论教学趣味性

?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 把学生当做教学主体, 改变传统的教学状态为导学状态, 并通过设置趣味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例如, 在数组引用这个知识点教学中, 由于相对抽象, 可采用类比形式进行讲解, 将学生排排坐这个形象例子, 将每一排比做一个一维数组, 多排座位就形成了一个二维数组。又如,假设一排学生为一维数组a, 那么某位学生就是a [i], 假如让其中一人起立、队列中插入一人, 或者队列中的一人离开座位,那么也就相当于数组教学中的元素引用、插入、删除等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形象生动, 便于学生对数组概念的理解掌握。

?

  3.3 提高课程教学针对性

?

  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在对教学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精选或编写教学案例。(1) 要准确把握案例的大小和难易。规模难度太小, 学生不感兴趣, 达不到学习效果; 规模难度太大, 学生难以理解, 容易挫伤积极性。(2) 要组织好对案例的分析和研讨。对案例分析、研讨的过程, 也就是对知识的再思考、思想的再交流, 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要确保案例选取的代表性和通用性。选取的案例, 要尽可能多地覆盖知识点, 使学生不但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要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并且运用到类似的程序设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