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目前,以服务外包、高端制造及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及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服务外包业发展十分迅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业发展,商务部于2009 年首批授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武汉20 个城市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作为首批授牌城市之一,武汉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中枢作用,理应在促进中部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业为切入点,拟对其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就进一步提升武汉市服务外包业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一、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

  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外包及与其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如空间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安全和网络通信等领域。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特色较为突出,主要以光通信、移动通讯、激光、化成箔电子材料、显示器、软件为主。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武汉市成为我国最早一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城市之一。武汉市于2007 年底获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9 年2 月,武汉市被国务院认定为20 个首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 同年,Garner 也将武汉市定位为”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截至2011 年底,武汉市已成为华中地区服务外包最佳承接地之一。服务外包业将成为未来武汉市重点培育的优秀产业,因此,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业发展迅速,成长势头良好。

?

  ( 一) 软件外包产业收入逐年增加

?

  截至2011 年底,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数量约为530 家,其中民营控股企业占75. 9%,外商独资企业占12. 5%; 8. 0%为国有控股企业,3. 6% 为中外合资企业。2010 年武汉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实现300 亿元,同比增长23. 46%; 2011 年,武汉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业总收入连跨300 亿、400 亿大关,达到407 亿元,同比劲增42%,产业规模与增幅稳居中部首位。

?

  ( 二) 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聚集效应明显

?

  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批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入驻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在ITO 领域,自2004 年起,国内外大型软件服务外包公司开始纷纷在武汉设立外包中心: 2007 年4 月10 日,全球500 强企业EDS 入驻武汉光谷软件园,成立其在中国的第一个全球外包服务中心,该中心也成为EDS 四个全球服务中心之一; 在EDS 进入武汉之前,微软和IBM 已经设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发中心; 印度最大的外包公司Infosys也于2007 年入驻光谷软件园。软件巨头的进驻给武汉本土软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给予,这其中不乏以EDS、IBM、微软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还有博彦、方正国际、软通动力、光庭导航、文思创新、中地数码、纬创、达梦数据库、华为等国内服务外包企业; 此外,如开目软件、江通动画、烽火科技等武汉本土外包服务品牌也竞相崛起。

?

  ( 三) 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

  2011 年,华工科技、长飞光纤、天喻信息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烽火通信入选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有20 余家企业通过了CMMI( 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和软件企业成熟度等级认证标准) 3 级认证及以上。在所有的530 家企业中,有122 家是世界500 强企业,这其中包括84 家境外全球500 强企业。

?

  ( 四)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

  从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看,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知识结构更趋优化。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以科技人才为主体,截至2011 年,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5. 16 万人,新增就业人数1. 86 万人,从业人员主要以中青年为主。2012 年武汉市毕业生中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数量达8 万人左右。从人力资本储备能力看,截至2011 年底,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已达到118. 33 万人,平均每年毕业约20 余万人,其中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信息工程类的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 /5。

?

  ( 五) 软件服务外包技术研发实力日益增强

?

  武汉市现有科技研究机构105 所,软件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9 个。截至2011 年底,武汉市高等院校已发展到85 所,其中8 所为教育部重点大学。武汉市于2006 年打造的全国首家万人规模软件外包模拟舱——思远智谷,主要用于软件外包人才的研发与培训。这些都能为武汉市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

  ( 六) 软件服务外包软硬件条件兼备

?

  武汉市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享有”中国光谷”的称号。在通讯网络方面,近年来,武汉市在”武汉城市圈”、”光城计划”、”宽带中国”等重大工程的推动下,形成了以城市为核心的宽带发展模式,是我国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光纤通讯汇接中心。2001 年,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4 年,武汉成立了”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联盟”。2006 年5 月26 日,武汉市在华中师范大学组建了”武汉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2006 年6 月28 日,”湖北省暨武汉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揭牌,为软件服务外包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保障。2008 年12 月29 日,武汉市正式开通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国际通信专用通道。2009 年3 月,武汉市外包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为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开辟了一条通往世界的”快车道”。2010 年,武汉市以35 亿余元的总投资,占地800 余亩,总规划建筑面积70 余万平方米,全力打造省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目前已协议入园50 余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此外,截至2011 年底,国家和武汉市已陆续出台了20 多项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构成了全方位支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对软件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武汉市目前拥有市级财政资金共扶助支持软件服务外包企业59家,扶助支持项目91 个,使用资金1040 万元人民币。

?

  二、武汉市与其他示范城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比较

?

  (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他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关键因素: ( 1) 生产要素,包括区位环境、综合经济水平、人力及科技资源与城市基础设施等; ( 2)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 3) 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 4) 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及同业竞争。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 A. T. Kearney) 2007 年提出了由财务、人员技能和可用性以及商业环境三项关键因素构建了全球服务区位指数( Global Services Location Index) 。A. T. Kearney( 2004) 对离岸外包吸引力指数( OAI) 建立了每个具有典型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竞争力国家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成本、人才、商务环境3 个方面进行了细分,其中成本占40%,人才和商务环境各占30%。此外,国外学者Padmore和Gibson( 1998) 的GEM 理论证实: 良好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促进企业内的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促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Mclaren( 2000) 将市场厚度,即由产品与服务的品种、规模和质量所体现的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作为企业选择合同外包的重要决定因素。进而推导出一个城市的服务外包市场和产业体系的完备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城市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而一个城市软件产业的发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服务外包市场和产业的基础。Carlo ( 1997) 通过WARM( word assessment of resourcemanagement) 模型,研究发现鼓励企业从事保护环境的研发活动、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定合理的政策能够刺激企业不损害环境,同时也能保持其竞争力,对经济增长也存在正面的效果。国内学者孙晓琴( 2008) 以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建立了4 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 17 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涵盖了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教育与法制环境、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四个方面的因素。而二级指标则包括国际化经营优势,企业质量优势,企业成本优势,教育/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国家资金支持,地方配套资金支持九个因素。喻春娇( 2009) 构建了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比重,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口卫生机构数量,授权专利数量,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数,高等院校数量,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宽带用户数,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数量,通过CMMI 认证的软件企业数量,软件与信息服务从业人员,软件与信息服务销售收入,国际航线数量17 个经济指标,来评价11 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本文依据上述相关研究及评价体系的指标,考虑不同的分类,同时兼顾数据可获得性,选择了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比重,全市普通高等院校数量,本专科以上在校学生人数,互联网普及率,航空运输客流量,基础设施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专利申请授权量,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数,软件服务外包总收入,从业人员数量,通过CMM/CMMI 认证的软件企业数15 个指标收集数据。

?

  三、提升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 一) 加快软件服务外包园区建设步伐

?

  武汉市应加快软件服务外包园区建设步伐,整合园区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在已有光谷创业产业基地、光谷金融港、光谷软件园等基础上,重点建设好3 平方公里武汉软件新城,着力打造国家级一城多区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级一区多园的服务外包示范园区。通过”一城多区,一区多园”辐射和带动全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此外,以东湖国家级示范园区和”中国—武汉光谷”为龙头,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的整体竞争力。积极探索各类软件服务外包园区的创新开发模式,加快形成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错位发展和互补格局,明确产业定位,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外包。

?

  ( 二) 强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

  武汉市应进一步强化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信网络服务质量,早日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改善城市交通和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此外,武汉市政府应将全面建设水资源丰富,电力充足,交通便捷,市场辐射力强的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优质服务外包基地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大力改善承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

?

  ( 三) 建立健全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政策体系

?

  首先,健全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落实和执行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武汉市重点发展产业。其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大对外包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三,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状况,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分段式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母公司和第三方的服务外包,全力提升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并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在重点国家和地区设立服务外包中心,尽快融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链。

?

  ( 四)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由于软件服务外包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以武汉市应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切实保护软件服务外包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包商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损失。首先,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降低其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同时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使承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运行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其次,加大对软件盗版、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等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逐渐引导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严格履行业务合同,保守客户商业机密,遵守国际信息保密规则,建立数据安全长效机制来规范商业秩序。此外,引导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提高对ISO27001 和ISO20000 认证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逐步优化业务流程,稳步提升软件外包质量。

?

  ( 五) 加强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

  第一,强化政府、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和外包企业的互动合作,特别要强化校企合作,克服传统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设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健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利用互联网、见面会等多种方式,强化企业与高校间的沟通与合作。将学校作为理论学习基地,企业作为实务进修基地,提高武汉市服务外包人才的综合业务水平。第二,针对武汉市服务外包人才的普遍素质不高,人才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可全力打造中高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培训机构,尽快将武汉市的人才储备转化为人才供给。第三,加大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员工培训力度,软件服务外包业务质量取决于从事软件服务外包业务人员的素质。因此,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应根据所承接的外包业务,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员工进行商业习惯、语言、实际操作技能等相关培训。第四,出台相关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那些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海外留学人才投身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学习借鉴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高端外包人才。

?

  ( 六) 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

?

  目前武汉市服务外包位于产业低端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项目类型大多集中在软件开发及测试、数据录入等领域,而从设计到整体解决方案、研发等高端业务领域则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与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密切相关,能力的有限直接影响了业务空间及利润空间的提升,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则有赖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未来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发展,企业必须摆脱过去单纯依赖人力成本的发展模式,而专注于整体能力的提升,集中力量发展主营业务,关注核心能力打造,通过提高企业专业技术水平,优化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努力实现企业增长方式从外延型增长到内生式发展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