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时间:2015-12-25 02:09 作者:数学论文网
?
当代古典舞作品《说唱俑》塑造了一个开朗风趣,诙谐幽默的说唱艺人的形象,这个作品的创作来源是东汉陶塑《坐式说唱俑》(图1)。本文试以这两件作品来比较和探讨美术与舞蹈的关系。首先,舞蹈作品《说唱俑》的人物造型(图2)来源于《坐式说唱俑》。
雕塑作品《坐式说唱俑》中,人物左手紧抱小鼓,右手持击鼓棍使劲前伸,与翘起的右腿相呼应(脚板向上翻),人物表情开朗风趣,似乎说唱正到了十分精彩之处。这件作品刻画的是说唱艺人正在绘声绘色表演的兴奋忘神的形象。而舞蹈作品《说唱俑》中舞蹈人物开始的造型正是单腿站立,右腿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并且表演者嘴部张开,开怀大笑,完全对应了雕塑作品的形态。
其次,舞蹈作品《说唱俑》的动作元素和动作情绪(如图3)来源于雕塑《坐式说唱俑》舞蹈作品《说唱俑》的动作元素是以雕塑作品中执鼓槌作敲击状为主要动作元素,并根据想象将雕塑人物原有的造型进行了发展和变化,并在造型之间加上了动作之间的连接,同时创作者还运用了不同形式的方位变化来表现说唱艺人面对不同方向的观众,运用多种形式的旋转来塑造说唱艺人的心理变化,而且期间还运用了高难度的跳跃技巧,使得作品在空间的变化上更加得丰富,舞蹈作品的画面和构图更加饱满和立体,从视觉效果的角度来说舞蹈作品《说唱俑》在具有很强的雕塑感的同时又多了一些灵动。另外创作者在原有雕塑作品人物开怀大笑(如图1))的兴奋形态上,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使得舞蹈作品中说唱艺人的表情更加丰富多彩,既有开怀大笑,又有含蓄害羞;既有兴奋,又有低落;既有疑惑,又有明朗,集中地表现出了说唱艺人现场说唱的高超能力和活泼、诙谐、幽默的形象特点,使得舞蹈作品在原有雕塑作品上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和喜剧效果。
再次,古典舞作品《说唱俑》是在原有雕塑作品《坐式说唱俑》上的再度创作。
舞蹈作品《说唱俑》是以雕塑作品”坐式说唱俑”的造型为主要的动作元素和开怀大笑的内在情绪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创作者通过在自己生活中的细微观察、积累素材和真实体验以及想象从而创作出古典舞作品《说唱俑》。其主要体现在:
1、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并没有局限于原有雕塑作品单一的形象和动作造型上,舞蹈作品《说唱俑》(如图2)在开始时创作者就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给予了说唱艺人一个特定的环境——戏台,使得观众更加有种就是在台下听戏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2、舞蹈作品在原有雕塑作品上加入了故事情节。舞蹈作品的创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在作品中加入了说唱艺人模仿不同人物的形态特点来塑造说唱艺人诙谐,幽默的形象:舞蹈作品中说唱艺人模仿老奶奶(如图4)的形象,佝偻的后背,鼓槌当拐杖,鼓面当扇子,形象惟妙惟肖;舞蹈作品中说唱艺人又模仿戏台下被说唱艺人逗哭的看戏的小孩(图5),动作简单但却准确;舞蹈作品中说唱艺人模仿少女(图6)的形象,妙曼的身姿与含蓄轻柔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3、舞蹈作品《说唱俑》在原有雕塑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地展开想象,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营造了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说唱现场,让人感觉到仿佛自身就在说唱艺人的戏台前享受着说唱艺人的表演。比如舞蹈作品中说唱艺人在模仿完少女的形态后跳到戏台下与虚拟的看戏的人们交流,甚至还做着倒立敲打鼓面来要掌声,说到兴奋之处还用了舞蹈里的”圈技巧”围着戏台做了一个圆的调度,最后又回到戏台用了大量的旋转技巧来将说唱的气氛推向高潮,这里能看出创作者将当代生活中明星演唱会现场的火爆情形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运用到了舞蹈作品的创作中。这种以真实的说唱艺人和虚拟的看戏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出的说唱现场,使舞蹈作品《说唱俑》塑造的说唱艺人形象比雕塑作品”坐式说唱俑”增加了一份鲜活的生活感和丰富的情感,从而开启了另一扇欣赏东汉雕塑作品”坐式说唱俑”的窗户。
总来的说,舞蹈作品《说唱俑》的创作是尊重雕塑作品《坐式说唱俑》的。从它开始和结尾时的人物造型都是在向这部两千年前的作品致敬,在这一点上极大地尊重了原作品,拉近了历史想象和现实的关系。但是,作为舞蹈创作的特点,它是在原有的雕塑作品的造型上通过创作者对于造型的理解而不断发展变化,并从当今生活中提取素材,并加上创作者的真实体验以及创作者自身的丰富想象从而创作出的古典舞作品。
该舞蹈作品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即舞蹈编创是怎样从一个古代美术作品中取灵感,并生发想象出来的。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舞蹈创作和美术创作的不同在于:美术创作的对象是静态的造型,而舞蹈作品的对象是流动的造型,它是以舞者的肢体为视觉媒介,让人的肢体在空间和时间中发展和变化;舞蹈作品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它也只存在于舞者舞台表演的瞬间里,同时也由这一特点决定了舞蹈的特有魅力在于它能实时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节的发展。因此在舞蹈创作中想象力不仅在于创作出美的造型,更多地还在于发掘出时、空、力结合的情感的演进。
下一篇:没有了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 2014 数学论文网 Powered by http://www.006208.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