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甘肃“洮岷花儿”的艺术风格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一、”洮岷”花儿艺术特色形成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文化基础

  洮岷花儿,起源和流行在甘肃一省,主要分布在甘肃洮河流域。它分为两个歌唱中心,其中包括流行于岷县二郎山一带的南路花儿,康乐莲花山一带的北路花儿。以其流传地域最广泛,唱词内容最复杂,曲令音乐最丰富,传承在汉、回、保安、东乡、撒拉、裕固、土、藏民族中,传承民族最多,发展繁荣最迅速而著称。

  花儿的最早的名字叫”话儿”,后来在慢慢的发展过程中被改成为花儿。通常花儿被比喻为”少年”。男子口中所说或所唱的花儿指的是自己心爱的女子,而女青年口中所唱或所说的指的是自己所爱的男子。

  洮岷花儿的产生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生产和劳动,历史比较久远,文化深厚。”洮岷”花儿名字的来历是甘肃定西的临洮县和岷县两个县区地名的合称。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已经有祖先生活的足迹,战国秦昭王二十八年,设置陇西郡,岷县就包括在其中。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因为县城北临洮河,所以古时称为北临洮。公元554 年,北朝开始设岷州,民国二年改为岷县至今。洮河北岸玉女峰与岷县二郎山相对应。二郎山在岷县的城南,山势独特,四周被县城包围,是全县的中心地区,这就决定了花儿会在地理环境上独一无二的优势。”洮岷花儿”会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岷县的二郎山。除此之外,为花儿会的产生创造很好历史地理环境的条件是由于岷县处在省会城市兰州的西部,洮河的中游,与周边的定西、陇西、甘南、天水接壤,是这几个地方的物资、交通枢纽中心,也是汉、回等几个民族的集中居住地区。所以为花儿会的产生铺设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关于”洮岷花儿”艺术特色形成的文化基础,甘肃张亚雄在专著《花儿集》中认为,中国第一部山歌集子《诗经》是最先采用”花”字的。青海李文实在《花儿与<诗经国风>》一文中认为,它和花儿中的格律、赋比兴、情感表现等非常相像,而且花儿与《诗经》收集、汇集的地域都在黄河流域的西北为主。这说明花儿的文化基础是来源于《诗经》的。

  二、”洮岷花儿”的艺术特征

  ( 一) 文学艺术特征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我国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是赋、比、兴。赋,也称直叙,是直截了当点题,开门见山地将作品的内容实话实说。如何清祥、马红莲的《眼泪花儿把心埋了》: “走喽走喽走远喽,越走呀越远喽。眼里的花儿飘满了,眼里的花儿把心埋了。”这首作品就直截了当地点了题,表达出了要离开家谋生、离别亲人时悲伤难过的心情。

  比,在文学语言中就是借( 托) 物以言志,用这一生动、活灵活现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如: 花儿《莲花山情歌》中: “尕妹好像灵芝草,长在瑶池边上呢,我像白鹤常望呢,多会嘴里含上哩。”把尕妹比作灵芝草,把自己比作白鹤,比喻形象、具体、生动。表达出尕妹的珍贵、美丽,自己却又追不上,把遥不可及的那种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兴,一般用在歌词的开头部分,用来引出主要内容的一种手法。如何清祥、马红莲《红樱桃》中: “红樱桃( 哎) 红的很,把尕妹好比树梢的红樱桃。红珊瑚( 哎) 红的很,把阿哥好比海底的红珊瑚。”本来是想表达对心上人的赞美,却用红樱桃、红珊瑚这样美丽漂亮的物来衬托尕妹。

  2.称词的运用

  ( 1) 地方性称谓称词

  ”洮岷花儿”是山歌的一种,它的唱词是以临洮和岷县地区的方言为主的。为了更好的抒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情感,让歌声飘得更远更久、回声更亮,常常会加入一些呼唤性的称词、称句。所以在”洮岷”花儿中有很多有特点的方言性称词。如”花儿呀,莲叶儿呀””阿哥的白牡丹呀””我的怜儿哎”等等。其中”白牡丹”等都是对自己心爱的人的称谓。

  ( 2) 句首称词称句

  ”洮岷花儿”的称词使用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称词比较多,大概在一首花儿中,称词占了约四分之一的部分。这时这些称词具有称句的意义了。它所表达的意义就比较巧妙、委婉和含蓄了。它是”洮岷花儿”的艺术特点之一。如《花花尕妹》中: “哎嗨哟,哎唻爱哎唻哎嗨哟,哎唻爱嗨哟! 南山的红土( 者呀) 北山的水,红土见水( 者呀) 全散下( ha) ,花花尕妹呀,我的花花尕妹呀。”《莲花山情歌》中:”啊哎、啊哎……六月六浪莲花山,马莲绳绳哟把路拦。”这些具有地方性的称句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感叹句,它生动形象、朴素精练,表达出了黄土高坡上人民的生活气息。

  这些称词、称句就像人的骨肉一样填充了作品的骨架,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也丰富了人物的音乐形象、进一步形象生动的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让”洮岷花儿”更加散射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3.诗歌韵律的运用

  ”花儿”的美与它的押韵是紧密相关的。如果花儿不押韵,就没有现在它这样的魅力。”洮岷花儿”的句法短小精悍、语言丰富、韵律讲究。它的韵律与我国古典诗歌的韵律极为相似。有通韵、交韵、间韵三种。它是以洮岷地区的方言为主的押韵。

  ( 1) 通韵

  通韵,也就从第一句开始到结尾句的句尾都押同一个韵。在短小的”洮岷花儿”中比较常见。它的韵脚比较整齐,无论是朗读词还是加上旋律唱歌,都给人以和谐感。( 见谱例2.1)__ 这首”花儿”中”第一句的雨与第三句的雨,第二句的起与第四句的你”分别对应押在”一七”辙韵上。

  ( 3) 间韵

  在”洮岷花儿”中,比较常见的是间韵。它的单句不押韵,双句押韵。也就是偶数句押韵。( 见谱例2.3)这首洮岷花儿中,”千”与”怜”押在”言前”辙韵上。通过上面的示例分析可以看出,不管哪种押韵,都显得特别对称、和谐。这是”洮岷花儿”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

  4.唱词活泼质朴的特征

  ”洮岷花儿”的唱词包含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活泼,感情质朴细腻。唱词格律大部分是七个字一句、三词为一组、三个字作尾。有三、四、五等多种句式。特别以三句式显得独特。如:

  ”眼泪/噎着/说不成,相思/害着/慷子里,叫你/开个/方子哩。”

  在唱词上,”洮岷花儿”另一大特色是句首的称呼句。在开始第一句开唱时都会有一个称呼句。这个称呼句有三四个字的,也有五六个字的。如: “阿哥啊””尕妹啊”、”我的憨敦敦啊”等。”怜儿”在藏语中意为”我的爱”,而”啊欧”意为”英俊的少年”。因此”啊欧怜儿”的意思是”英俊的少年我的爱”。歌手在演唱下一句时,通常继续演唱上一句的句尾,这时便不再唱称呼句,这样就形成了”顶真”的格式。例如:”尕妹啊,风吹柳树摇摇儿摆,摇摇儿摆,尕妹是我的开心果,开心果,惹着不笑不由我。”

  啊欧令正规的顶真格式,也是由上面的顶真格式演变过来的。如:

  ”二郎山上爬杏儿树,爬杏儿树上起烟雾,烟雾绕山山绕路,我的人,那一天能把你绕住。”这是”洮岷花儿”在唱词上的特色。

  ( 二) 音乐艺术特色

  1.以商调式为主的曲调特征

  在洮岷地区,历史上曾生活过古羌族,现在又长期生活着汉、回、藏、东乡等多个民族,从古到今,在多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下,音乐积淀极为深厚。”花儿”的曲调数量多。其不同的曲调用不同的令来表示。这个”令”就是调名。每个”令”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主要有令”大眼睛”、”牡丹令”、”莲花令”等。”洮岷花儿”曲令大都以”商、徵、羽、宫”为核心音。在曲调上主要以商调式为主。( 见谱例2.4)

  谱例2.4

  这首《白牡丹令》主要由2、5、6、1 四声构成,2 是核心音调。乐曲都是围绕中心音2 而运动的。6、1、4、3 作为经过音和辅助音出现。曲调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起于最低音再冲到高音再下行到低音,感觉像在爬山,到山顶时再下山,在山顶上,远眺黄河像一条线。第二乐句都在高音区,表达出的是一种兴奋、喜悦的感情。第三个乐句在旋律上重复变化第一个乐句。旋律成波浪式。表现出爽朗、豪放的特点。花儿的旋律手法塑造了它独特的艺术形象,也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风味。”洮岷花儿”的五声羽调式以羽音为主要音,构成了羽、宫、商、角、徵的五声羽调式。( 见谱例2.5)谱例2.5

  这首《大眼睛令》以一个乐句为基础,进行不断的变化重复,节奏舒缓、随意自由。它的第一个音和结尾的音大都相同,都是调式的主音。四度( 3、6) 的上行和四度( 6、3) 下行是”洮岷花儿”的特性。这首花儿它以委婉含蓄、感情深沉的叙事风格为主,音乐材料简练,旋律自然流畅、优美深情。音都围绕着3、6 进行。歌词言简意赅、真诚质朴。

  2.演唱形式多样

  ”洮岷花儿”的演唱形式有”漫花儿”、”对花儿”、”合花儿”、”串花儿”四种。

  ”漫花儿”,在声乐演唱方式上就是独唱,由一人从头到尾演唱全曲。比较自由,没有节拍限制,随意性强,演唱者即兴而歌,也不限制地点、场合,想唱就唱。

  ”对花儿”,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采用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的形式来表演,内容包含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花儿”通常都以爱情为主题,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以此来表达对心上人的疼惜怜爱之情。

  ”合花儿”,也就是一领众和。由一个人站在前面领唱,结尾处大家一起帮唱,以合唱的形式结束整个曲子。如《莲花山令》。

  ”串花儿”就是将不同类型、不同音调的”花儿”串联起来唱,在演唱形式上比较独特。

  3.演唱方法独特

  ”洮岷花儿”的唱法一般可分为尖音唱法、苍音唱法、苍尖音唱法三种。

  尖音唱法,跟高腔山歌一样,是以假声为主的唱法,通常情况下为男歌手所用。这种唱法的特点是音质响亮、尖锐、穿透力强、音域宽。

  苍音唱法,就是歌者用嗓子喊唱的。从声乐唱法的分类角度来说,就是歌手用真声演唱的。它的特点是声音壮实、浑厚。

  苍尖音唱法,即歌手用真声或以真声为主结合使用假声的唱法。它的特点是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歌手既能唱出清脆嘹亮的高音,又能演唱饱满抒情的中低音。许多花儿演唱者都所采用这种唱法。

  三、”洮岷花儿”的艺术价值和传承

  ”洮岷花儿”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面对气候干旱、自然地理条件艰苦、生活的艰辛,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的歌。在那曲调粗犷嘹亮的歌声中,倾注了他们一生的追求。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爱情的向往。花儿的内容质朴清新、风格醇厚,唱词大胆豪放、感情炽烈、韵味隽永,让人听了意犹未尽。花儿的演唱活动每年都在五月十七和六月六举行,已经延续了百年,这是洮岷人民的一项重大活动,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花儿艺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洮岷花儿”在甘肃洮岷地区被称作”风诗”。它歌词浩瀚、曲调丰富、传唱辽阔、艺术独特、曲令繁多、韵律和谐,歌词包容的各类知识比较全,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洮岷花儿”跟其他山歌一样,具有传承上的口头性、即兴性和集体性。希望”洮岷花儿”这朵大西北的艺术奇葩能够更好更多地走进中、小学的音乐课堂,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另外在花儿的传承保护方面,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他们是国家一级演员、东乡族花儿歌唱家、被称为花儿王子的何清祥和保安族花儿歌唱家、被称为花儿公主的马红莲。他们为了让大西北之魂———花儿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自费共同制作了花儿情歌对唱专辑《一辈子不分开》。专辑里包含了《花儿与少年》、《莲花山情歌》等12 首经典的花儿,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洮岷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肃洮岷一带的花儿的一大流派。由于它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其歌唱内容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着中国西北地区人民千百年来的生产劳动、衣食住行、物候气象、天文地理喜庆集会、民俗活动等等社会面貌以及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是一种洮岷人民心灵的慰藉。它与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学界有”西北地区的诗经”的美誉,并称”花儿”是”人民的心声”、”生活的镜子”。

  ”花儿”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歌词格律都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它的曲调奔放粗犷、唱词简练精干、韵律舒缓自由、明朗流畅,千百年来跨越民族、文化、时空、地域的传播而经久不衰,也显示了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的包容性,是一朵鲜艳芬芳、魅力四射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