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SBL教学在医学本科生中的教育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知识,实现机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综合,淡化了学科意识,强调了基础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了知识与能力、道德与感情的相互关系。而基于器官系统的学习正是以该课程模式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法。

  1 SBL 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知识不断膨胀,已有的医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的医学教育需要在借鉴外国医学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改革,以适应目前和未来的医学和社会的发展。1993 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多数专家肯定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organ-system-based learning,SBL) 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育模式。

  到目前为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医学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也因此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医学课程模式。1952 年,美国西余大学开始进行医学课程改革,第一次建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课程模式( organ-syetem-based curriculum model)。由此至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高等院校对自身的医学教育体系进行了不断改革。1999 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Frank. J. Papa 教授等人将世界上的各种医学课程模式分为五类: ①以带徒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apprenticeship-based curriculummodel) ; ②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 model) ; 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organ-system-based curriculum model) ; ④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教育模式( problem-based curriculummodel) ; ⑤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clinicalpresentation-based curriculum model)。

  锦州医学院的席焕久教授等人认为在近30 年内,国际上出现的新课程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①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基础上,建立新的核心课程体系: 目前美国80%、日本78% 以上的医学院校采用此模式;②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目前美国有18%、加拿大有50%、欧洲有15%、日本有20%的医学院校采用此种模式;③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围绕着疾病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编制医学课程,在教学中开展”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组织形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相较于发达国家广泛的开展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医学院校大多数都采用”以学科为基础”( subject-based learning) 的课程模式。

  2 SBL 在国外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国外的医学课程改革最先开始于美国西余大学。20 世纪30 年代到40 年代间,美国部分教育工作者开始对”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标准提出质疑,这些医学教育工作者希望开发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以减少”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模式的不连续性,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相互协调和关联。1952 年,美国西余大学率先开展SBL 的改革,他们以单一系统为切入点,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实施综合性讲解。他们通过基础学科部门的联组教学来解决学科间的连续性; 通过按照各系统的正常功能、机能失调、临床表现、联系相应的疾病,而将知识整合到一起,从而解决基础课程与临床之间的联系。20 世纪90 年代,哈佛大学医学院倡导”新途径”( new pathway) 课程改革,在实施SBL 的课程内容同时推行PBL 的教学模式,用”以学生为中心”来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理念。但是纵观国外的大部分的SBL 课程改革,SBL 多侧重于基础医学阶段。

  3 SBL 在香港大学医学院的运用

  因医学知识迅速膨胀、各个学科之间缺乏交流,香港大学医学院从1994 年就开始筹备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并于1997 年9 月正式进行全面的改革。①在课程模式方面,香港大学医学院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全面的SBL,将本科9 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综合课程,按照SBL 原则建立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共9 个模块的系统课程,临床实习阶段。②在全面实施SBL 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大幅压缩传统的大班讲座课时,实行包括大班讲座、实验、PBL 小组讨论、临床教学在内的多样化教学方法。③为了与教学内容配套,香港大学医学院还建立了全方位的考核方式。

  考核包括: 知识内容的考核( 一、二年级占45%、三年级占50%) ,临床技能考核OSEC ( 一、二年级占20%) ,持续性评估( 一、二年级占35%、三年级占50%) 。其中,持续性评估即大陆高校所称的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记录、PBL 小组讨论参与情况及表现、通过网上自学系统的自我评估、临床见习期学习评估、学习记录手册( logbook) 等成绩。④SBL 可以加强各基础学科之间的联系,而对于基础学科和临床的联系,香港大学医学院并不局限于SBL,而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环境,以此强化临床与各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

  4 中国大陆地区医学教育中的SBL 课程改革实践

  4. 1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医学课程改革

  4. 1. 1 具体改革内容

  ①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六门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导论( 六篇) 和基础医学教程各论( 十五篇) 两个部分,精简了原各课程重复的部分,同时缩短了学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②在实施SBL 的同时全面实施PBL。

  4. 1. 2 SBL 结果评价

  ①参加课程改革的学生成绩比按照原有课程模式教学的学生的平时成绩高出0. 99 分; ②实验课的带课老师反映,实施SBL + PBL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知识全面性较非课改的学生有明显提高; ③实施SBL + PBL 教学后,该校曾抽取50 名参与SBL + PBL 教学改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回收49 份有效,统计结果为: 认为课程改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合计为98%; 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实施SBL + PBL 效果”很好”和”较好”的合计98%; 与未使用SBL + PBL 的学生相比,选择”很轻松”和”较轻松”的合计96%; 对于任课老师的总体评价,选择”很好”和”较好”的合计100%。

  4. 2 汕头大学的医学课程改革

  4. 2. 1 具体改革内容

  ①推行SBL 课程模式,增加临床内容,删除部分与临床脱节的内容,但教材依旧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 ②在推行SBL 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入PBL 教学,临床核心课程以床边教学为主; ③辅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4. 2. 2 SBL 遇到的问题

  ①缺乏与SBL 相配套的教材。在推行SBL 的过程中,仍使用老版教材,这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学医任务,反而加重,因为学生在学习每个模块的时候不得不同时翻阅多本教材,降低了学习效率; ②由于没有相适应的教材,SBL 不可避免地打乱了原有的教学体系,却未能及时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③原有的以学科为界线的教研室限制了SBL 的推广; ④师资能力有限: 绝大多数的教师成长于”以学科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没有接受充分、系统的培训之前,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SBL课程模式。由于以上多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汕头大学医学院在推广SBL 时,遭到了许多来自教师、学生的质疑与排斥。

  5 讨论与展望

  西方众多的案例以及我们与国外一流医学院校的差距可以告诉我们,SBL 的方向是正确的,如能合适的推广,一定能提高我国本科医学教育的质量。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改革过程出现了一些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任何课程模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但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是在”医学科为中心”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因此师资问题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新的教育模式必然要配套相应的考核模式,但是以我们所查阅过的资料来看,中国大陆还没有科学、成形的考核模式。以上两点均是SBL 在中国大陆推广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对于这两点,我们认为应该借鉴香港大学的经验: 香港毗邻大陆,相对于西方医学院校,中国香港的医学院校更贴近中国的国情。香港大学医学院通过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来反映学生日常的努力;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试题库大部分从美国Alberta大学购买( 根据美国联邦医学考试测试中心的测试结果,这所大学在过去几年中曾名列全美前三) ,同时他们也会从国外聘请考官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无法快速编写出足够质量的试题库和培养与SBL 相适应的考官的情况下,香港中文大学的方法值得一试。

  最后,在汕头大学医学院推广SBL 的时候,出现了没有相应教材与之配套的尴尬局面,即该校在实施SBL 的同时仍然使用”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模式下的教材。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是改革操之过急的结果。医学院校应该学习香港大学,在推广SBL 之前,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准备,待相应教材、师资到位后再开展全面的SBL 课程模式。否则,没有教材配套的SBL 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能力,反而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另外,较之单一的SBL,SBL + PBL 更适合作为本科生的课程模式。SBL 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全面地获取医学知识,PBL 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