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I 模型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应用

文章来源:数学论文网 发布时间:

1引言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Takeuchi)于1995年提出。此模型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本科高等教育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的研究实践就是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机器进行包括技术在内的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智慧与能力的交流,就业合作,再学习的技术平台的专业技术。而立足于社会群体、集体智慧,构建以实际工作环境、虚拟知识转换环境和项目环境为核心的针对研究创新型网络技术实践教学模式,会更充分的利用教与学的人力与环境资源,尤其能最大程度发挥具有现代信息社会新的交流特征.因此研究基于SECI原始模型的研究型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的模型迁移,从而形成适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的融产、教、学、研为一体的SECI模型。

2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与创新研究、实践能力发展的SECI循环模型

基于SECI模型针对本科计算机网络技术特点将知识与创新实践研究能力发展按方向转化为一般社会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外化、组合化、计算机网络内化,共四个阶段。转化过程应该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行。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实践SECI模型如图1。基于阶段的方向划分。

一般社会化阶段不应进行划分,通过交流、分享个人情感,体验,情绪,关爱形成知识转化的原始场。从外化阶段开始基于方向原则划分为网络基本应用,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三个方向。在外化阶段方向一为网络知识,internet及其他网络平台,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二为网络设备与形式化知识资产、显性知识以清楚或规范的语言表达,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的结构,网络连接与安装方法;方向三为网络体系模型,路由协议分组交换技术原理,物理电气特性。组合化阶段基于项目实施的系统性知识资产的汇总,整合,系统化,以授课,讲座等形式传播给学生,包括虚拟网络,路由,数据分组交换技术的设计与实施、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资产。内化阶段是把系统化知识和实践技术方法,包括项目的实施:模型设计,技术研制,安装,配置、调试以及其重要的技术环节通过反复的研究与练习,形成个人的隐性知识。

3网络技术知识与创新研究、实践能力场建立

基于SECI模型,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与实践、研究能力转化的四个阶段,整个过程前后经历四种场所包括OriginatingBa,InteractingBa,CyberBa,ExercisingBa。

3.1OriginatingBa的实体与虚拟实现

原始场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原始的交互,排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障碍,彼此交互表露。要提供个体之间亲身的面对面之接触,个人之间的直接交谈及沟通。针对网络技术教学的原始场可基于组织划分与知识方向建立实体与虚拟场。

基于SECI模型的一般方式。为所有已划分的组织单元提供实际可行的场所或环境现实场所,例如可以选择实验室,也可以为每个单元组建立所需的各自的交互空间与时间,也可以在教师参与下自由确定环境。设计重心向网络技术环境下建立虚拟分组平台转移。智能便携设备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信息化迅速发展,在逐渐改变着新一代年轻人的社会交往与交流方式。比起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和交流,新一代人更喜欢在虚拟世界里坦诚相待,相互自由沟通,实现情感交流与体验。同时建立虚拟场景能增加对于原始场的具体实施方法、方式、模式的多样性和场的宽度,使原始场的效率更充分。在注意区分原始seci模型的虚拟场前提下,建立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原始场,在组织单元方面为单元建立基于智能手机、平板或pc的聊天室,以隐性知识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包括感觉在内的多方面内容。同时也建立个体的私聊机制。这样在学生和老师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可以大范围扩展了原始场的宽度,把原来的现实的有限空间和时间,扩大到了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领域,无疑在这种虚拟世界里,原始场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最大限度的拓展。生之生间,生与师,师与师之间的交互具有了随意性和更自然的属性。充分利用学生和教师原有的虚拟世界的娱乐性,经过对于seci模型原始场的网络信息技术化的建立,网络技术教学的原始场从根本上更加具备信息时代特征的人性化。

3.2计算机网络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换

互动场是一个外表化的阶段,其核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变。安排每个网络技术组织实际的互动空间或环境。同时以分组共享体为单位构建基于手机、pc及其他智能设备的网络聊天室的基础上,通过已经融入大多数现代年轻人生活的虚拟世界以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态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原理和创新实践思想进行相互交流。在组织单元内部从网络技术专业层面上,从网络技术项目研发或工程实施的技术环节视角,组织内成员彼此间对话,充分交流。以较强的态势补充了实际环境中时间和空间。最终融学习于生活。设计翻转课堂实现另一互动空间。把一部分的教者讲学习者听转变为学习者主讲,教学者听,实施教与学的角色互换。互换角色后最关键的环节是教者不能以真正的学者身份出现,而要成为互动的驱动源与导向,从而实施技术的深入与拓展研究。

3.3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化场

系统化场是基于SECI模型设计更完备的关于网络技术原理、体系参考模型、安全技术、以及包括调试的传统教学部分的系统化场。除了利用在线网路的相关文件与资料库等资讯来强化这项教学知识的转化程序外,教师在课程中知识与技术处理的讲解和演示制作多媒体视频以微课或幕课等展示,建设数字化全方位信息化平台,授课过程通过网络在线随时提供学习者观看,同时教师随时在网上更新网络技术的最新的显性知识,让学生随时将课程教学和大量已储备的技术资讯以及新的显性知识组合,生产更新的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再生。并在教师的参与下使之针对项目研发或工程实际技术处理过程及其创新思想或关键技术系统化。

3.4基于方向的原始场、互动场、系统化场结构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原始场、互动场,系统化场与知识转化阶段的实现结构模型图如下。以有线与无线互联网络系统为平台提供支撑性技术服务,通过PC一类的固定终端和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设备所构成的移动终端群与固定终端群共同支撑OriginatingBa,InteractingBa,CyberBa三个”场”,实施网络技术在虚拟世界中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的三个阶段。其中外化与组合化阶段立足于三个不同方向,同时对与原始场和互动场以组织单元或知识共享体为单位提供现实的知识、实践技术与创新思想互动交流的空间与环境。实现基于不同方向的”场”的现实与虚拟的多重空间支撑。

3.5″ExercisingBa”的基于风险投资项目环境与仿真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隐性知识转化

产学研互动机制可以认为是高科技发展的”孵化器。”ExercisingBa”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以观摩尤其以演练的方式应用于实际项目并介入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风险投资机制或模拟显性知识。

基于方向选择与项目环境在网络技术研习过程中设计三种方案,一种方案是由技术专家与学者基于教学方向需求确定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需求,基于知识与实践研究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包括补充或删减,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可实施的网络技术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可为不同分组设计不同研究与实践项目,也可由不同分组完成一个较大项目的组成部分,但应以能合作分工方式完成整个项目为标准。例如基于网络工程方向,由专业人员和教学人员初步拟定一个网络拓扑,将各个部分的设备选择,配置,管理等诸部分初步进行分解,每个单元组负责一个部分,完成后再进行交换。

第二种方案是承揽实际网络工程项目,是学生置身其中。可包括与企业联合承揽实际网络工程项目,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工程的现场施工任务;尤其考虑将新建校区的机房,教室,办公楼等等正待上马实施的实际网络项目或老校区需要维护和更新换代的网络工程的项目,承包给相关教师和学生。可依据工作量及完成的效率给学生一定的报酬。这样在某个视角上看不但节约教学单位工程项目成本,更是学生的锻炼与提高。这是演练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的隐性知识转换方式。第三种方案是尝试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与创新提供动力源。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人将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高新技术发展。而科技类教育应与实践相结合,尤其与产业相结合。例如学校可以为学者和教者采用多种形式提供可能失败的网络技术研究项目资金从而取得高资本收益。

高新技术在产业风险投资制度环境下会具有更强大的发展动力。仿真方法也是完成网络技术隐性知识转换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是一种模拟演练方式,作为基于项目环境练习场的补充,仿真能以较低的成本和容易实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充实网络技术隐性知识的转换。仿真训练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模拟器模拟真实网络,在普通电脑上就可以实现网络技术项目的演练,从而更好理解掌握网络工程与网络设计核心技术。由此设计练习场的实现模式如下:利用网络模拟进行仿真作为练习场的第一支撑,基于项目环境的隐性知识转换作为练习场的第二支撑,而项目环境的构建可由三类方案支撑,一是教师依据学习方向和课程内容设计项目。二是承揽企业或学校需求的网络技术项目。三是风险投资研究开发项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