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局部组织受压缺氧及供血循环不良而导致的局部组织破损, 溃烂坏死。中医则认为该病多因久卧于榻、气血虚衰、血行不畅所致。本病常见于截瘫、昏迷及半身不遂的肢体活动受限患者, 疮面多发于枕、肘、腰骶、肩胛、股骨大转子和足跟等易受压和摩擦的骨骼突起处。皮损一般早期表现为紫色片状斑痕, 进而溃烂、坏死、溃疡, 不易愈合。作者于2013~2015 年采用火针配合艾灸治疗Ⅱ ~ Ⅳ度褥疮患者26 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5 年收治的26 例褥疮患者,男15 例, 女11 例, 其中Ⅱ度褥疮21 例, Ⅲ度褥疮3 例, Ⅳ度褥疮2 例;分布于腰骶处30 处, 双足跟处4 处, 股骨大转子处2 处, 肩胛处1 处。最大疮面15 cm×7 cm, 最小疮面5cm×4 cm。
1. 2 褥疮分度标准
①Ⅱ度:病变表皮见红肿水疱, 浅层真皮组织坏死, 皮肤受损。
②Ⅲ度:病变处进一步破损、溃烂, 皮肤损伤筋膜剥离可达深层病变。③Ⅳ度:病变涉及深筋膜与肌肉, 组织破坏至骨质, 开口小, 状如烧瓶。
1. 3 治疗与护理方法
1. 3. 1 火针治疗
Ⅱ ~ Ⅲ度患者先局部使用0.9% 生理盐水冲洗破溃创面, 擦掉炎性分泌物, 然后用0.5% 碘伏消毒患处,手持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针尖通红, 疾速点刺病灶, 深度约4~7 mm, 均匀点刺局部创面数针。Ⅳ度褥疮在无菌操作下,刮拭掉表面坏死腐肉, 用3% 双氧水清洗, 继而再用0.9%生理盐水冲洗, 局部0.5% 碘伏消毒患处后进行火针焠刺。一般每3 天治疗1 次, 5 次为1 个疗程, 1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
1. 3. 2 艾灸治疗
将艾条一端点燃, 对准疮面部位, 灸条与皮肤的距离2~3 cm 左右, 因患者局部知觉迟钝, 切记保持距离, 防止烫伤。艾灸治疗可以1 次/d, 30 min/ 次, 7 次为1 个疗程。
1. 3. 3 护理措施
因为患者局部血运较差, 抵抗力弱, 极易因摩擦肌肤导致局部破溃, 疮面经久不愈, 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注重保持床褥平整、整洁、干燥、房间通风良好, 紫外线可消毒1 次/d, 为了减少皮肤与床褥间摩擦, 可给予气褥、海绵褥、气圈等垫入尽量保护骨突关节部位, 减轻局部组织压力[2]。每日勤给予护理翻身, 定时变换体位。长期卧床患者一般心理上都有悲观情绪, 加之褥疮经久不愈往往会致使患者心理负担沉重, 情绪抑郁, 作为医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给予患者关爱, 增加良好医患沟通, 精神上的抚慰、开导、鼓励, 会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 增加自信心, 更好地与病邪做斗争。同时应向患者家属讲解翻身和活动关节的技巧与方法、皮肤护理方法等[3], 饮食上则应加强营养指导, 以高蛋白、清淡营养维生素丰富的易消化食物为首选, 例如瘦肉、新鲜蔬果、豆类等尽可能做好患者营养支持, 以增强患者抵抗力, 促进褥疮愈合。
1. 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 疮面消失, 溃疡结痂、脱落,表皮愈合;显效:溃疡结痂, 疮面缩小≥ 70%;有效:溃疡变浅,渗出减少, 30% ≤疮面缩小<70% ;无效:疮面缩小<30%。总有效率= 痊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2 结果
本组共26 例患者, 37 处疮面, 痊愈30 处, 显效4 处,有效2 处, 无效1 处, 总有效率为97.3%。
3 讨论
火针属于传统中医治疗方法, 具有温通阳气、促进血气运行、去腐生新、活血化瘀之效。古书《针灸大成·火针》记载:”火针即焠刺, ??灯上烧, 令通红, 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 反损于人”。即是指针尖一定要烧红透, 才具备治疗效果。针尖烧的红透会在焠刺过程中减轻患者痛苦, 确保激发经气, 祛腐生新, 温通活络之效。火针可稳准快刺到疮底, 靶向性强, 刺激量大, 有即时疗效[5]。明代针灸学家高武,曾这样说过:”火针惟假借活力, 无补泻虚实之害”, 由此可见火针临床治疗广泛, 借助火的外力加热针体, 能极好发挥软坚散结, 消痈祛腐, 活血逐瘀, 温壮脏腑之效。而配合艾灸治疗则更起到了消肿散结, 行气活血之功, 激发患者自身调节机制,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曾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 纯阳之性, 能回垂绝之亡阳, 通十二经, 走三阴,理气血, 逐寒湿, 暖子宫, 止诸血, 温中开郁, 调经安胎??以之艾火,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可见艾灸治疗范畴广泛, 早受古代医家认可。
总之,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加之护理给予的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营养护理、可较大程度的提高患者褥疮中的痊愈速度, 尽早解决患者痛苦, 而该操作方法简便易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