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时间:2014-10-03 21:50 作者:数学论文网
构建数学情理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情感
wWw.LWlm数学课堂的“情”主要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内心的情感体验。数学课堂的“理”指的是数学概念、方法、公式、思想、教材的逻辑体系、教学的策略等。如何构建“情理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现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策略。
一、情境创设,因“情”入“理”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新课程的实施,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那么情境的创设,应遵循怎样的策略?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应因“情”入“理”。因“情”入“理”是我们主动认识未知的途径。
1.用教材教,掘“情”渗“理”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富有活力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案例: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倍数和公因数》单元,教材提供的是用列举的方法寻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但是“短除法”作为最实用的解题模式,不教甚为不舍。为了使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并在数学素养上有所提升,笔者把课本第30页“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作为掘“情”渗“理”的前奏。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学《九章算术》“以多减少,更相减损”,二是教学辗转相除法(欧几里得),三是到了现代,人们常用的方法(短除法)。这些数学史的穿插让数学知识由“生硬”变得“柔软”。学生在这样一个数学发展进程中,体会到了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到了数学活动是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过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数学知识的情感,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明白“短除法”的“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源于生活,源于发展,是真实存在的。
2.基于生活,激“情”寻“理”
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体会知识的价值。
案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发现身份证号码的编制规律这个“理”,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师: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唯一的数字编码,你知道是什么吗?生:身份证号码。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你只要任意报一个,老师马上就能猜出是你家哪个成员,谁愿意试试?(指明学生汇报,老师准确猜出。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甚浓。)师:老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准呢?这其中藏着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至此,学生数学情感已被教师创设的这一生活情境所激发,寻找这一知识的“理”也就变得那般迫切与需要。
用教材教,掘“情”渗“理”,基于生活;激“情”寻“理”都是情境创设中一些可参照的做法,体现了情境创设、因“情”入“理”的策略。只有点燃学生认知需要的“情”,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主动走入数学知识的“理”。
二、教学过程,合“情”合“理”
教学过程的核心即课堂生成与预设。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准备,精彩的生成必然变成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正如特级教师贲友林所说:“教学,我们要三思而后行。一思:学生现在在哪里?二思学生走向哪里?三思学生怎样走向那里?”教学中,我们只有清楚地知道这三点,才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
1.知“起点”,才能顺利起航
奥苏伯尔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前就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因此,这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把它称为课堂教学的“起 点”。知“起点”,才能顺利起航。否则课堂将成为教师自己的“独舞”。
在一次县复习课研讨活动中,笔者借班上课,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的世界》。
当老师问: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你是怎么想的?课堂便开始沉浸在奇怪的沉默中,再也泛不起一丝涟漪。我尴尬于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短除法,尴尬于学生口中出现的数学概念——“互质数”。这些都是人教版教材中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与概念。而现在的苏教版教材中不再提起。学生的沉默,让我只能唱独角戏。
反思这场“独角戏”,学生的认知结构里只有“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对于列举法、大数扩倍法,他们毫不知情。我没有关注他们的学情,不知他们的起点,他们对于我,只能是极不情愿地被我拉着拽着,开始一段莫名其妙的航行。我一厢情愿的预设,缺失了课堂的生成。课堂的脱节,源于我不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知识对于学生变得这么唐突,这样的课堂有悖情理。
2.明“终点”,才能行之有向
“终点”即本节课学生要走向哪里,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了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忽略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培养。正如上述案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没有用列举法、大数扩倍法去求最小公倍数,是因为我们教师“急功近利”的想法。不错,短除法是求最小公倍数的有效模式,但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求,学生对于这知识背后的“理”能说得清、道得明吗?因此教学时,我们更要关注学生要走向哪儿,不能仅仅走向是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应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经历数学发展中的探索与创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只有四个方面有机整合,相互交融,才能让课堂合乎情理,令人怦然心动。
3.索“路线”,才能有力前行
“路线”是一个过程,是指数学课堂中学生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线由心生,才能激发他们不断去探寻数学奥秘。正如叶澜教授所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例如,我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课堂上,通过三个问题情境,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之主动走向教学的目标。
第一个问题情境:你会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出示例题图)
生自主探索
生1:我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 2014 数学论文网 Powered by http://www.006208.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