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之我见的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之我见的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之我见的论文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对数学课堂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情境创设要注意的三大方面问题,以此达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魅力,进而达到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创设 趣味性 实践操作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头脑里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效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可见创设问题情境之重要。在此笔者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几点认识,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案例一: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们不妨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受骗人乙,其余同学作为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3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路人乙听了后心想:“同时朝上或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我们只给5元,有门!”这时下面的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这个游戏,同时抛出问题:这个游戏公平吗?这个问题情境使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一种骗人的游戏。
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创设故事、寓言、新闻、游戏等趣味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境创设要有实践操作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一般要经过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发展阶段。动作思维是一种初级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其他两种思维的快速发展。而实践操作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设计问题情境,通过探讨、归纳、总结,从而发现规律。
案例二:一个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形四边形?矩形?若不能,至少需要几刀?教师应准备普通形状的梯形纸片若干,并进行适时的提示:若要拼接,需要相等的线段,应如何剪?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后展开讨论。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所以教师们常创设一些操作型实验情境,借助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感知,从而进一步抽象、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情境创设要有矛盾性
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学生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创设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矛盾型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
案例三:在进行“一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课时教学时,可以给出这样的教学情境资料:
移动公司移动电话的收费标准是:每月缴月租费20元,通话费0.20元/分(包括主叫和被叫)。该公司推出两个优惠项目。项目A:接听1元包月,即一个月只收1元的`接听电话通话费,其他收费不变。项目B:缴60元打90元,缴100元打200元,缴200元打500元。例如缴100元,1个月内最多可使用200元(含月租费和通话费),超过200元的部分仍按0.2元/分收费。请问同学会选择哪项服务?由此吸引学生进入思考讨论,进而引发争论、质疑。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真正的解决途径。创设有效的矛盾型情境,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的情境设置在蒙处、关键处,“矛盾”因蒙而“美丽”。让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境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望,真正达到主动参与的实效性。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的还不止这些。例如还要注重各学科的互助性等。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再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去。因此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及时唤醒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其思维得以充分发展,同时能让学生领略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
摘要: 情境教学具有更强的代入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多数教师还没有掌握创设问题情境的要点和精髓,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点进行分析,旨在完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推动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要点分析
一、引言
创设问题情境是现代教育不断发展背景下众多教师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其已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应用,且获得一定的教学成果,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自目前来看,部分教师还无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还不能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成绩,其主要原因在于落后教学思想的束缚,致使教师没有掌握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点。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点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教学改革的本质是实现增效减负,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降低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其本质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合理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积极的进行探究与摸索,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衡量当代学生的审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可以更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学,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首先,教师可以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即将抽象的.高中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兴趣、动力和欲望进入到情境中并主动的进行探究。以《集合》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的难点在于学生容易混淆抽象的数学概念,而抽象的数学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针对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撑。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询问学生语文、数学两科的中考成绩,并随机抽选十名学生的成绩作为数据。在此基础上,教师规定120分以上为A类,120分以下为B类,要求学生根据十名学生获得的分数进行归类。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有学生的语文成绩是A类,有学生的数学成绩是A类,也有部分学生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属于A类。此时,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集合的概念,这就在特定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了集合的概念,并对子集、补集有真实的理解,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教师运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能够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作为支撑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应该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灵活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以此作为支撑,使高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与多彩,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和探究《相互独立事件》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一谚语。多数学生感到一丝好奇,不明白数学教师为什么会突然在课堂中提出语文谚语,并带着好奇心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可以运用数学理论验证这一句话,并假设诸葛亮设计出计谋的概率是85%,三个臭皮匠想出计谋的概念分别是40%、50%和60%。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并迎合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兴趣。以此为背景,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分享和交流。此时,小组学生是带有足够兴趣和动力的,整个课堂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利用教材中的例题分析独立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并将其运用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为学生创造适合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与气氛。在此过程中,小组中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交流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激烈的交流与探究中,学生对相互独立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刻。又如,教师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支撑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问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的相关知识时,教师给学生播放投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篮球在空中运行的轨迹。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创设出篮球训练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运行轨迹可以提高篮球的命中率。这就利用更有力的表现形式使问题情境变得更加真实和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去思考和探究。换言之,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下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与充实,为问题情境教学增加亮点,提高教学质量。四、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最后,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即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简单地说,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是需要学生进行思考的,这就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个体的素质和基础就难以把握问题情境的具体情况,无法保证取得理想的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考虑学生具体情况,融入分层教学法创设特定的情境,并在情境中预留科学合理的问题。例如,针对于部分数学基础较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倾向于生活化和简单化,要利用生活化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统计的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口普查等等,教师留给学生的问题可以相对简单,如询问学生针对总体数量较大的群体时适合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等等。得益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动力高,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相反,针对于能力较高、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更有深度,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把握要点,要结合新时代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逐步完善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推动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崇灿.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要点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5(03)
[2]刘诗晴.高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曾小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12
;